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老扬中朱宗英校长 | ||||
作者:李友仁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99 更新时间:2017-2-17 | ||||
朱宗英,字筠初,生于1902年,江苏涟水人,早年就读于扬州中学,后毕业于清华大学。 朱宗英毕生从事教育工作,能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先在江苏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教国文,继而在江都县中教英文,后又在私立扬州中学教文史,1934年来到江苏省立扬州中学任级任导师,教授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扬州沦陷前,朱宗英不愿留在扬州在日本人手底下干事,便随同扬州中学训导主任纪子仙及部分师生,离开扬州,颠沛流离。师生们后在泰州城租借原美国教会学校明德中学的校舍,复校办学(史称扬中“泰校”),朱宗英在此任教。 1938年秋末,日寇多次空袭泰州,泰校师生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何去何从,面临抉择。结果泰校在1939年一分为二,一部分仍由纪子仙带领,去上海租界办学,另一部分则在苏北乡间办学(史称扬中“苏北分校”)。朱宗英临危受命,出任苏北分校负责人(时称“主任”)。1943年,苏北分校改称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朱宗英任校长。 苏北分校在朱宗英带领下,为躲避日寇扫荡,校址几度变迁:从泰州到江都小纪,到兴化坂埨,到孙家庄,最后到江都塘头。为了苏北分校,朱宗英殚精竭虑,甚至差点丢掉性命。学校每次迁移,他事先都要亲自选择地点,实地考察,与当地父老谈妥。在从小纪乘船到坂埨考察的途中,特遇大风,浪急船翻,他和同行的宫颐百先生双双落水,幸得船夫及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奋力救援,才死里逃生。 朱宗英及苏北分校的教师们收入微薄,生活极为艰苦。苏北分校起初还可从江苏省教育厅得到为数不多的办公经费,后来逐渐减少,最后不再下拨。苏北分校便断了办公经费,而学生不缴纳学杂费,以学米代替,教师们竟无薪金收入,靠学米维持生活,勉强果腹。朱宗英之子、1947届校友朱嗣尧回忆,朱宗英也不例外,因拖儿带女,人口众多,全家生活比单身教师更加困难,常常是“瓦缶时无度日米,敝囊常乏买盐财”。朱宗英常用“士穷乃见节义”教育子女,说眼前生活是苦些,但心里要比那些汉奸、发国难财的民族败类踏实得多。 就这样,朱宗英团结一帮一心为国、不谋私利的教师,继承扬州中学的优良传统,高举抗日、树人的大旗,在极端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历经六年,将苏北分校撑持到最后的胜利,居功至伟。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宗英率师生返回扬州,接收了位于羊巷(今市一中所在地)的苏北公立扬州中学(史称扬中“苏北公中”)。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在羊巷复课,朱宗英继续任校长。 当时,抗战虽已胜利,但中国军队尚未正式开进扬州,扬州中学原在大汪边的校区仍被日寇占用。朱宗英与王伯源、姚仲仍等教师不畏艰险,走进大汪边,主动与日军交涉,并察看校园情况。正是他们这种“黑夜初明临虎穴,黉宫复建沥丹心”的精神和行动,才使扬州中学能够迅速地于1946年初即回原址复校。 为了不忘八年离乱的那段悲惨岁月,牢记家国覆亡之痛,不忘国耻,学校接受师生们的倡议,在校园内建造了复校纪念塔。纪念塔正面篆书“还我好音”四字,左侧楷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立”,右下署名“朱宗英”。 朱宗英还亲自撰写了《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复校纪念文》。在复校纪念文中,朱宗英详细地记述了扬州中学当时的社会影响,以及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他写道:“吾校之荣誉,载在江南江北人士之口碑,及京津沪各大学之赞许者,已十有余年矣。中间以七七事起,本校同人为避难起见,相率千余学子,或迁泰,或移沪,或留淮东。校院分为三,而精神一贯,综计八年抗战期间,琐尾流离,分头讲习,虽烽火满天,泥涂中露,而决心救国,从事培才,以保持吾校十年教训之功,未敢有一息之荒怠也。”提到抗战胜利、扬州中学复校时,该文以“今幸岛夷攸服,华国重光,同人蹑屩担簦,囊书负笈,风雨来归”等句,传达出当时扬州中学师生的喜悦心情。朱宗英的这篇文章原拟在学校经费好转后刻于塔上,后因朱宗英1947年离任而作罢。 朱宗英离开扬州中学后,先在江苏省教育厅任编审,后在设于徐州的江苏学院任教,解放后在常熟中学教语文。朱宗英1957年不幸逝世,终年55岁。 扬州中学的师生们没有忘记这位老校长。2004年,在朱宗英诞辰100周年之际,学校以扬州中学朱宗英先生纪念会的名义编辑出版了《朱宗英先生百岁诞辰纪念》一书,以作纪念。
|
||||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新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