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启动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中旬)
①设计课题计划,拟定实验方案。
②成立研究小组、准备资料。
③确定实验范围及对象。
④收集、测查初始数据。
⑤举行开题报告。
(2)人力资源整合阶段(2013年4月)
2013年2月,扬州中学免费招办初中数学兴趣班,数学组竞赛教练组成员具体负责实施,经过测试,招收初一、初二各40名学生,于2月寒假开班教学,为“中学数学创新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实践资源。2013年3月,教练组初二负责成员为班底组织课题组,首先,组织人员学习了有关教育与创新的理论,如丘成桐主编的《数学与人文》(丛书)、张庆林主编的《元认知的发展与主体教育》、张大均主编的《教学心理学》、《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美)R·L桑代克,E·P哈根合著的《心理与教学的测量与评价》等,学习了有关数学教育理论,如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编著的《迎接21世纪挑战的数学教育》、 甘志国著的《初等数学研究》,华师版《数学奥林匹克小丛书》等,丰富了课题组人员的研究理论、提高了研究水平。
(3)第一实验阶段(2013年3月——2014年9月)
①对测查、收集初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类、统计、指出现状、写出调查报告。
②探究影响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原因,研究对策,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③通过初中阶段有系统、有条理的数学兴趣班教学,传授数学创新思维、创新途径,让学生逐步走上自主创新数学研究道路,并对每一个学生数学创新能力进行跟踪测查和记录,总结数学兴趣班教学模式。
④在高一入学初分析比较兴趣班学员和其他学生的对比测查结果,展示部分学生创新成果和部分教学案例。召开课题组学术经验交流会,总结成果,从理论上、实践上丰富研究内容。拟定下一阶段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4)第二实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
①在总结第一实验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中学数学创新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解题能力,使学生数学思维网络化。
②召开两次学术经验交流会。总结分析实验中的情况,调整研究计划,进一步探索高中阶段如何进一步整合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探索高中生心理特征与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
③统计兴趣班学员各阶段数学学习测查数据,分析实验效果。探索中学生性别差异与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探索兴趣班学员后期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5)第三实验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0月)
①在总结前两次实验阶段经验基础上,加强理论指导力度,更新实验手段,创新实验方法,进一步实施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探索出“培养中学生对于特定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顺利地产生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②进一步比较分析实验数据,一方面,进行量化整体分析;另一方面,根据所记录的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质的分析,形成教学个案。在此基础上,召开学术交流会,探索出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及有效途径。
(6)总结提升理论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①召开总结大会,交流论文及成果。
②理论提升,出论文集。
③组织专家学者验收实验成果。向学校申报实验成果
④确定在更大范围内深化研究。
四、开题论证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