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箱部门电话返回扬州中学主页
  1937年的扬州中学         ★★★
1937年的扬州中学
作者:李友仁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67    更新时间:2016-12-21

 

1937年的扬州中学

李友仁

 

1927年,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简称五师)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简称八中)合并,定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此为这所学校开始被称为“扬州中学”。1937年,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建校十周年之际,学校绘制了一张《本校校舍平面图》,使我们得以在79年后的今天能清楚地知道当年扬州中学校园的情况。那时,学校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高中部校园(又称第一院)在今扬州中学所在地大汪边。初中部校园(又称第二院)在旧府署(原扬州府署),即今紫藤园、紫藤路东段和时代广场所在地。

 

任诚、周厚枢前赴后继,大汪边建成著名学府

大汪边在当时扬州城的西南隅,原是处决犯人的刑场,乃荒芜之地,杂草丛生,瓦砾成堆,沟洫遍布,人迹罕至。

1913年,任诚(字孟闲)出任五师校长,直至1927年离任。五师校址为梅花书院(广陵路原江苏省扬州职业高级中学、今扬州书院博物馆所在地),因校园面积不大,任诚请求上峰将旧府署改建成校舍,供五师使用,未果。于是经勘察,任诚确定在大汪边建设新校舍。当年,他即带领师生来到此地,铲除杂草,清理瓦砾,填平沟洫,筑路造林。继而盖房造屋,建造体育场,使学校初现雏形。次年,五师迁至大汪边。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面貌气象一新。

1927年至1937年,周厚枢(字星北)任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校长。他的教育理念是,青年为国家之命脉,教育为国家之根茎;学校首重精神建设,亦重物质基础。物质设备与精神训练,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需为用,相辅而成。因而他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兴土木,建造了科学馆(树人堂)、工程馆(今慕林楼所在地)、体育馆和各可容纳千人的自修室及学生宿舍,使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加之他采取多种措施,如将“树人”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求贤若渴广揽人才,优化教师队伍;大胆开拓创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健全组织,建章立制,实行科学管理等,终于使昔日荒凉的大汪边成为远近闻名的学府。

 

旧府署变为新校园,李更生功不可没

1913年开办的八中,原在位于羊巷的校舍(今市一中所在地)办学。1923年,由旧府署改建的新校区落成,八中遂迁入。

旧府署能够成为八中的校园,李更生原名荃,生,1917年至1922年任八中校长)功不可没。鉴于八中原校园为江都县地方公产,省属中学八中不宜长期占用,李更生看中了旧府署这块公产,呈请上峰将旧府署划拨给八中改建成校园,获得批准。但驻扎在旧府署内的某混成旅旅长黄某不肯迁移,李更生无奈之下向上峰报告。后江苏督军命令黄旅长必须搬迁,让黄旅长十分难堪。黄旅长恼羞成怒,在一次与李更生一同参加的公宴上,竟掏出手枪指着李更生破口大骂。结果是黄旅长虽然作了让步,但黄旅长与扬州地方劣绅勾结,迫使李更生不得不悄然离去,回到家乡淮安,后任九中校长。愤怒的八中师生组织了护校团,掀起挽留李校长的风潮,反而被开除了数十位学生。

1927年五师与八中合并,便将省立扬州中学初中部安排在此处。今天的人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入住的紫藤园,漫步的紫藤路东段,前去购物、就餐、观看电影的时代广场,当年竟是扬州中学书声朗朗的校园。

 

高中部校园范围很大,教学设施一应俱全

1937年的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校园的范围远大于当下的扬中,其东面是新马路(《本校校舍平面图》标注为经城马路,即今淮海路),南面包括今扬州大学医学院宿舍所在地,西面为城墙,北面包括今市教育局、汶河派出所所在地。

高中部校园大门朝东,开在新马路上,大门右侧门柱挂“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校牌。此后大门虽屡次重新修建,但位置一直未有变动。

正对大门,是落成于1932年的五层的树人堂。树人堂为综合楼,既是大会堂,又是科学馆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室。据当年扬中物理名师侯湘石、化学名师方剑岑、生物名师吴遐伯在有关文章中介绍,学校1937年共有声、光、电、力、磁、热学等方面的物理仪器1180件;有化学仪器4736件,其中一些仪器订购于美国中央科学公司;生物实验室除有植物腊叶、动植物标本、种子标本、人体及动植物模型切片等近2000种外,还有切片机、解剖器、显微镜等仪器设备。据扬中校史专家张铨老师介绍,树人堂内实验室里很多实验用的仪器都是从美国、德国、日本进口的。那时候上生物课,一个班的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一台显微镜,这是很难得的。

树人堂的北侧为工程馆。树人堂、工程馆的东北部先后是口字楼(教室)、一字楼(自修室)、膳厅(食堂)和自省楼(学生宿舍,如今扬中学生宿舍仍称为自省楼)。

大门左侧是女生宿舍和体育馆。体育馆的南部和西南部是体育场和露天的篮球、排球、网球球场。体育设施的兴建方便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据1936届校友徐兰如回忆,当年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他们都到操场或者刚落成的体育馆活动,有单杠、双杠、木马、爬墙、吊环等。

省立扬州中学的高中除普通科外,还于1931年、1937年先后设立了职业教育性质的土木工科、机械电机工科。职业教育既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动手能力。工程馆和露天球场东侧的机电科工厂便是土木工科、机械电机工科的实习场所。

省立扬州中学1934年还设立了女子生活部,招收高小毕业、年龄稍长的女生,施以职业教育,增进其持家及服务的能力。该部在高中部校园的最南端,因需教学烹饪、护理、保育、养蜂、园艺、饲养乳牛、缝纫、纺织、装饰、商业等知识和技能,共有16座建筑,包括中西厨房及餐厅、托儿所、缝纫中心、卫生指导室、商店等。女子生活部为初等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可参加工作,亦可升入高中继续学习。该部本应安排在初中部校园,因初中部校园场地所限,而安排在了高中部校园。当下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中已占半壁河山,高等职业教育亦有长足的发展,而招收小学毕业生的初等职业教育则鲜有所闻。省立扬州中学当年的举措可谓是按需施教。

女子生活部的西面是与女子生活部占地面积不相上下的农场和畜牧场。这既是女子生活部学生学习种植、养蜂、饲养乳牛的实验实习场所,又是其他学生上劳作课的场所。学校特地聘请了专门的技师,指导学生们实地从事蔬菜、花果的培植,牛羊鸡兔的养殖,园艺方面的栽插,畜养方面的挤奶、剪毛、配种、防疫等。

高中部校园除大门外,还有后门,也是朝东,开在新马路上。进后门左拐为单级部。查遍手边所有涉及扬州中学的资料,未见到关于单级部的任何记载。经咨询张铨老师,方知道这是扬州中学举办的带有私立性质补习初中课程的部门。

 

初中部校园建有重光楼,校园遗迹已荡然无存

1937年的省立扬州中学初中部校园在高中部校园的东北位置,隔着一条新马路,占地面积约是高中部的四分之三。

如今省立扬州中学初中部校园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通过《本校校舍平面图》、尚存的几幅珍贵照片和相关的文章,简略了解初中部校园的大概情况。

初中部校园大门朝南,开在旧府署街(今通泗西街)上,右侧门柱挂“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初中部”校牌。

进入大门,是一条长长的笔直的柏油路,两旁绿树成荫。路东靠大门处有不大的土山,路西亦有体育场和露天球场。

体育场北面有一栋重光楼,乃教学楼,上下两层,共有教室12间。此为新楼,旧楼1932年因电线走火而毁于一炬。后全校师生踊跃捐款重建,仅一年时间,新楼便拔地而起。

重光楼东部为上下两层的一区楼,楼上为图书馆、娱乐室和仪器储藏室,楼下为教导处、教员预备室、童子军团部和童子军成绩展览室。有关资料显示,童子军是近代资产阶级对16岁以下儿童进行社会军事教育的组织。按规定,初中学生,不论男女,一律编为童子军。扬州中学的童子军被称为中国童子军第六十团。

此外,校园内也有大礼堂,还有自修室、劳作室、调养室、膳堂(食堂)、宿舍和浴室,均集中在校园的北部。

由此可知,初中部“五脏俱全”,相对独立,与高中部有分有合。学生物理、化学、生物课需做实验,则可穿过经城马路,到高中部校园内的树人堂去做。

值得注意的是,在旧府署街的南面,紧靠旧城仓巷(今仍称为仓巷),还有一处校外宿舍。

  就在1937年扬州中学绘制《本校校舍平面图》不久,因日寇即将侵占扬州,扬州中学师生分别辗转至四川合川(今重庆市合川区)、泰州、上海等地办学,留扬的部分师生又在扬州城内的羊巷办学。扬州中学校园则被日寇霸占。抗日战争胜利后,扬州中学先在羊巷复课,1946年迁回大汪边原址,并在校内建复校纪念塔,而原初中部校园竟未能收回。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