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箱部门电话返回扬州中学主页
  [组图]扬州中学,我生命的摇篮——纪念江苏省扬州中学建校110周年         ★★★
扬州中学,我生命的摇篮——纪念江苏省扬州中学建校110周年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82    更新时间:2012-10-23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著名理论家胡乔木在回忆母校时,深情地说——
扬州中学,我生命的摇篮
——纪念江苏省扬州中学建校110周年

  扬州是最能唤起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地方,而扬州中学则是扬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它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地标之一。

  二十世纪肇始,扬州中学犹如一艘巨轮,伴着长江的雄魂、古运河的雄风驶入航程。它发轫于1902年的仪董学堂,此后数易其名,屡迁校址,虽历经沧桑,而弦歌不辍,在“突出树人宗旨,努力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的统领下,从现代基础教育的一粒种子到落地生根,进而生机盎然,桃李满园,享誉中外,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第一部分

  传承不息的树人之曲

  树人堂下,英才辈出

  校友毕季龙说:“树人堂是有生命的老人,它赋予了多少学子以新的生命。”这位毕业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资深外交家,曾经担任过6年联合国副秘书长。

  拔地而起的“飞机”型的树人堂建于上世纪30年代,这座西洋风格的民国建筑给当时的古城带来了空前的新意。如今,高大梧桐簇拥着的树人堂,在晨光中显出一种鲜艳的辉煌。堂前树人广场上有一个长方形的硕大墨池,前方矗立着一尊青铜鼎。墨池里面,鲤鱼游动,睡莲盛开,梧桐叠映。它喻示着扬中学子,从这里吸纳知识的营养,攀登“立志报国”的峰巅,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

  树人堂,仿佛是一条时空隧道,又仿佛是一座巍峨的金字塔,穿越110年的历史,铸造了时代的精英,雄踞着现代基础教育的高地。

  三首校歌,一脉传承

  在扬州中学的历史上,有三首著名的校歌。

  由朱自清作词的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扬州中学的前身)校歌,可谓提倡现代教育的先导。

  “人格健全,学术健全,相期自治与自动,欲求身手试豪雄,体育须兼重。人才教育今发煌,努力我八中。”校歌关于人才的诠释与培育人才的途径,这在当时已经列于我国教育科学的前沿,即便在相隔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先驱者的睿智与胆识仍让人钦佩。

  1927年,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与江苏省第五师范合并,更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新的扬中校歌,由徐公美作词、王宗虞谱曲。这首音韵铿锵、旋律优美的校歌,多少年来,在海峡两岸,异国他乡,激励着扬州中学莘莘学子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问光芒何似?刚好有二分明月,高涌海东头!”

  出自胡乔木之手的扬州中学校歌,那是他献给母校90华诞的一份厚礼。是时,乔木同志已重病在身,他在病床上创作扬中校歌,一颗报恩之心,一腔期盼之情,全都倾注于这“生命的摇篮”之中。而“正直向上,热于求知”的校风,正是这“生命的摇篮”中之“生命所在”。

  三首校歌,一脉相承。一个多世纪以来,扬州中学遵奉“树人为本”的理念,辛勤耕耘在扬州这方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上,即使在抗日战争那样艰难困苦的岁月,依旧不辱神圣的使命。

  堂前小树,已成森林

  树人堂前,一届又一届毕业生从这里放

  图为江泽民同志为母校扬中90周年校庆题词:“怀念前贤 激励后昆 继往开来 团结奋进。”

  飞青春,追逐梦想,6万余名扬中学子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干、建功立业。他们之中,有中共第三代中央集体的领导核心江泽民,有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著名理论家胡乔木,有“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有全国最高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吴征镒、吴良镛,有科学家、中国“航空航天发动机之父”吴大观……更有为数众多的两院院士、著名科学家、专家、学者及一批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劳动者,他们的成就与影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为母校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当我们回首扬州中学的历史时,怎能不深切缅怀为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扬中校友。曹起溍、江上青、何方、杨瑞华(女)、骆何民……“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他们的一腔青春热血,已经与我们祖国的大地凝为一体,构成了我们共和国不朽的基石。

  历史是一条时间的长河,它从昨天流到今天,又从今天流向未来。记得校友吴征镒说他自己本是树人堂前的一株小苗,如今变成了一棵老树,而学校培养的学生,则已经蔚然成为一片森林。

  第二部分

  奏响科学、人文主旋律

  弦歌不辍,高扬“科学”与“人文”大旗

  2010年5月10日,江泽民同志来到母校。他在参观校史陈列馆的时候,发现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他当年的数学老师杨德隅。江泽民同志止步于此,深情地说,这是我的数学老师杨老师,是我的恩师。那时他教我们微积分。记得第一堂课讲“极限”,杨老师开头讲的是《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我立即对极限的概念有了清晰的理解,以后再掌握微积分也就迎刃而解、直道而行了。

  江泽民叙述这段经历,尽管时间已经过去60多年,他却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足见老师独特的讲课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之大。这一个故事,也让人认识到,科学与人文相融合,这既是扬州中学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与特色,也是它充满青春的朝气、保持与时代同步前进的原因所在。

  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科学与人文,是两个涵盖面十分宽泛的概念。就科学而言,它可以指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就人文而言,道德、品行、思想、情操,均属于人文的范畴,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实施因材施教,则是

  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人把科学与人文,譬喻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夏训诚,1953届校友,著名沙漠学家,老家高邮临泽,典型的水网地区。

  中学时代,他读了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神秘的探险生活,使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的时候,“好儿女志在四方”的理想教育,让品学兼优的夏训诚决心报考南京大学地理系。大学毕业后,他到了新疆。从此,他几十年如一日,走遍了新疆的大小沙漠,探索治理沙漠的有效途径,为改变沙漠生态环境,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人们也许还记得考察罗布泊过程中不幸殉难的科学家彭加木。那是1979年,中科院新疆分院组建罗布泊考察队,由彭加木、夏训

  图为江泽民同志为母校扬中100周年校庆题词:“弘扬优良传统 致力基础教育 再创世纪辉煌。”

  诚分任正副队长。其时,夏训诚正在美国参加国际专业会议。彭加木带队进入罗布泊,不幸失踪。后由夏训诚率队考察,26次进入“死亡之海”,探索罗布泊的秘密,终于取得了对罗布泊地区的全新认识,取得了对罗布泊的话语权。

  正是这位从水乡走进戈壁沙漠的扬州中学校友,在新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尤政,1981届校友。上世纪90年代初即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中国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权威,英国萨里大学空间中心客座教授。

  这些年来,他去国内、国外的地方多了,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他都会常常记起难忘的中学生活,记起坐落在护城河畔的树人堂。

  对于尤政说来,树人堂,那是一座神圣的殿堂,那是一个难忘的课堂。他怎么也忘不掉对他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件事。

  高一年级的时候,在树人堂观看美国阿波罗登月的电影。1969年7月16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等3人驾驶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跨越38万公里,承载着人类的梦想踏上了月球表面。这确实是一个人的小小一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伟大一步。他们见证了从地球到月球梦想的实现,从此,月球不再神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轻盈”的脚步,始终在尤政的梦中萦绕,而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更深深地吸引他的,便是:它是什么样的结构?怎么制造的?怎么控制的?这些,对他以后从事微型航天器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慎思明辨,尤重精神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扬州中学的优良学风。“慎思”就是要谨慎思考,“明辨”就是要辨清是非,不拾人牙慧,“慎思明辨”是求知应有的科学态度。“格物致知”即获得知识的方法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彻底了解事物,“格物致知”才是获得知识应有的方法。“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正确的求知态度与科学方法的融合,是46位从树人堂出发的院士取得骄人成绩的钥匙,是代代扬中人成为社会栋梁的法宝。

  科学赋予了扬中以智慧,人文则使扬中人有品位,“首重精神建设”是扬中的教育传统。面对巨大升学压力,扬州中学并没有忽视对学生进行高品位的文化熏陶。树人堂、世纪鼎、自清像、院士廊等一道道人文景观,为每一个扬中学子的健康成长构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家园;校园文化艺术节、才艺大赛、书画作品比赛、演讲比赛、DV摄影作品大赛等,不断为扬中的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有文化,有品位成为新时期扬中人的标志。

  第三部分

  非同凡响的教坛之音

  精心培育,一以贯之

  “怀念前贤,激励后昆。”在校庆110周年之际,我们怎么会忘记:受到毛主席赞誉的爱国教育家李更生校长多谋善断,眼光远大,拜求名师,关注民生,“汝忘五月九日六时乎”的爱国宣言至今仍回荡在我们耳畔;爱校如家的任孟闲校长辟草莱,清瓦砾,亲自担土筑路,手创大汪边校址,“国于世界,有学则存,无学则亡”的警语至今激励着我们的事业蓬勃向前;治校严谨的周厚枢校长首重精神建设,亦重物质建设,科学陶冶,人文沐浴,“青年为国家之命脉”“教育为立国之根基”的教诲让我们领受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新中国成立后,黄应韶校长更新气象,凝聚人心,以身作则,送子参军,树人堂里师生热血沸腾,“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慷慨之音,响彻云霄;张卓如校长注重实践,亲自垂范,精雕细刻,毫不懈怠,优良学风广为发扬。“文革”以后,章心如等历任校领导正本清源,兢兢业业,孜孜探求。他们共同谱写了历史新篇章。

  薪火相传,名师辈出

  记得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说过:“大学者,大师之谓也。”同样,名校它应该是名师荟萃之地,扬中就是这样一块沃土,没有高楼,却从不缺少领军的大师。

  扬中的老师们学识丰富,各具匠心,爱生如子,甘为人梯。文学家朱自清、李涵秋,国学家任中敏、张煦侯,数学家汪静斋,物理学家朱物华,化学家周志鸿,音乐家吕骥,画家吕凤子,翻译家厉志云,以及后来担任海牙国际大法官的徐谟,一直到黄泰、黄久征等代代名师,真可谓群星灿烂。他们是扬中教师形象的代表,他们的人品与业绩,他们的水平与声望,使后人为之骄傲和自豪。

  老中青结合,梯队合理

  教育既具有传承性,更具有时代性。只有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依据扬州中学的办学传统和经验,结合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程,学校将教师的专业化、自主性、终身性发展确定为教育改革的新突破。学校构建的“个人先行,集体讨论;整合资源,形成特色;求实创新,反思提高”的备课制度,使教师快速提升成为可能。

  现任扬州中学校长卫刚自豪地说:今天的扬州中学一方面通过教学实践、教学科研、竞赛、评比、研讨、进修及出国研修深造等途径,加速在职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通过“广揽人才,礼聘名师”的举措,加速教师结构的优化。如今,一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老中青梯队结构已经形成。

  据了解,在这一支拥有187人的教师队伍中,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省市中青年专家等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121人。这是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勇于创新、团结合作的教师团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们以自己的智慧与汗水,谱写扬中新的历史篇章。

  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冯小秋,是这支教师团队的代表。冯小秋及其父母、女儿几代人都亲受扬中思想文化的熏陶,对学校有着挥之不去的深厚感情,

  更有那种乐于奉献、勇于负责的使命感。多年教育生活的磨炼,如今她不仅已成为一名倍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更是一名素有学养的教育专家。正是像冯小秋这样的老师组成的教师团队,撑起了扬州中学科学发展的晴空,让莘莘学子从这里放飞梦想。

  教科研结合,培育专家型师资

  教育科研为课程体系增添活力,也锻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长期以来,扬州中学“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加快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学校组织20多位资深教师参与编写了校本教材《树人堂下》,特级教师蒋念祖主编了《美育与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丛书28本,各学科教师参与编写了《科学人文系列读本》42册,特级教师王雄主编了江苏省地方教材《青春期孩子的心思》。此外,学校还参与中央教科所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联手其他学校编写《高中政治有效学习》、《高中化学有效学习》高一至高三教材,在全国广泛使用。

  在选修课程开设过程中,全校教师共申报160个专题,涉及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这些课程的开设,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激发出教师的教科研热情。近5年来,在全国教学大赛中,8位老师荣获全国一等奖;在江苏省各类教学大赛中,8位老师获得一等奖、7位老师获二等奖;在扬州市,64位老师获一等奖。近10年来,学校申请立项的国家级或省级课题10余个,这些课题促进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果:独立出版专著9部,主编论著87部,参编论著48部。在国际上发表论文7篇,省级以上论文600多篇。在国家论文评比中,有20人获得一等奖、12人获得二等奖;在省级论文评比中60人获得一等奖、71人获得二等奖。正是这种专家型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强大的“课程开发群”,更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宝贵资源。

  新一代的扬中人,重新审视当今基础教育的新形势,响亮提出“百年树人,青春扬中”的口号,明确了将扬州中学办成“文化精深、科研领先、管理科学、教育优质、自主创新”的新型高中。他们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用扬州中学张发祥书记的话讲:“面对已经辉煌百年的扬州中学,是那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激励着我们前行,也是‘文化共同体、理想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的再一次交融,鞭策着我们为扬州中学的未来续写一曲颂歌。”

  第四部分

  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新之歌

  以人为本,彰显个性

  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优质人才的培养又靠什么做支撑?对此,扬州中学卫刚校长作了这样的回答:“课程与教学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追求、有质量、有特色、有品位的课程与教学,就是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这是提升学校品位的必然选择,也是扬州中学全方位构建课程体系,培养优质人才的制胜法宝。”

  被誉为“中国植物电脑”的杰出校友吴征镒走上植物学研究之路,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扬州中学这种以人为本、彰显个性的教育思想。吴老自幼喜爱花木,进入中学以后,老师上生物课,课讲得好,且重视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观察植物,采集标本,至高二他已积累了200多个标本,就自己学着鉴定。这事让植物老师唐耀知道了,唐老师专门为他在班上举办了一次展览,引起轰动。这对一个17岁的少年来说,无异于点燃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之光。中学毕业后,吴老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报考了清华大学生物系,从此将植物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创新课程,处处课堂

  作为全省首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今年9月开始,180名学生成为扬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首届学生。虽然有实验班和非实验班之分,但是老师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更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创新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在教育的整个过程。同时,创新教育必须体现因材施教原则,通过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潜能。所以,创新实验班有了“滚动制”,学生有“双向选择”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三类课程体系;不同班级学生之间可以组成“学习共同体”;各种德育活动、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从不设门槛……

  在扬中的三类课程体系中,除了规定性课程、拓展性课程,还有自主性课程。据介绍,自主性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和社团活动。老师们说,学生自身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生生互动”中可以增强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进而取长补短,形成特殊的“学习场效应”。

  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学生。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扬州中学培育优质人才的制胜法宝。在扬中,课堂的概念早已突破规定课程的讲授。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跑班参加“拓展性课程”学习,参加各类社团实践活动,导师全程指导学生三年学习生活等等,可以说,作为扬中学子,学校处处是课堂。

  自主发展,走向世界

  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扬州中学“自治自动”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再次展示出它的魅力。

  扬州中学一直以“关注社会发展,促进青年成长”为天职,为学子的发展提供舞台,给他们留足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如果你有研究的兴趣,可自己确立研究课题,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正式出版;如果你爱好运动,各类比赛欢迎你;如果爱好文学艺术,《新苗》文学社、树人艺术团、集邮协会、丹青书画社等等,是你艺术生长的沃土,原创音乐剧比赛、原创科幻作品比赛以及英语课本剧比赛等还可以使你成为校园明星。

  近年来,学生活动获国家级奖励245人次,省级奖励821人次,一大批优秀学子学有所长,充分地挖掘了自己的潜能。

  例如,吴文成为英国皇家化学院院士,为西医制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奉献了力量;江平成为华尔街著名投资专家,被评为“百位顶尖交易者”,成为该榜历史上首位问鼎百强的华人;留美博士生叶茂当选为著名的常春藤高校康奈尔大学学生校董,成为美国常春藤8所学校历史上第一位来自中国的校董;卞星明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本科生做了个世界没有的项目”;傅伟获得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组织的第四届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一等奖;施永辉同学被授予“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张逸群同学在校期间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张慧同学荣获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称号……

  当然,自主发展也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细心的人会注意到,扬州中学正力图与世界接轨,努力使学子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灵魂、扬州特质”的“世界公民”。除开设“中美课程实验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外,扬州中学学生的社交范围也正在扩大,与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友好学校交流,与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文化交流,参与“长三角地区学生社团领袖论坛”、参加“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中国会议”,这些都标志着扬州中学学生正在融入更大的空间。

  …………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说: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莪”之茂盛、君子之仪不正是扬州中学学生的写照吗?信步扬中校园,古树参天,枝繁叶茂,楼宇场馆,遥相呼应,学子穿行其间,老师蔼然前行,育人之风扑面而来。

  我们在想,110年前,扬州中学诞生于风雨飘摇的清末,国力衰微、教育落后;而今天的中国国运昌盛,教育发达,110年后,校庆恰逢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的前夕,这又是一次巨大的历史机遇,扬州中学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将谱写更加壮丽的诗篇。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踔厉奋发谱写教育新篇章,进…
    赞美祖国,讴歌扬中——我校…
    喜迎二十大,激发爱校情——…
    扬州中学庆祝建校119周年暨1…
    市委书记在扬州中学建校110周…
    教师代表在扬州中学建校110周…
    校友代表在扬州中学建校110周…
    百年树人 青春扬中——纪念江…
    卫刚校长在庆祝我校建校110周…
    卫刚校长在校庆纪念日发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