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生充分的读写实践以提高其语文素养。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概念规范等。本课题重点讨论在《史记选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传递什么信息,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多年来,《史记选读》或者被当成文言文翻译的训练场,忽略了其负载的人文价值;或者通过补充,变成探索历代兴亡规律的历史课;或者以庸俗实用主义为指导,撇开司马迁的真知灼见和真挚情感,大讲所谓生存哲学。本课题旨在站在语文学科性质的立场上,确定《史记》选读的教学重点,包括语言运用层面、读写策略层面和价值判断层面。虽然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上提供了专题教学说明和文本研读,但是或语焉不详,或停留在对文本信息归纳层面,未能通过知人论世探究司马迁写作意图,未能结合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价值引导,未能吸收叙述学等相关知识对其叙事手段进行剖析,让学生体验到行文之妙。本课题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拟完成下列任务。
一、明确《史记选读》专题意识。在教材基础上有所补充,以期实现编者的预期目标。例如,《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一专题,结合汉武帝时代这样空前变动的时代特色,来解读司马迁的内心世界,理解其悲剧意识和超前思想。《学究天人 体观古今》重点在于解读各个体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本纪”在写作形式上,上承《春秋》编年之法,原本《春秋》经,而世家、列传、表、书则为经之纬。本纪是统领众事的纲领,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向,列传等则委曲细事来具体解释本纪内容。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更能把握单元的教学重点,优化学习效果。
二、对名篇进行符合语文教学目的的解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要求解读史记的出发点是现代观念,立足点是具体文本,以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为旨归。本课题针对力图对《史记选读》教学中各种历史课化、庸俗化倾向进行纠偏。例如,《李将军列传》的解读,不能仅停留在“李广难封”的原因探究上,因为这仅仅是一个提炼信息的问题,而未能体现披文入情、感悟体味等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应该关注司马迁以李广一生际遇,表达对以李氏为代表的六郡良家子的深切同情,对汉武帝凭一己之私择任将帅,卫青等宠臣的功业是在良家子的血泪凝成。对《淮阴侯列传》的解读不应该停留在韩信被杀是因为错过谋反机会权谋角度,而应该探索从秦汉之交士人有广阔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到大统一后士人完全依附于皇权转变过程中,韩信悲剧的必然性,从现代民主的角度探究韩信悲剧的根源,突破成王败寇的实用主义立场。再如,《孔子世家》详写困厄陈蔡,不肯“少贬”政治理想,与《儒林列传》中公孙弘等人曲学阿世对比,体味司马迁的道德追求。总之,本课题力度从现代观念入手解读文本,以使《史记选读》教学达到提高提升高尚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作用。
三、吸收中西方最新文学理论成果,分析《史记》刻画人物,叙述情节的技巧。司马迁在《史记》创作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了多种手法,很多手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使学生难以清晰感受。如果借助西方叙事学中的时序、时距、频率、叙事视角和中国叙事学中聚焦与盲点、意象等概念,能够让学生更真切具体地感受到《史记》艺术魅力。例如,如何体会《史记》详略安排之妙,何为详?何为略?很难明确化。而引入叙事学上的“时距”概念抓住问题的本质。“时距”即故事时长和文本长度之间的关系。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称为概述;叙述时间基本等于故事时间,称为场景;叙述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称为省略;叙述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称为停顿。这四个概念将详略的表述直观化了,学生写作时只需根据事件和画面对写作意图的重要程度,在省略到停顿两极之间找到契合点。以《项羽本纪》为例,项羽二十四岁之前的大部分故事“省略”,起兵之后的故事大部分属于“概述”,“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三个情节可以称得上“场景”,而“别姬”一段 “泣数行下”四个字,叙述几乎停顿,“数行”使英雄的泪水溢出眼眶纵横而下情形清晰可见,“下”显得个沉重而缓慢。为什么此处的叙述速度最慢呢?因为这一细节凝结着司马迁对其悲剧命运的同情惋惜。可见,以叙事时间为参照物来叙事,让“详略得当”变得直观、具体、可操作。总之,通过引入相关成果,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史记》叙事魅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记叙技巧的能力。
参考资料:
司马迁 《史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
杨义 《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申丹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申丹,王丽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申丹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逯耀东 《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2月版。
张大可 《史记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11年2月版
杨树增 《史记艺术研究》学苑出版社 2004年12月版。
四、开题论证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