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省立五师校长任孟闲 | ||||
作者:李友仁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98 更新时间:2017-2-17 | ||||
100多年前,扬州城内有两所省立学校。一所是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李更生为第二任校长;另一所是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任孟闲为第四任校长。两位校长都是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教育家。在两位校长的执掌下,当时的八中、五师,如同两颗闪耀的星星,相互映照,熠熠生辉。 五师校长任孟闲(1884-1953),名诚,籍贯扬州,与李更生一样,生于淮安(今淮阴)。他6岁入私塾读书,曾师从李涵秋学习古文、诗词,19岁肄业于淮阴县立师范学校,22岁考取公费留学日本,进东京高等师范专攻数学。辛亥革命后,他应黄炎培先生之邀任江苏省督学,1913年出任五师校长,在任达14年之久,直至1927年五师与八中合并离任。 如何治理学校,任孟闲有一句名言:“整饬家庭者,当视家庭如学校,努力教育者,当视学校为家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十分重。国家,国家,第一位是国,第二位便是家。能“视学校为家庭”,爱校如家,难能可贵。 任孟闲就任后花大气力改善办学条件,兴建校舍。五师校址时为梅花书院(广陵路原江苏省扬州职业高级中学、今扬州书院博物馆所在地),因校园面积不大,任孟闲请求上峰将旧府署改建成校舍,供五师使用,未果。于是经勘察,任孟闲确定在今扬州中学所在的大汪边建设新校舍。大汪边是处决犯人的刑场,乃荒芜之地,杂草丛生,瓦砾成堆,沟洫遍布,人迹罕至。任孟闲亲力亲为,带领师生来到此地,铲除杂草,清理瓦砾,填平沟洫,筑路造林。继而盖房造屋,建造体育场,使学校初现雏形。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层楼高耸、弦歌不绝,面貌焕然一新。从此,这里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书声琅琅,成为苏北有名、众多莘莘学子所向往的学府,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合格师资,并向大专学校输送了不少优秀学生。 任孟闲还着力优化师资队伍,有真才实学者延聘,想滥竽充数者免谈。于是,学校集中了众多的名师,如文学家李涵秋、词曲大家任中敏、地理学家江武子、美术家吕凤子等等。任孟闲给予教师优厚的待遇,最高的月薪达260元,是任孟闲月薪的双倍。学校还实行教师年功加俸制,任孟闲也把自己排除在外。这些“待遇留人”的举措使教师乐于在校长期服务。 任孟闲在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丰富办学结构方面也动了脑筋,下了功夫。在其经营下,学校办师范本科,办数理专科,有讲习所,有初中,有乡村师范,有两所附属小学,有幼稚园,规模相当大,层次、结构相当多。其中在高邮界首所办五师乡村分校,为当时全国率先创办的为数不多的一批乡村师范学校中的一所。 如何做到建章立制、有章可循,也是任孟闲考虑的问题。五师于1921年修订了《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则》,有四万余字,共分为总纲、学校行政、职员任务、学生自治、校友会、附则等六章,计141条,涉及办学的方方面面,俨然一部学校的“宪”法。 任孟闲在教学改革方面大胆创新。在教材使用方面,高年级学生的数理化课本,均采用英文原版直接教学。在课程开设上,增设了天文、测量、簿记、统计、生理卫生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在师范本科,试行文、理、艺术三科选修制,以适应学生专长的发展。他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安排教师组织学生成立数学、理化、散文、诗歌、史地、戏剧、美术等研究会,经常举行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体育竞赛及文娱晚会,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还于1919年出版了《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任孟闲亲自撰写序文。这本300余页的杂志,详实地记载了五师从建校到1918年前学校各学科教学情况及历届师生们的作品若干,成为师生们交流教学、学习心得,发表研究成果的一个园地。师生们的作品水准极高,比如其中收录了本科四年(相当于现在的高二)学生吴定良(后来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对家乡金坛所作的一篇乡土调查报告。他从地理、气候、农产、社会管理等十多个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调查,并配以图表加以说明。扬中校史研究室工作人员评价说,“一个中学生的47页纸的社会调查丝毫不亚于如今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的高质量论文,可见当时五师非凡的教育水准。” 任孟闲曾在日本留学,又于1919年赴欧美考察教育,对东西方教育得以相互印证,为我所用,对当时的各种学派,兼收并蓄。他经常邀请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名人学者来校演讲,如黄炎培、恽代英、杨杏佛、张君励等。黄炎培谈如何做人,主讲一个人的本位问题。恽代英演讲的题目为《起码生活》,强调“读书不是为了个人饭碗而是为了革命”,希望青年们把毕生精力消耗在为人民、为国家、为事业做好事上。学校甚至还请来了美国的杜威先生,主讲人格教育,由邹韬奋翻译。 任孟闲作为一位“视学校为家庭”的校长,必定也是一位“视学生为子弟”的校长。 据五中教师李仲南回忆,任孟闲曾对他说,园丁要以百分之三十功夫放在智力教学上,以百分之七十功夫放在做人身上。任孟闲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以其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五卅”反帝风潮中,他积极投入爱国运动,与师生一起参加示威游行,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平时,他每天早上六点到校,晚上十点学生就寝后才离校。一天早中晚三顿,均与学生们在食堂就餐。不进饭店,不入茶肆,十几年如一日。全校240多名学生,他都熟悉,就连他们的家世,他也一清二楚。他尤其关心学生们的品行,学生有了过失,他亲自与学生谈心,像严父一样。冬季,他禁止学生穿昂贵的裘衣,他自己常常身着棉袍或短装,在凛冽的寒风中对学生训话。他勉励学生们毕业以后到农村去服务,开发农民的智力。 1914年8月至1918年9月间,共有19位学子在五师求学间因病去世。任孟闲十分痛心,决定由五师师生编辑,于1919年印制《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已故同学遗作汇刊》。他不仅与李涵秋、鲍芹士、贾剑青、叶诒穀、吕凤痴等200师生捐款帮助出版,而且亲自作序。该书分为序、遗影、事略、文、诗和诗余六个部分,收录了19位同学的文121篇,诗53首,诗余43篇。该书所附《已故同学一览表》,详细地介绍了每一位同学的在校年级、入校时间、染病状况、死亡时间和年龄。 《扬州文史资料》第二辑收有《任孟闲与第五师范学校》一文。这篇文章洋洋洒洒七千字,由五师沪、宁、扬毕业生回忆、张翼鸿执笔,深情地回忆任孟闲校长的往事。其中谈到这样一件事,说1927年北伐军少数先头部队进驻扬州城,而北洋军阀孙传芳的部队则退守邵伯一线,试图反扑,并扬言将杀尽学生。一天夜里,叛军以机枪在城外扫射,北伐军势单力薄,不得不向南撤退。在此危难时刻,先生挺身而出,将校外住宿生集中校内,召集师生讲话,要大家镇定应变,表示只要我任某不被杀头,一定保卫学校和师生的安全。他亲自守护大门,应付危机。而近在咫尺的八中,则因校长居某逃匿无踪,人心惶惶,部分八中学生因与在学就读的先生长子任有庆同学,前往任家避难,任师母热情煮粥接待,而任师则彻夜未归。学生们感慨万千:“其公而忘私也如此!”。的确,当学生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作为校长的任孟闲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甘当学生们的“守护神“,着实令人钦佩。 1927年,任孟闲离任时,分送同学小影,并附赠言:“教育建国,贵在何人?愿诸同学,发奋牺牲。自强互助,努力前程。寄兹小影,与其晨昏。学制虽改,道义当存。永盟方寸,亲爱精诚。梅花香远,大地皆春”。对学生们的殷切希望溢于言表,鞭策着五师同学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勇前行。 任孟闲1927年离开五师后,在多所中学、高校任教。1953年病逝于上海寓所,终年69岁。 |
||||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新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