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箱部门电话返回扬州中学主页
  [组图]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导弹研制者,今天,他的子女来扬“寻根”了         ★★★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导弹研制者,今天,他的子女来扬“寻根”了
作者:刘冠霖    新闻来源:扬州发布    点击数:1017    更新时间:2019-10-24

 

  扬州发布记者  刘冠霖

  “来到父亲曾经生活求学过的地方,找寻他曾经的印记,对父亲的理解也越深刻。”今天,扬州人、新中国第一代导弹的研制者之一徐兰如的四个女儿以及家人们来到扬州,寻找父亲的足迹。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导弹研制者

  “父亲1918年出生于江都邵伯。后家迁至扬州。” 徐兰如的大女儿徐建说。

  记者了解到,徐兰如,是中国导弹总体和科研管理专家。扬州中学毕业后,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1950年,在中央技术管理局工作的徐兰如,被派往沈阳724厂。当时,由724厂研制的A3式火箭弹在使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组织技术攻关。 

  最终,徐兰如和同事们对火箭弹发射火药成分、生产方式进行了改进,最终获得了成功,解决了原来的问题。 

  1950年10月,中国开始抗美援朝,由于美军坦克给我方造成了太大伤亡,前方中国人民志愿军急需反坦克弹。 

  徐兰如和他的同事们再次承担起这项任务。在A3火箭弹基础上,设计了90毫米反坦克火箭弹。经过上百次试验,历时3个多月,1951年4月,我国第一代135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弹研制成功。

  反坦克火箭弹试射成功后,立即投入生产,为抗美援朝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徐兰如参与领导仿制近程导弹“1059”工作,后受命主持中程导弹方案的探索和论证。此后,徐兰如从事导弹的研制和科技管理工作。

  1966年后,他主管三线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工艺布局以及投产前的生产准备,为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科研生产的组织管理以及三线基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兰如在航天系统30多年的工作中,不计名利,甘当配角。多次变换单位,变更工作内容,只要事业需要,他都努力去把工作做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航天界对他的评价。

  今年5月去世

  一直想念家乡

  “父亲今年5月去世,享年102岁。大半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航天兵工事业。” 徐兰如的大女儿徐建告诉记者。

  2012年12月,95岁高龄的徐兰如在北京的家中,曾接受扬州晚报记者的专访。

  “我的中学是在扬州中学读的,印象最深的是,在树人堂楼顶上,地理老师课余时间给我们讲天文,看天上的星星。那天夜里,我们十几个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站在房顶上看星星。人马座、双子座、北斗星、狮子座,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些星座的名字。我觉得那次经历很美好,我对科研的兴趣也与此有关。” 徐兰如对记者说。 

  徐兰如当时表示,在扬州中学,他喜欢上了体育锻炼,从一个文弱书生变成了身体健壮的青年。 

  子女来扬意在“寻根” 

  “父亲走之后,我们姐弟5人就决定一定要抽时间回扬州看看,了解父亲的成长历程。”今天,徐兰如的二女儿徐开告诉记者,这次他们姐妹4人来到扬州,弟弟因为实在抽不出时间未能成行。

  这两天,她们坐船游览了古运河,游览了大明寺和瘦西湖,今天下午,一行人又来到扬州中学树人堂,参观校史馆,了解扬州中学的历史。

  “父亲是1933年进入扬州中学求学,他生前经常和我们提起扬州中学,因为这里是他成长的重要节点。” 徐建告诉记者,这次来扬州,扬州中学成为必须要来的地方。

  记者了解到,徐家曾是邵伯望族,祖辈曾受乾隆召见。到徐兰如父亲一代时,家道中落。自幼聪慧好学的徐兰如,1933年从江都县中考入了扬州中学。 

  今天,在扬州中学校史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徐兰如的女儿们认真阅读每一张图片,每一句话,搜寻与父亲有关的一切。

  “扬州中学的历史很悠久,培养的人才也很多,我们来到这里,对父亲的敬意更深了。对这座城市,也更加尊敬。” 徐兰如的女儿们说。

  临走前,她们还向扬州中学赠送了父亲的口述自传以及诗集作品,以完成父亲的心愿。据悉,此行她们还将到邵伯,拜访亲属,了解家族历史。

编辑  曹凯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