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箱部门电话返回扬州中学主页
  毛泽东称赞的教育家李更生         ★★★
毛泽东称赞的教育家李更生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79    更新时间:2016-1-8
1927年4月,毛泽东在湖北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所作的政治报告中,称赞“李更生先生不光有学问,也有钱,为救国就毁家办学,在淮阴办了一所私立成志中学,培植人才而救国。但与山东武训向人要钱办学不同,他那是可贵的事,是革命爱国的行为。”

  毛泽东赞扬的这位李更生,名荃,字亘生(或说亘孙),又字鲠生,后因溺水得救,遂改为更生。他1883年出生于淮安的一个书香世家,1906年肄业于江北高等学堂,先后在安徽的繁昌、宣城、太和诸邑高等小学及淮安的江北师范小学任主事(校长),1913年又兼任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学监,1917年出任设在扬州城内的江苏省立第八中学的校长。

  当时的八中,与同在扬州城内的另一所省立学校——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李更生接手八中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力图改变八中的面貌。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也”,这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大学如此,中学亦然。李更生曾说,“办学校当以人才为重,地方人非地方人无关也。”于是,他从优化师资队伍开始,求贤若渴,摒弃传统的地域观念,延聘名师。

  他写信给北洋大学的校长,请其推荐最优秀的毕业生来八中任教,结果,北洋大学当年应届毕业生中的第一名、苏州人徐谟被李更生收入麾下。

  另一位名叫董伯度的教师,是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的毕业生,在常州任教,物理、数学、外语、国文水平相当高,教学艺术堪称一流,蜚声大江南北,也被请到八中任教。董伯度应邀到八中,李更生与他约好某一天的下午三点到校,结果下午两点半,李更生就来到校门口恭候。当董伯度乘坐的黄包车一到门前,李更生立即迎上前去,亲自帮他卸下行李,又亲自伴送到宿舍,令他十分感动。为报答知遇之恩,董伯度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教学上,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尊崇。

  关于李更生和董伯度,最有名的是“李更生跪留董伯度”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据1985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袁啸撰写的题为《江淮饮恨拭刀痕——怀念爱国教育家李更生先生》一文介绍,董伯度后来“因家中老母无人侍奉,力辞八中课务,李更生固留不获,便亲去董的家乡,向他老母求情,竟至长跪不起。董母大为感动,立即促儿就道。此事一传,有些亲友认为李太过份,李却正色说:‘我为学生而跪,何卑之有?况彼母亦我母也!’闻者无不动容!”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为了学校的发展,李更生屈尊下跪,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关于此事,不止一个版本,限于篇幅,不再赘说。

  几年后,董伯度终因思念在常州的母亲和妻子儿女,又一次向李更生要求调回常州。没想到,李更生满口答应,并告诉董伯度:“三天后为你饯行。”第三天晚上,散席后,李更生约董伯度一同去看望一位朋友。到了一户门前,李更生让董伯度进去细瞧。董伯度推门而进,大吃一惊,只见母亲和妻子儿女一个个笑脸相迎。原来李更生为了让董伯度安心在扬州任教,已派人将其全家从常州接到扬州定居。面对此情此景,董伯度感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至此,董伯度在扬州安心施教。

  也正是因为李更生待人宽厚、任人唯贤,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就包括后来到八中任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师的著名学者朱自清先生。

  李更生认为,办好教育,为社会造就人才,需要探索新的道路。为此,他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将单轨制改为双轨制,学校办学规模由此翻了一番。他试行分科制,学生一年级授相同的课程,从二年级开始,分为重文史地的“文”科和重数理化的“实”科两科授课,以利发挥学生特长。这在当时江苏省中等学校中是开先河之举。原来,当下学校文理分科,早在90多年前的八中就试行了。由此亦可见李更生教育理念的超前性。李更生还试行能力编级法,对学生分课进行测验,按照其实际程度编入相应的班级。用今天的话说,这实际上是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下的问题。

  李更生办好教育,以学生为本,从认识学生和了解学生做起。据八中校友刘承汉回忆,那一年,他作为新生到校办理注册手续,恰好李更生在旁指导,竟一口报出刘承汉的姓名。后来,刘承汉发现,学校新老学生有500多名,李更生都能报出姓名。刘承汉非常好奇,忍不住找机会向李更生问个究竟。李更生说,每年招生结束,他把每个新生的照片,按照胖瘦或者其它特征,分门别类,悬挂在墙上,这样就不难逐一认识了。刘承汉感慨道,先生“一心在学生身上,别无旁贷,宜其办学有成也!”李更生经常听课,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情况。一次听课后,他对授课教师提出建议:”为了学生们听懂,最好讲慢些,讲清楚,深入浅出。讲解用词用句不宜太难,简明扼要。”字字句句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

  李更生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有中、英文图书馆,花大价钱建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座,不惜重金购买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比如当时无线电收音机问世不久,就从法国购进一台,又从美国购进天平。学生实验时,两人一组,一般的实验器材,每组都有一套,这在当时的中学中并不多见。据刘承汉回忆,有一年,毕业生赴南京参观某高校,该校刚由高等师范改组,仪器设备尚未添置到位,尚不及八中。这一年竟无一人报考该高校。八中仪器设备齐全、精良,由此可见一斑。当时学校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水塔,理化实验很不方便,李更生煞费苦心,安排工友在实验室旁边的空地上高筑木架,上置可储十担水的一特大水桶。木架旁边置长竹梯,由工友提水桶上梯注水入大木桶,桶底有水管直通实验室,用这个笨方法保证了实验室有水可用。

  李更生不仅重视智育,而且重视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的教育。据其子李崇淮回忆,李更生经常勉励学生说:“毕业以后,无论为士,为农、为工商、为军人,均具有爱国心,斯收国民教育效果。“对一些思想进步的学生,李更生除给予鼓励外,还亲自进行个别谈话,支持他们的爱国行动。1915年5月9日下午6时,日本帝国主义迫使袁世凯承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李更生便在学校办公室走廊上竖起国耻碑,上面刻着”汝忘五月九日六时乎“。李更生还在学校教务室内的墙上,悬挂书有他的座右铭”竖起脊梁担事“的横幅(或说悬于其卧室内)。据八中校友潘其扬回忆,李更生曾对此解释说,外面的国耻碑是警醒我们要明耻雪耻,里面的横幅是鼓励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当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被视为爱国行为。除创办宣传刊物、组织“十人团”在街头化妆演出、向群众宣传外,李更生率先垂范,在其立身之本、制定的“更生八不箴”中,将”终身不买日货“列为一条。据八中校友李公洋回忆,有一次,李更生的女儿为妹妹买了一顶羊毛帽子,上有“日本制造”字样,李更生严加训斥,后来他的子女再也不买日货了。

  李更生多才多艺。顾维钧是辛亥革命后敢于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说“不”的中国外交家,以其在巴黎和会上的出色表现而声誉鹊起。这一年八中校庆,学校便以演出话剧《顾维钧》作为庆祝活动之一。据八中校友焦席祁回忆,李更生连夜召集焦席祁在内的三四位同学到校长室,由李更生口述,学生们笔记,顷刻之间即草成该剧的剧本。焦席祁感慨道,“其敏捷深厚之文学功力,于此可见!“

  李更生不仅编过剧本,而且还至少两次在“文明戏“中饰演角色。一次竟然是与五师校长任诚同台演出,剧目为《可怜闺里月》。剧中有一对相恋的男女青年,李更生和任诚分饰他们的父亲。李更生还曾在另一部剧中扮演袁世凯。据八中校友凌绍祖回忆,学校要排演一场戏,剧中人物有袁世凯,而李校长体态、威严,尤其留有两撇”仁丹式的胡子“,很适合扮演这一角色,但谁也不敢与李更生商量,请他出演。不知怎的,李更生得知这一信息,慨然允诺参加演出。而凌绍祖在剧中扮演袁世凯的秘书,他深有感触:“校长虽然是高高在上的一校之长,但是他仍跻身在群众之中,使学生和他的距离很近很近。”

  李更生殚精竭虑,仅仅几年时间,就使八中瞩目于江苏乃至全国教育界,然而李更生却萌生了去意。原来,八中原在羊巷办学。为改善办学条件,李更生看中了旧府署这块公产,呈请上峰将旧府署划拨给八中改建成校园,获得批准。但驻扎在旧府署内的某混成旅旅长黄某不肯迁移,李更生无奈之下向上峰报告。后江苏督军命令黄旅长必须搬迁,让黄旅长十分难堪。黄旅长恼羞成怒,在一次与李更生一同参加的公宴上,竟掏出手枪指着李更生破口大骂。结果是黄旅长虽然作了让步,但黄旅长与扬州地方劣绅勾结,加上李更生原配去世,迫使李更生不得不悄然离去。李更生于1922年回到家乡淮安,先后在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私立成志中学、江苏省立第九中学任职。

  淮安原先有一所私立的成志中学,但财源无着,设施简陋,办学无方,困难重重,难以为继,校董会便想到德高望重的李更生。李更生不负众望,殚精竭虑,多方筹措资金,甚至拿出自家的部分财产移赠学校,在洪泽湖畔购置二十五顷湖滩,在皮家渡购置二十六亩良田,作为学校资产,学校才得以起死回生。如本文开头所说,李更生“毁家办学”这一义举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1927年4月5日,李更生筹备迎接北伐军进城,遭地方反动势力暗算,遇刺身亡,终年45岁。其好友陈莲荪在挽诗中写道:“毁家兴学前无古,救国匡时庆有人。我问天公胡愦愦,江淮饮恨拭刀痕!”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