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育论坛文章——《从跨文化比较看我国青少年的创造教育》 | |||||
作者:申继亮&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32 更新时间:2006-10-10 | |||||
从跨文化比较看我国青少年的创造教育 创造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人类真知的全部来源。在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从蒙昧走向有知,从远古走向现代的漫长历史中,每一个进步都体现着创新的思想光华。梁启超先生曾指出:"人虽文弱,无羽毛之饰,爪牙之卫,而卒能槛挚凶虎,驾驭驼象,智之强也"。正是由于人类具有创造的智慧,才能成为万物之灵,世界的主宰。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当世界上不少民族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中国人的文明之花就已经灿烂开放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延续,火药在人类改造自然、利用环境的过程中功不可没,而指南针更是为人类生存区域的开拓提供了可能性。所有这些无不让我们为祖先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自豪,但是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遗憾的承认四大发明之后,中国的发明创造之途就开始黯淡、沉迷。 20世纪的一百年是人类历史上发明创造最多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益,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量子理论、相对论、信息理论的创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地球板块构造结构模型、宇宙大爆炸假说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物质、时空、信息、生命、地球和宇宙认识的新纪元。电话、无线电、核能发电、人造卫星、器官移植、多媒体电脑、计算机网络等数以万计的技术发明则促成人类的经济、文化、军事、生活、交往模式和思维方式等发生了前人难以预料的巨大变化。 然而,在历数这些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时候,我们能从中看到多少中国科技的身影呢? 世纪之交,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未来的挑战,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纪先进民族之林。"今天的青少年是未来竞争的承担者。他们的创造力水平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创造力的研究和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一些研究者更是把研究重点放在青少年的创造力发展方面,并做了跨文化比较。 一、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跨文化比较 (一)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比较 在以往的夸文化研究中,多数为比较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某一年龄的青少年创造力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很少从较大的年龄范围内研究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受文化影响的特点,并且很少看到有关科学创造力的研究。因此2000年我们对中、英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进行了对比研究。这里所说的科学创造力是指在学习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和科学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或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能品质或能力。科学创造力由创造性的过程(包括思维和想象)、创造性的品质(包括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创造性的产品(包括科学问题、科学现象、科学知识和技术产品)构成。(胡卫平,2000) 我们(胡卫平)选取中国被试为12至18岁中学生1087名,英国被试为11至15岁中学生1087名,问卷包括7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物体应用,旨在考查青少年列举物体的科学应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科学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第二个维度是问题提出,测量青少年对科学问题的敏感性;第三个维度是产品改进,目的是考查青少年对技术产品创造性的改进能力;第四个维度是科学想象,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科学想象能力;第五个维度是问题解决,旨在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第六个维度是科学实验,用于考查青少年创造性的实验能力;第七个维度是产品设计,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产品设计能力。测查的结果发现除了在问题解决维度上中国青少年显著的高于英国青少年外,其余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英国青少年。从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整体发展趋势的比较看(图1),英国青少年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的创造力。 图1 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趋势的比较
2000年,在教育部科教司、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科协的联合倡导下,开展了对全国31个省的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的社会调查。同时,我们在美国东部、西部共抽取432名中学生作为对照样本进行对比研究。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到中学生对自身的创造性人格及创造力的评价,教师、学校等外界环境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作用等方面。 1.中美青少年对自身创造力的评价 表1: 从表1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青少年对自身创造力的评价低于美国青少年。自评具有创造力特征的被调查者(同时选择上述6项内容的被调查者)在中国青少年中占7.5%,在美国青少年中占14.5%。自评具有创造力特征的中国学生人数比美学生人数少。 个性心理特征对个体的心理过程起着调节的作用,为个体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心理状态和背景,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来对创造力发挥作用。就个性品质而言,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进取心、质疑精神、较高的审美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我们请青少年就这几项对自身个性特征进行了评价,中美青少年的评价结果如表2: 表2 中美英青少年对自身创造性人格的评价 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质疑性以外,中国青少年在其他各项上的自我评价均低于美国青少年。而自评具有初步创造性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同时选择上述6项内容的被调查者),中国有5.6%,美国有8.5%。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的中国学生人数比例要比美国低。 3.青少年对学校、教师的评价 表3 学校对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作用 由表3可知,中国学校更重视考试、升学,老师也更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而美国学校的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能力,学校课外活动更为丰富,硬件环境也显著优于中国学校。总体上看,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环境优良的学校在美国占58.1%,而在中国仅占1.8%,差异十分明显。 二、非认知因素是中西方青少年创造力差异的重要原因 林崇德先生认为创造力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属于认知因素,而创造性人格是非认知因素。对中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跨文化比较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一个事实--中国青少年的创造力低于英、美等一些国家青少年的创造力。是因为中国人不够聪明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在世界上中国人历来被认为是世界民族之林中最聪明的几个民族之一。在国籍奥林匹克竞赛的领奖台上,我们最常见的是中国青少年的身影,2000、2001年中国学生更是蝉联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两届团体冠军。还有一些研究也证明中国人的智慧是超群的。如1992年,王晓平、张厚粲、林传鼎比较了中美儿童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上的得分。这次调查的被试年龄跨度为6岁半至16岁半,中国儿童共2237人,美国儿童共2200人。结果发现,中国青少年在算术、词汇、背数和译码测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美国同年龄被试。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一个高智慧的民族,中国青少年在认知因素方面并不弱于西方青少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中国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博士的观点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杨振宁博士认为:美国的整个社会结构、整个教育政策比较灵活,所以比较容易向新的事物方向上发展,美国的教育哲学跟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包括整个亚洲地区的教育哲学有很大不同。 首先,美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这种价值观主张一切价值以"人"为中心,主张尊重每个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重视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提倡"理性原则"。鼓励学生有广泛的兴趣,提倡学生的知识广博,反对灌输,主张尊重每个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尊重事实反对权威;而东方文化推崇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崇尚共性和趋同性。在教育领域,比较注重狭窄的专业,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扎实的操练,提倡学生的知识深而精,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兴趣。 其次,美国的哲学希望训练出来的学生活力充沛,在学术上标新立异,重视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创新精神;亚洲的哲学希望训练出安安静静有思考能力的学生; 第三,美国的哲学注重勇敢,亚洲的哲学注重中庸;美国的哲学注重有自信心,亚洲的哲学训练出来的人常常缺乏自信心。这些都使美国的教育哲学训练出来的学生在个性品质方面和中国学生有着根本的不同。 以上这些差异总体讲起来都是美国哲学跟亚洲的哲学对于教育方向着重点不一样的结果。应该说美国的教育哲学和中国的教育哲学各有千秋,但总的来说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个性被抹杀,思维缺乏灵活性、独创性,对学习缺乏内在兴趣和自信心,抱负水平低,独立性差。中美青少年对自身创造性人格的评价(表2)以及对学校、教师的评价(表3)结果更是实证性的说明了这一点。 三、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Sternberg(Sternberg,2000)认为,"创造能力应该是个体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 (一)从非认知因素角度出发,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从师生互动角度出发,提高教师素质入手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