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箱部门电话返回扬州中学主页
  抗战期间的扬州中学苏北分校           ★★★
抗战期间的扬州中学苏北分校
作者:李友仁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10    更新时间:2016-12-21

 

抗战期间的扬州中学苏北分校

李友仁

抗日战争期间,扬州中学师生或赴外地,或留扬城,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国统区、沦陷区、游击区和租界,一度并存着扬州中学举办的五所学校,即四川的国立第二中学,上海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本部(习称“泰校”)、江苏省立扬州中学第二院(习称“沪校”),泰州乡间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苏北分校(习称“苏北分校”)和扬州城内的苏北公立扬州中学。鉴于目前尚没有一篇文章全面介绍苏北分校,本文根据扬州中学校史资料、苏北分校教职员工亲属和多位校友的回忆文章,试图追寻苏北分校那段艰难的办学历程。

前身泰校  办学六载

说到苏北分校,先得说说泰校与沪校,因为苏北分校是从泰校分离出来设立的,而且苏北分校后来改名也与泰校、沪校停办有关。

抗战爆发扬州沦陷前,在扬州中学校长周厚枢率领部分师生赴四川办学的同时扬州中学初中训育主任纪子仙带领部分师生到了尚未沦陷的泰州城,租用已停办的美国教会学校明德中学的校舍,于1938年秋季复课,校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即“泰校”),纪子仙为代理校长;扬州中学名师黄泰则带领部分师生到了上海租界,想方设法租用校舍复课,校名也是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即“沪校”),黄泰为代理校长。

泰校办学期间,泰州城战云密布,一次遭日寇飞机轰炸,落下炸弹数十枚,死伤平民200多人,人心惶惶。在此情况下,泰校何去何从,面临抉择。学校师生有两种意见,一种倾向于迁至上海租界,因上海市中心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军尚未能进入,分别由工部局、公董局进行管理,形势相对比较稳定;另一种倾向于转到泰州乡间。于是泰校在1939年一分为二,部分师生由纪子仙带领去了上海复课,定校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本部,纪子仙为代理校长。另一部分师生转入江都小纪,定校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苏北分校,朱宗英为主任。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本部建立后,原在上海的学校改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第二院,黄泰为主任。

苏北分校办学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日宣战,日军进占租界,泰校、沪校难以为继,被迫分别以“慈淑补习馆”、“树人补习社”的名称继续上课,到了1942年不得不宣布停办。鉴于扬州中学校本部及第二院均已不复存在,于是苏北分校1943年正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朱宗英为校长。

简而言之,苏北分校1939年开办,至1945抗日战争胜利,计办学6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宗英率师生返回扬州,接收了位于羊巷(今市一中所在地)的苏北公立扬州中学。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先在羊巷复课,1946年春在大汪边学校原址复校,朱宗英继续任校长,直至1947年卸任。

 

几易校址  极端艰苦   

抗日战争期间扬州中学所办的五所学校,数苏北分校环境最为恶劣,生活最为艰苦,设施最为简陋。

苏北分校办学六年,颠沛流离,竟数易其址。在小纪办学时,就曾因日寇来扫荡而短时间中断教学。1940年,江都樊川沦陷,日寇从距小纪仅3里路的竹墩炮击小纪数十分钟,全镇焚毁死伤,随处可见。学校不得不迁往兴化周庄处于游击区,日寇经常来扫荡,学校曾几度停课。于是学校再迁泰州孙家庄,最后迁江都塘头。

抗日战争期间,江苏省教育厅组建了若干所临时中学,苏北分校另一名称是江苏省立第四临时中学第二部。起初教育厅对这些临时中学及分部还下拨为数不多的办公经费,后来逐渐减少,最后不再下拨。苏北分校便断了办公经费,而学生不缴纳学杂费,以学米代替,教师们竟无薪金收入,靠学米维持生活,勉强果腹。朱宗英之子、1947届校友朱嗣尧回忆,朱宗英也不例外,因拖儿带女,人口众多,全家生活比单身教师更加困难,常常是“瓦缶时无度日米,敝囊常乏买盐财”。朱宗英常用“士穷乃见节义”教育子女,说眼前生活是苦些,但心里要比那些汉奸、发国难财的民族败类踏实得多。教师们虽清贫,但情绪很乐观,许千成老师当年在欢送乙酉级毕业生茶话会上的发言,就是极其真实的写照。他说,虽平日粗茶淡饭,有时食不下咽,四壁传声,有时寝不成眠,连年不得薪水,妻子啼饥,仍不改其乐。

学校在小纪时是以镇西郊的都天庙为校舍,庙四周为田野。学校未用庙门,在东围墙上另辟校门。食堂设在大殿内,殿前广场权作操场。

学校在坂时是以移风寺和田家祠堂为校舍。1941届校友许少文回忆,移风寺距镇约一里路,所在地四面环水,形状像只凤凰。往返均需摆渡,同学们只有周日才有空到镇上理发、沐浴、购买日用品。1942届谢熹回忆,学校的教室、宿舍、办公室、食堂分散在镇上各处。镇上一家田姓大户的的祠堂借用来作为宿舍,同学们一个挨一个地睡在用竹子编成的通铺上。没有木制房门,而是用芦席拼钉成一扇门倚在门洞上,留下了一条较大的缝隙。

    2012年扬州中学庆祝建校110周年,反映学校办学历史的《扬州中学校史资料长篇》出版,其中“前篇”分册有一张苏北分校播迁示意图,图中泰州、小纪、坂埨、塘头均标出,唯独孙家庄未标。据张铨老师介绍, 孙家庄在何处目前尚未查明。

 

名师荟萃  鞠躬尽瘁

苏北分校学生多时有数百人,少时也有100多人。人数少时,即使一个年级仅有5个人,照样开班授课。学校前后共有教职员工32人,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朱宗英、朱白吾和吴遐伯三位扬州中学的名师。

朱宗英,字筠初,涟水人,早年就读于扬州中学,清华大学毕业后又服务于扬州中学。他临危受命,团结一帮一心为国、不谋私利的教师,继承扬州中学的优良传统,高举抗日、树人的大旗,在极端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将苏北分校撑持到最后的胜利,功不可没。为了苏北分校,他殚精竭虑,甚至差点丢掉性命。学校每次迁移,他事先都要亲自选择地点,实地考察,与当地父老谈妥。在从小纪乘船到坂考察的途中,特遇大风,浪急船翻,他和同行的宫颐百先生双双落水,幸得船夫及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奋力救援才死里逃生。1948届校友王睿的记忆中,朱宗英风度斯文儒雅,态度温和可亲,礼遇教师,所授历史课,提纲挈领,井然有序,易懂易记,历久不忘。

朱白吾,名增壁,后以字行,宝应人,高中就读于淮扬合一中学(扬州中学前身),毕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博物部。1927年起任扬州中学高中部生物教员,兼任过舍务主任、级任导师。1952年任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兼总务长。曾任扬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扬州市分社主任。“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时代先锋吴大观曾受教于朱白吾。吴大观在《我的“中国心”》一文中写道,扬州中学教学质量很高,师资力量很强,老师们的学问、道德和人品都是很出众的。朱白吾是我们的生物老师,还是我们的生活老师,这个老师很好,他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吴遐伯,名锡龄,后以字行,仪征人,毕业于宁属初级师范及两江优级师范,曾教过吴征镒院士和吴大观。在吴征镒的印象中,吴遐伯既精国画,又善书法,不但对植物,而且对动物、生理卫生、矿物地学都有基础,讲课就讲这些基础生物地学方面的知识。吴遐伯曾自创矿物硬度表口诀“滑石方萤磷,正石黄刚金”,便于学生记忆。正是在吴遐伯等几位生物老师的影响下,吴征镒更加坚定了攻读植物学的决心。 吴大观也说, 吴遐伯老师讲自然课,把矿石的硬度排了一个次序,编在一起,教我们记住。这个口诀直到现在我还能记诵。

值得一提的还有仇荫昌、华茀康两位老师。仇荫昌,字映苍,泰州人,浙江大学理学士;华茀康,名受禄,后以字行,宝应人,安徽大学经济学士;均曾任扬州中学级任导师。两人因工作、生活艰苦,积劳成疾,在小纪竟相继英年早逝(前者28岁,后者33岁),令人扼腕。谢熹校友当年经常看见两位老师结伴同行,谈笑风生,情绪甚佳。他们的形象永远留在了谢熹的记忆中。

 

同心同德  勤教勤学

国难当头,苏北分校坚持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教育,师生们矢志不移,认识到自己也是在参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再苦也值得。学校每天清晨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即使在朔风凛冽的寒冬也不例外。许少文校友回忆说,虽然脸和手都冻红了,但血是热的,心是热的,每个人对国家和自己的前途都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高攸纲校友的父亲高佩亮曾在苏北分校任教4年,并任训导主任、经济委员会主任。高攸纲曾撰写文章,缅怀父亲。通过这篇文章以及其他校友的回忆,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师生们同心同德、勤教勤学的一些情况。

高佩亮任教的数理化课程均使用国外名校的英文教材,试卷也是英文。他鼓励学生答卷既要正确,又要迅速,规定交头卷者加分,最后一个交卷的扣分。他对学生十分严格,要求“今日事,今日毕”,为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布置较多的课外作业,规定必须当天完成。高攸纲有一次作文写到晚上11点还未写好,想拖到第二天再写,但高佩亮坚决不同意,直到次日凌晨1点才完成。虽然是数理化老师,高佩亮要求学生也要重视文史知识方面的学习。每逢假期,他要求高攸纲每天背诵一篇《古文观止》上的文章、一篇《短篇英语背诵文选》上的文章,还要超前做完下学期的数理化作业。

民国时期,中国有童子军组织,规定初中学生,不论男女,一律编为童子军。扬州中学的童子军被称为中国童子军第六十团。而苏北分校就连童子军的课程也仍然设置。

苏北分校实行的是“宽进严教”,学生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基础好的不敢懈怠,基础差些的更是加倍努力。晚自习,同学们也自觉地在汽油灯下读书、做作业。学生们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组织成立蜚声文艺社,编印《蜚声》期刊,发表师生的作品。为提高英语水平,学校经常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教师用英语主持、点评。为增强学生体质,学校常常组织班级间的篮球比赛。

得益于学校优良的学风、校风,得益于父亲的严格要求,高攸纲后来成为电磁兼容专家,被誉为“中国环境电磁学第一人”他从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又到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访问进修,后在北京邮电大学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

李友仁/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