|
|
||||
深度研讨,齐头并进 | ||||
我校高一数学备课组教研活动 | ||||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43 更新时间:2020-11-27 | ||||
在过去的这一个月里,我校高一数学备课组的三名青年教师分别开了汇报课,向大家展示了扬州中学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充满活力、不断进取的新生力量。 10月22日刘思瑶老师和高一(6)的学生一起展示了《函数的奇偶性》这节课。刘老师的课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让同学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到了数学中的对称美。
此次教研活动还邀请了高二高三备课组和一些扬州市其他市直学校的老师来参加,课后老师和专家来对戚老师这堂公开课进行评析,大家互相学习,深度交流。 首先戚老师就自己这堂课谈了他在设计时的一个思路。他认为这节课其实本质就是两个公式,但是如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出这两个公式,这是我们教师应该去思考和设计的。他设计的公式赏析这一环节非常新颖,能让学生从公式的结构和适用范围两个层次去思考为什么最后留下的是这两个公式。所以一味地灌输或许能够考出高分,但是并不能走得长远。
最后张春琦老师总结,他说,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认识中“知”和“行”的同步交互与“悟性自足”,包括了学、问、思、辩四要素。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既体现在教师的学习经历、课堂教学实践、同事间的观摩和交流、接纳领导和专家的听课评课意见、自主的理论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尝试等方面,又体现在探索改革常态课堂、剖析精品课例、解开高效课堂密码等方面,新教师要在教研的历练中成长。 正所谓“教有常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不能跳过“教有常法”探索“教无定法”的过程,而是先要走进“教有常法”,随着经验和历练淡出“常法”,逐步进入“教无定法”的境界。当教的“常法”和个人专业素养结合,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质时,我们青年数学教师就能够真正的上好有质量的数学课。 三位高一的年轻老师一致表示,一定会更加努力,找准方向,快速地成长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的四有好老师! 撰稿人:陈瑶 |
||||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国际班学子闪耀英国数学竞赛… 指向数学思维 聚焦高考改革—… 【重光书院——科学讲堂第一… 数中有模 模拟天下——扬州中… 树人堂前齐出发 数学坊内共成… 问题引领教学 素养渗透课堂—… 线上逐鹿,数学东南赛取得佳… 聚力育英才 结项获优秀——自… 扬州市直在我校开展高一数学… 数学组顺利开展“高中数学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