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省立扬中首席教员汪桂荣 | ||||
作者:李友仁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96 更新时间:2017-2-17 | ||||
省立扬中首席教员汪桂荣 李友仁 走过114年历程的扬州中学之所以蜚声海内外、校友中名人辈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养深厚、教导有方、安于久任的教师队伍,有着众多的名师大家。而在这些名师大家中,称为首席教员的仅有一人,即1927至1937年间江苏省立扬州中学的汪桂荣。 汪桂荣,字静斋,1899年生于扬州,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同年考入新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汪桂荣勤于思考,虽然学的是工科,但对教育与数学都很感兴趣,基础很扎实,成绩名列前茅。1919年8月毕业后,留校做了一名教师,先教工科课程,后任数学教员 。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的国立东南大学正式建立后,汪桂荣到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任数学教员,直至1927年学校停办。1927年,扬州城内的省立八中和省立五师合并,建立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汪桂荣应校长周厚枢之邀,到扬中任教,一干十年,直至1937年学校因扬州即将沦陷而解散。汪桂荣后随周厚枢远赴四川,在周厚枢建立的四川国立第二中学任教。 汪桂荣身材魁梧,着灰大褂,大腹便便,慈眉善目,和蔼可亲,讲话慢条斯理, 有“菩萨心肠”、”圣人“之誉,受到学生敬重,被称为“汪大菩萨”。 他所教的学生,回忆当年的任课教师时,推崇备至的首先是汪桂荣。 汪桂荣教学艺术高超精湛,使学生们感到上他的课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只要上课仔细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复习,便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作为大师,汪桂荣对教材、教法早已烂熟于心,但他对备课这一环节没有丝毫懈怠。能者多劳,他担任的课程比较多,既要上课,又要批改作业,还要撰写文章,编写教材,时间比较紧张。为了把课讲好,每次他在从家里到学校的路上总是边走边思索,这节课讲什么、怎么讲,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每次上新课之前,他总是把上一课的内容简要地复习一遍,使同学们有一个连贯的概念。授新课,他讲解得非常详细,非常清楚,很容易听懂。他上平面几何课不用圆规、直尺,随手一画,利索、准确,黑板上的图形、文字如同艺术珍品。 他自称其教学是“牛肉汁的灌输”,特别注重基本绾结,即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学生们应当记忆的地方,提纲挈领加以整理,便于学生掌握。这种教学方法非博览而精熟的教师不能做到。有一年,学生参加江苏省毕业会考之前,他只用一节课的时间便把三年中所教过的代数、三角、解析几何等内容,提纲挈领地复习了一遍,同学们对此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每次对指定的作业题,他都逐题作提示,特别是把关键点指出来,启发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及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平时,为了帮助学生对一些三角公式的记忆,他经常介绍一些简单有趣的记忆方法。 他对学生所提的课内、课外问题无不应答如流,并指出解题要点,使大家听后印象深刻,且能举一反三,对学数学产生兴趣。 他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考上重点大学,把历年各重点大学的考题有系统地编写到他的教材中去,并在上课时经常告诉同学们,某题是某校某年的入学试题。由此也可以看出汪桂荣的用心良苦。 汪桂荣教学研究成就斐然。 早在东南大学附中任教期间,他就进行了数学道尔顿制教学实验。道尔顿制是美国柏克赫斯特女士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所创建的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其要点是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性。李伟军先生专门撰写了《汪桂荣的数学道尔顿制教学实验》一文,称赞汪桂荣是民国时期十分活跃的数学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早期研究与试验的先行者之一。汪桂荣的实验是我国民国期间数学教育研究的经典案例,也是当时学者试图用外国教育理论解决我国教育实际问题的可贵探索,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富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汪桂荣在扬州中学任教期间,从现存的旧《江苏教育》和《扬中校刊》上可以查找到,至少发表了11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中学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有教学情况的总结,有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有教学理论的探讨,有高中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编制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探究等等。他1936年发表于《江苏教育》的著名论文《中学算学教学的理论和实际》,被认为是其国际视野、历史眼光、前沿意识和务实态度的突出体现。 为了搞好教学研究,汪桂荣读书极勤,据校友施文溶回忆,汪桂荣执教完毕经常跑图书馆,总要携带两本书回家,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培养了同学们的读书兴趣。 汪桂荣教材编写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他独自编写的教材有5本,分别是:《初级中学实验几何学》《初级中学理解几何学》《初级中学数值三角学》《高中三角学》《高中平面几何学》;与他人合编的教材有两本:与余信符合著《初级中学算术》,与万颐祥、余信符合著《初中几何学》上册。这些教材由正中书局、民智书局、中山书局等出版社正式出版,不少经教育部审定。 汪桂荣不但教书,而且育人,以其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他的学生黄纬禄院士多少年后,深情地回忆,德高望重的汪桂荣先生“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把多教好一批学生、多为国家培养一批人才作为自己应负的重任。他不惜倾注着全部精力,为这光荣的事业奉献终生。这样高贵的品德,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另一位学生吴征铠院士也写下了《怀念汪静斋师》一文,说道,“离开扬州中学已经六十一年了,对我教育影响最大、留下印象最深、永不能忘记的是汪静斋先生。汪先生对学生的影响不单是在传授知识方面,他为人正直,无私,极度负责,诲人不倦,以身教去影响学生做人。” 校友李伯昌回忆,高三时,他选修了汪桂荣开的《微积分大意》。期考时,汪桂荣突然患病,教务处便安排其他教师代为监考。谁也没有想到,汪桂荣竟拖着病体坚持来到考场。他解释说,“我今天并非为监考而来,而生怕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或是我出的试题可能有什么疏漏,我不放心啊!”这件事深深感动了学生们。李伯昌感慨道,汪老师“以德化人,正是鼓励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真正动力”。 汪桂荣从不对学生发脾气,不训斥学生,对学生的提问总是满腔热情地解答,即使对一些比较幼稚的问题,也从不讥讽挖苦,仍是循循善诱地解说。 据校友刘维桢回忆,有一位同学上课时经常打瞌睡,他坐在第二排,就在汪桂荣眼皮底下,汪桂荣感到很尴尬,怕扰乱其它同学听课的情绪,便假装视而不见。可是有一次这位同学睡得实在太不像话,汪桂荣只好暗示坐在其后面的同学把他叫醒。 汪桂荣曾在《江苏教育》上发表《怎样求学和怎样做人》一文。他在文章的开头写道,“这是我同我的同学所谈的家常话的一部分。我把我的同学都当作子弟看待,希望颇殷,所以说的话格外亲切。”由此可见,汪桂荣像父亲,像兄长,对学生寄予厚望,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拉家常话。关于怎样求学,他提出,要有目标,勤奋,虚心,不放松,多读书,常复习。关于怎样做人,他提出,要有修养,有良知,敢担当,讲礼貌,不浮躁,谦和,知错就改。他希望学生们要有科学家的精神和哲学家的眼光。他认为,人生如负重行走,哲学眼光是立定的腿,科学精神就是前行的腿。汪桂荣推心置腹,语重心长,今天读来,仍未过时。 汪桂荣在扬州中学任教十年,桃李满天下。1937年学校在扬州沦陷前解散,周厚枢校长率部分师生远赴四川,创办四川国立第二中学,汪桂荣随同前往,在国立二中任教。 汪桂荣的表妹钱运章是扬州知名的教育工作者,当时在国立二中读书。她在《一个普通老人的回忆》一书中讲述,汪桂荣在国立二中,在学生中有极高的微信,仍是学生们最崇拜的老师。一次,学生中出现了问题,学校一时无法解决,不得不把汪桂荣推出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汪桂荣苦口婆心地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们不能不听“汪大菩萨”的话,最后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黄纬禄还记得,1939年,他在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三年级读书时,周厚枢和汪桂荣两位先生到学校来看望扬州中学的校友,黄纬禄非常激动和兴奋。汪桂荣对大家说,“今天我在工学院教室和同学们谈话,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也就是说把工字旁加上一个力字,预示着你们的学业一定会取得成功。”汪桂荣老师的教导牢记在黄纬禄的心中,激励黄纬禄刻苦学习,日后成为了“两弹元勋“。 1939年,周厚枢又被委以重任,离开他所创办的国立二中,出任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校长。汪桂荣也随同前往,在中央技专任教。 据原在扬州中学任教、后也到了国立二中的万彝香介绍,“汪桂荣不幸在解放前逝世,未能发挥所长,为新社会做出贡献,殊堪惋惜。”由此可见,汪桂荣去世时,不到50周岁。抗日战争胜利后汪桂荣在何处履职,后死于何年何地,为何会英年早逝,目前尚不得而知,需要以后通过发现更多的史料来查实。
|
||||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新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