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箱部门电话返回扬州中学主页
  吴良镛的筑梦人生         ★★★
吴良镛的筑梦人生
作者:李友仁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54    更新时间:2016-12-1

 

在古城扬州庆祝建城2500周年之际,市里在扬州中学对面的两淮盐务稽核所旧址兴建了扬州中学院士广场。广场内伫立着四位院士的铜质雕像,其中一位是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吴良镛,他是扬州院士以及扬州中学校友院士中唯一的一位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大家。

            

         少年流亡,立下谋万人居之宏愿

     吴良镛为何会萌生建筑之梦?他后来回忆说,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1922年春天,吴良镛出生于南京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他名字中的,为古乐器,是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吴良镛少小时,家中欠债,无力偿还,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当时,妹妹还发着高烧。无奈之下,一家人被迫在凄风苦雨中告别祖居,遭受流离失所之痛楚。  

      再大些,吴良镛读了名著《红楼梦》,突发宏愿,将来也要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良镛正好初中毕业,家人怕南京遭到轰炸,带着他逃到乡下。后来他考取了镇江中学。刚上了一个月课,上海失陷,其后南京又失守,他跟随哥哥一路西行,辗转来到了重庆。在重庆,就读于国立第二中学。

     在国立二中时,吴良镛亲身经历了日寇的大轰炸。1940年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日寇的飞机又对重庆进行狂轰滥炸,警报刚响起,飞机就到了头顶扔炸弹。那一次,吴良镛敬爱的国文教员戴劲沈(又名戴学志)父子在空袭中罹难,而吴良镛躲在防空洞中,逃过一劫,随身只剩下一支笔。后来吴良镛回忆,日本的轰炸机来时,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遍地。从防空洞出来时,发现大街小巷一片狼藉,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

      流离失所,国破家亡,这些痛苦的流亡经历促使吴良镛在内心早早地树立了谋万人居的伟大理想,成为他日后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高考结束三天后,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的抱负,挥手作别国立二中,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

        

       名师提携,少有的刻苦打动梁思成

      在吴良镛的筑梦人生中,他得到了包括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内的诸多大家的指点和提携。说到恩师梁思成,吴良镛充满感激之情:在梁先生身边工作,有机会看到他从国外带来的建筑领域的最新资料,这让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不少建筑学知识。

     吴良镛在中央大学读书期间,有幸受教于鲍鼎、徐中、谭垣、杨廷宝、刘敦桢等我国建筑学教育的诸位先驱。

     1945年,吴良镛在学校学生油印刊物《建筑》上发表的一篇题为《释》的关于古建筑的论文,引起了梁思成的注意。梁思成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非常赏识吴良镛的才华,遂邀请从缅甸中国远征军中刚刚复员的吴良镛到身边协助工作,一起编绘《战区文物保护工作手册图集》,以备反攻之用。他们还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抗战胜利后,吴良镛又应梁思成的邀请,共赴古都,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系之初,梁思成应邀赴美讲学,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和吴良镛成为系里仅有的两名教员,条件艰苦,工作量大,但两人咬牙扛了下来。

      1948年夏天,梁思成、林徽因推荐吴良镛到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在给世界知名城市规划大师、美国现代设计之父沙里宁的长篇的推荐信中,他们称赞吴良镛有着少有的刻苦,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1949年,吴良镛获硕士学位,在沙里宁的事务所任设计师。在沙里宁的指导下,吴良镛开始探索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

      1950年,事业渐入佳境的吴良镛突然接到了梁思成、林徽因托人带来的书信。信中写道,“新中国百废待兴”,“北京正要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希望你赶快回来。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在美工作,收拾行囊,动身回国。但当时回国很不容易,后经留美科协等多方交涉,方放行。这时美方又开出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引诱他留下。但吴良镛报效祖国的决心已下,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菊儿胡同,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经典样本

     回国后,吴良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和教育事业中,他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职。1959年,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984年退休后,筹建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95年创办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吴良镛的筑梦人生,可贵之处在于,非常重视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不断探索着中国特色建筑与城市理论的发展之路。他吸取中国文化、哲学的精华,融贯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在1989年出版了15万字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走向聚落的概念。这是我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系统性理论著作,被推荐为一本建筑师的必读书 在此基础上,吴良镛针对城市化日益加快的进程和建设事业大发展的格局,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体系。

     最能体现吴良镛设计理念的当数北京菊儿胡同改建工程。菊儿胡同有一个41号院,原是一座寺庙衍生出的破旧拥挤的大杂院,44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厕所在院外100米处。随着人口增加,院子里逐渐盖满了小棚小房,几乎没有转身之地,危房、积水、漏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里的居民,改造势在必然。但是,这个项目不大——建筑面积仅2700多平方米,费用不高——设计费用仅1万元,牵涉面却不少,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使得很多设计单位望而却步,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后来,北京市房改办找到了吴良镛。出乎意料的是,吴良镛对于这个项目显示出极大的热情。在菊儿胡同方案审批时费尽周折,前后审查了七次之多。但吴良镛不厌其烦、反复修改。到了施工图阶段,光图纸就出了95张。改造后的菊儿胡同,设计典雅的类四合院两三层楼房一进套一进,白墙黛瓦,完全没有高楼大厦那种冰冷、孤立的感觉。已有万余人次的各国友人来此参观访问,并有20多户外国人干脆租下房子,成为这里的新居民。吴良镛倡导以人为本、有机更新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路子。1993年,菊儿胡同改造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倾情回馈,他为扬州古城保护和人居建设作贡献

      吴良镛曾主持参与北京、天津、苏州、无锡、徐州、南通等多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他也为扬州的古城保护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扬州规划专家朱懋伟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吴良镛就在扬州倡导古城保护和人居建设。1981年扬州编制第一轮城市规划时,邀请了全国众多的知名规划专家,吴良镛是其中之一。1983年中国名城会议在扬州召开,吴良镛也莅临会议。由于吴良镛是扬州中学校友,对扬州有深厚感情,因此他对扬州第一轮城市规划的制定更是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倡导人居建筑、生态建设等理念,并抽时间到扬州城各处考察。他认为,扬州的古城保留得较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保护好古城的基本格局,保留好扬州的文化和特色。吴良镛不仅在大会上提建议,在私下里,他还与扬州规划办公室的工程师们单独交流,交换看法与想法。

      吴良镛对扬州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也功不可没。上世纪80年代,扬州古运河和京杭大运河边有扬州合成化工厂、扬州发电厂、扬州钢铁厂等众多企业。吴良镛视察后表示,运河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不仅有水上运输的功能,更有旅游功能,国外不少运河都成为了旅游景点,扬州因此要做好运河的保护,要综合利用。他建议对运河边的企业实施搬迁,保护好运河资源。后来,吴良镛也热心大运河申遗,参与全国政协的大运河申遗活动。

      吴良镛还参与了扬州中学的校园规划。1999年秋天,应扬州中学邀请,由吴良镛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秦佑国共同商议,为扬州中学百年校庆重新做校园规划。建成后的学校综合楼呈一环形,建筑中间设计成透明倒锥形,自然形成一个天井,既保证了雨水不会落到楼内,也让每一层都能享受到自然光,体现了吴良镛一直以来崇尚的人居环境的理念。

            

书画情怀,建筑学家的人居艺境

      吴良镛的筑梦人生多姿多彩,始终伴随着对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的挚爱。2008年的夏天,86岁的吴良镛在南京金陵红楼梦博物馆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一头栽倒在地上。在病床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领导问吴良镛有没有信心战胜病魔,吴良镛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不但要站起来,还要能走路,还要恢复到能写字、能绘画

      吴良镛喜欢绘画, 2002年由三联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两册的《吴良镛画记》。专家评论说,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就开过画展,售过作品,以辅助学习。吴良镛的作品雅俗共赏,他作画缘于感情驱动,是陶醉,忘我,因而抓紧一切间隙而不知疲劳。吴良镛作画,观察精微,表达准确,敏锐的感觉中仍不放松理性的刻画。他娴熟于水彩,既掌握住色调之和谐,又于和谐中描写具体物象而不失其抒情性。吴良镛在绘画技巧上师法正宗,形成了坚实的造型功力,更把绘画作为观察生活与自然、感受建筑与环境的方式,以画家和建筑师二者兼备的眼光,画出自己的敏锐感受。

      吴良镛喜欢书法。2015年,人居艺境——吴良镛绘画、书法、建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吴良镛为此展特别创作了巨幅榜书《人居艺境》。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这样评论:吴良镛先生的书法风格深含中国古来看重的风骨,在遒劲的笔力中体现出历经世事沧桑而坚持不变的精神品格,于俊朗的仪态中袒露出谦和包容的学者情怀,堪称知识分子纯粹心灵的墨迹。

            

清华一景,低调谦逊的院士风范

     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经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然而,有着辉煌筑梦人生的吴良镛却异常谦逊:我的作品不多,都是大家一起做的。生活中的吴良镛也相当低调、随和。

     他与时俱进,80多岁学会用电脑,用电子邮件和友人联络。在小区里散步时,他总是笑眯眯得跟人友善地打着招呼,唠家常,跟邻家老大爷没两样。85岁时依然坚持每天全天上班。他凌晨4点起床工作,奋战两个多小时,再草草地合上眼眯一会儿,便带上夫人备好的午餐,准时去上班。为了上班方便,他特地做了一个小拉杆箱,箱中装着数本常用的工具书,他便拉着这个箱子去上班。这样,在晴和的日子里,在清华大学南门附近,人们便经常可以看到一位满头银丝、白白胖胖的老者,手拉着个小书箱,款款行走在马路上。这就是一个资深院士的风范,也成了校园内闻名遐迩的清华一景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我校校友两院院士吴良镛新书…
    吴良镛与扬州中学
    吴良镛获小行星命名
    我校校友吴良镛院士获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