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箱部门电话返回扬州中学主页
  对外交流——英国行         ★★★ 【字体:
对外交流——英国行
作者:学工处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34    更新时间:2006-11-28    
 72日我校卫刚、朱如忠校长助理、生建国主任、唐红珠老师及21名高一学生,应友好学校英国Stourport High School的邀请,赴英国开展了为期11天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动。本次活动是继英国Stourport High School六月访问我校之后的回访,受到了Stourport High School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两校师生就文化差异、教育理念、课堂实践、风俗习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生动的交流和探讨,我校师生还走进英国家庭,拜会当地官员,与Stourport High School以及另一所高中Prince Henry’s High School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达成协议:明年双方将继续互派访问计划,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访问团成员普遍感觉在英国的11天里,活动安排丰富多彩,师生们参观了牛津大学的Christchurch学院和牛津博物馆;访问了伦敦——参观了大英博物馆、议会大厦、白金汉宫、海德公园、唐宁街。以后还游览了曼联、爱丁堡、约克大教堂等。有的同学在自己的游记中写到:异国文化确有所长,而这是书本上难以感知的;它将激发我们更好的规划自我,热爱我们的家乡,建设我们的祖国,为自己的青春谱写华章。

 

 

 

 

 

 

 

 

梦里花开

高一(6)班     卫韬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些文字大部分是回国后写的,虽然这些内容只能算作是旅游的记录,但它的意义对我来说是及其重要和珍贵的。看到它们,我会回想起我们团队在英国的日子,随着这些文字,欢乐会流淌和复苏在我的心里。现在,照片中的那些建筑和风景已经不能再让我惊喜,但是对那些日子的回忆,依然可以让我再次感受到快乐!

 

我们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乘坐的是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机舱内温暖如春,舷窗的遮阳板都放了下来,给人以空洞的黑色,多数人都已经昏昏入睡。我按捺不住离家的兴奋,悄悄打开遮阳板,外面是耀眼的世界,头顶是深邃的蓝色,下面是无尽的绵绵云层。我总是惊异于它的千姿百态,迷恋于它的变幻无穷。常常叹服古人的想象力,他们不曾来到过天上,怎能形象地想象出神仙踩着云头翩翩而来,做出荡气回肠的壮丽诗篇。

 

飞机到达伦敦的时候以将近九点,但太阳仍执着的高高挂在天上,使我真正感受到“日不落”帝国的威严,终于踏上我魂牵梦绕的土地,但心中没有太多的激动,好像是老朋友的重逢,无需太多的言语,目目相视便以足够。似乎这块土地,在梦中就曾来过。

 

伦敦并不是参观的首站。这次我们学校是为了与STOURPORT  HIGH  SCHOOL 互相交流而来访英国,所以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到STOURPORT ,在那里,英国学校的师生友好的欢迎了我们。我们也不像初次见面那样拘谨,可以偶尔轻松地聊上两句。

 

第二天,在英国学生的陪同下参观了STOURPORT这座城市。

 

英国的确是一个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每个人都蕴藏着一种艺术美,让你产生出一种穿梭在油画里的幻觉,玫瑰色的云彩,古老的街道,历经沧桑的歌特式建筑在蓊蓊郁郁之中多了几分羞涩,爽朗的大街上,没有小贩的叫声和无谓的吵闹。英国的大街是需要你去感悟的,风格迥异的商店静静地缩在角落,没有鲜明艳丽的海报,没有张扬的字符,惟一吸引人的便是精心安排的橱窗,那是商店的眼睛。店中许多有趣的工艺品夸张地摆放在醒目的位置让你应接不暇,墙角一把座椅,身旁一句友好的问候,处处洋溢着温馨,不必因囊中的几便士而羞涩,只要你欣然步入,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英国人不拘束,但也不狂妄。这是我对英国人的初感。

 

经过一天的劳累,晚上我们居住在一所叫‘WORCHESTER’的大学里。我们在这里体验这英国大学的良好风气。英国有很多的草地,这所大学里也是一样。我们把行李收拾好便走出门来欣赏这诱人的天气。丝丝凉风吹走了夏日的严寒酷暑。在悠闲的漫步中,我们邂逅了三个中国留学生。身处异乡,却能看到“熟人”岂不是一种缘分?偶遇同乡人,心中油然升起亲近感,也或多或少沟起一丝思念故乡的情愫。

 

我们团坐在草地上,他们介绍在英国的经历,我们也提到了我们那边的生活,向他们抱怨了我们那边学习的巨大压力,并表示了要考来英国上学的决心。我们谈得很开心,很快便融洽地处在了一块。

 

天色有些暗了下来,已是黄昏。落拓的夕阳泼洒着她温情的余辉。我们仰面躺下,把身体舒展在草地上,在太阳的依稀照耀下看云。厚厚的白云大朵大朵袅袅而起,轻轻飘过我的头顶,伸手可触。那云没有形状,你想象云是什么,云都会活灵活现,恰到好处的将她展现在你眼前。我看她像月宫的嫦娥,她竟挥舞长袖抚过我的脸颊,轻撩我的眼帘。云的白,无法用语言形容。曾经以为结婚殿堂的婚纱最纯净,曾经以为高高举过头顶的哈达最圣洁,而此时出神的望着那云,阳光通透下的白湛若冰雪,没有一点瑕疵。望着那云,不愿回想身后的事情,人间的恩怨悲欢已经微不足道,即使再渺小的俗念似乎也是对云的玷污。

 

见过了城市的喧嚣,英国小镇也别有情调。蜿蜒的小道,稀疏的人群,双双从头顶掠过的飞鸟。镇上的人安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与世无争。有时三五成群地聚在露天的酒吧喝上一番,没有大声的高谈阔论,好像小声地说着什么,然后轻轻地微笑。我小心翼翼地走在小镇的石板路上,不想发出声音而破坏了这里的宁静。“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愿在中国有一天,能让飘荡在城市喧嚣间的惆怅乡愁收伏在无数清雅的镇邑之间,而祖国的一座座江南小镇也又能重新在文化意识上走向充实。

 

伦敦,又与你相逢。虽然此前只是匆匆的过面,但已在我的印象间刻上了清晰的轮廓——一座伟大的都市。我迷恋大本钟的坚挺雄壮,沉迷于泰晤士河的潺潺流水,迷失在伦敦繁华的街头,迷失在记载人类文明的大英博物馆中。大英博物馆内所藏的文物和艺术品来自世界各地,时间跨度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气势不凡的大厦正面由44根柱子组成。历史的深处又有忧伤,大英博物馆藏有丰富的中国文物。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劫取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居住在莫高窟古迹的王道士与斯坦因做着丧权辱国的勾当。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也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当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马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然而在大英博物馆内收藏的从中国掠夺来的文物,其精致和完整程度在国内的博物馆里都看不到,而且保存完好维护精良,又不禁令我自问: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如果留在中国,是否还能在这100年的战乱和政治动荡中劫后余生?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的历史命题。

 

现在的伦敦已是一个自由、热情、艺术、流行的迷人城市!伦敦是一个需细细品味的国际大都会,许多人对穿灰色风衣、头戴高帽的英国人有着深刻印象,其实,这种二十年前的传统穿着方式早已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所颠覆,走在伦敦的街头,看到的是时髦且又具备独特风格的造型,加上一些新生代的英国设计师与狂野自由的跳蚤集市,早已将伦敦带入流行风潮。

 

在伦敦街头,不时会遇见街头卖艺的人,不少人驻足欣赏,他们可是真正懂音乐的人。一曲作罢,人们会给他们一些英镑作为对艺术的赞同和欣赏,这已成为匆匆人流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英国人那种独特的魅力和美就此慢慢浮现。他们并不拘束,不像中国女孩那样的羞涩内敛,他们善于表现自己,他们敢大胆的说,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丰富的感情,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来迎合社会的认同。但他们也并不狂妄,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这个社会所处的地位,他们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自身健全,更是全英国甚至全世界人们共同享有的财富。他们具有绅士风范。以其现在的经济实力,完完全全可以不把我们这些从东方发展中国家而来的人们放在眼里。况且西方人确实世世代代延续着对于东方人的歧视。然而每当我走进一家店铺的时候,友好的主人总会朝着你微笑,当你问起问题时,他们也会热情地回答。这使得我们在英国,微笑已成为一种习惯。也许,人与人之间只有一个微笑的距离。

 

沉浸在苏格兰花格裙绚丽的舞蹈之中,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尽情欢呼奔跑,在热辣的摇滚音乐中,在眼花缭乱的物质生活,更在令人钦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我们深深陶醉。然而又有一股不可名状的忧伤慢慢扩散开来,因为我们行将离开……

 

因为忧伤可以结束,于是微笑着把黄昏交给每一次日落。如果记忆可以带走,所以哼唱着牧歌坦然面对每一次离别。

 

好几次涌上了泪水……

 

当我们真正乘着大巴离开时,英国的朋友们都站在路边,像个洋娃娃似的默不作声。我们感谢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日日夜夜,更感谢英国校方能提供我们来访学习的机会。这次访问也定会架起中英交流的桥梁,为以后更加丰富的往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回头,很多已经成为朋友的他们正站在门口向我挥手道别;我回头,那幢教学楼似乎一下子高了许多,矗立在众多别墅中,显得那么坚固和温馨,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啊!

 

一次又一次的上路,我们要找回属于我们的生活。生活的半径随着旅行的距离延伸而变长,我们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心胸更宽广。

 

很多时候,我都用自己的相机纪录在那里的一切。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而我原打算记日记,用自己的文字沉淀下哪怕一丝一毫的感动,但随即发现我不能,我想这次的英国之旅只可以给我留下一个模糊的幻影,而更久远,更具体的,还要待我日后再来,慢慢地品味,一切都会变得更好。人们总说,去过一个地方,总要在那个地方留下点什么,我没有,或许,只有回忆。年华似水,它给以我们的并不该是离别的伤痛,更应该是前进的动力,并且我没有理由伤悲,前面的路还很长,未知的精彩的精彩也会逐次上演。

 

在飞机离开伦敦大陆的一刹那,窗外是繁星,耳边响起这样的诗句:

   

A little boy once said ,Star ,you’re much too far!
  “I can never touch you ,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the brightest star then answered
  “You can always feel me
  “Cause, I am in your heart
  We will never part!

 

 

 

十三天英国之旅

扬州中学高一(1)班   徐梦涵

 

七月二号早上六点,当最后一箱行李被搬进车的底部,当最后一位同学匆匆坐上座位,长途旅行汽车的发动机启动了。我们是扬州中学高一的学生,有幸成为第一批与英国高中合作项目的交流学生。同行的人中有21名学生和4名老师。随着汽车徐徐驶出校园,家长们恋恋不舍地挥着手,嘴里说着我们根本无法听到的最后嘱咐的话。对于我们这些从未独自出过远门的孩子们来说,忽然有一种依恋的情感油然而生,但很快又被激动占据了。

 

七月二号下午八点(伦敦时间),在经历了五个小时的汽车之旅,又在东航飞机上度过了漫长无味的十二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在飞机降落的一阵巨响之后,踏上了英国的土地。虽然我们早已精疲力竭,但无不在心里高呼:“英国,HERE I AM!”

 

第二天早晨,我们从旅店出发,坐车来到合作的高中----Stourport High School。只见门口站着老师和去中国的十一名英国学生。他们看上去与在中国时截然不同:一个个身穿白色衬衫和黑色的长裤,还打着一条黑色领带,无不焕发青春活力。两名男生举着一面自己做的红色横幅,上面写着:Welcome To Our Chinese Visitors。门口还插有一面中国国旗,我们深深地被感动。

 

他们的学校不大,共有四个年级,八百个学生左右。最高的教学主楼只有四层楼高,其余一些楼都是些砖头平房。但学校后面有一大片草地,足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供他们踢球锻炼。草地后边是一座山,山上一大片草地是高尔夫球场,其余则是郁郁葱葱的树林,美不胜收。在这种环境下学习一定心情舒畅,我想。

 

吃完早饭我们来到cricket场地学习crickethockey,都是英国土生土长的运动,而且cricket是他们国家最具标志性的运动之一。也许是我无知,不过这两类运动和我们熟悉的运动中没有相似的,很特别。Cricket在掷球时手臂要划个大圆弧,但不能弯。击球手用一个长木板---the bat---击球。我们在快乐的运动的同时也对英国体育文化略见一斑。

 

下午,我们随着校长参观Stourport.这是个美丽的小镇。它是靠大运河发展起来的,曾经繁荣过一时。这里有英国最早的铁路,甚至至今还保留了英国仅存的一条蒸汽铁路。这里还有英国首相布莱尔童年住过的房子。沿街是一排排砖红的房子,窗户上挂着盆盆盛开的花。街上的人极少,部分房子也是人去楼空。运河里有几只天鹅和一群野鸭戏水。一切都散发着和谐与宁静的味道,甚至有些许萧条之意。

 

我们又会见了镇长。这面容慈祥的老人身穿红色长袍,端坐在不大的圆形会议厅的正前方,简直和古老的电影上一样。它向我们讲述了英国地方的党派竞争,选举制度等等,其民主之程度让我惊讶,且各个地方可以有不同的执政党。最后他说,“我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在他们学校,我们还上了音乐课和美术课。音乐课上,老师叫我们写一首歌词,添上一段爵士乐,最后让我们用奇形怪状的乐器演奏。这多少有些让我们这群在教室里呆了十年的中国学子们有点别扭,但还是很欣然地去演奏了。随后我们又来到美术教室,做着同样新奇有趣的事。更引起我兴趣的是墙上一幅幅学生的作品,幅幅闪烁着创意的火花。有一幅人的头像,几乎把所有画头像应遵循的原则都给否定了。头的形状很奇异,一个眼睛外有几圈彩色的圈,嘴被扭曲了九十度,背景是些奇特的颜色,多少有点毕加索的味道,我不禁感叹。

 

我们又来到Stratfort-on-Avon。这是莎士比亚的出生地和工作过的地方。这里有他出生的房子,和他效益过的皇家剧院。就是在这风景如画的小城里诞生了英国最负盛名的剧作家。不远处有一个当地的大教堂。里面的唱诗班正在排练。两排不同肤色的七八岁的童男童女齐声合唱,天籁般的童音在威严的大教堂里回荡。忽然一声女中音把我们镇住了。声音低沉婉转,让我们如醉如痴。但我们发现这声音竟来自他们当中一个穿着白裙子的小女孩。这是上帝赐给她的歌喉!来做礼拜的人不虔诚也怪,这不正是上帝在下达意旨吗?

 

我们也参观了牛津大学的Christchurch学院和牛津博物馆。外表古老的建筑和内在顶尖的科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匆忙之中我们没法领略她全部的风采。不知我和这所世界顶级学校是否有缘再会。

 

七月七号一整天我们都是在另一所高中度过的----Prince Henry’s High School(注:没有王子或曾经有过王子在这里读过书,仅是名字而已)。我和另一位女生随一个毕业班一起上了五节课,都和中国有关。第一节是音乐课,Chinese Drumming。两位从外面请来的击鼓大师拿着我们从没见过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鼓和其它打击乐器兴致勃勃地演奏起来。我倒觉得这更像African Drumming,不过还是很有趣。第二节是中国商贸,Chinese Commerce。由一个长着中国人的面孔却有一颗英国心的伪君子讲课。他讲了很多中国负面现象,像穿开裆裤的婴儿,蹲式马桶等。下课后当我们气愤不已的向他提出意见时,他却说有时课堂需要活跃一下气氛。不过令我们欣慰的是之后所用听过他的课的中国学生都有同样的反响,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第三节课是中文课,英国学生很痛苦的说着最简单的话。我实在是听不下去了,便告诉旁边的一个男生中文是有音律的,第三声低,第四声高等等。于是他可怕得唱起中文来。第四节是太极,由一位上了年纪的英国老大爷担任老师。他教得很投入,也很基本,酷似中国老头老太晨练的玩意儿。之后他告诉我他是一个农民,十年前他去过中国,对中国小麦长势之好感到惊讶,也对神秘的太极产生了兴趣。于是他拜师修行了十年。最后是反射学,也就是我们扬州人俗称的足疗。一个神秘的女老师在一个女学生的脚上神秘的按摩了几下,说了些神秘兮兮的话,就让我们模仿。由于我表弟得了一种罕见的眼科疾病,外婆常给他做足疗,他的病情得到了缓解,我在一旁照葫芦画瓢也学了几招。练习时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女老师看了,不禁惊喜万分,像找到知音一样。“对,这是中国式的反射学!”她急切的问我学习的来龙去脉,还让我讲给全班听。

 

英国老大爷和女老师对中国的看法大可反映所有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遥远,神奇。一层纱布蒙住了这东方古国所有的秘密,让他们不解,好奇,神往。

 

  八号我们来到伦敦。先是来到举世闻名的大英博物馆。这里聚集了世界各地英国掠夺来的财宝。我很想看看圆明园的珍宝,但无奈的是没有找到,因为我只走马观花的参观了八十几个馆中的八个(可见其规模)。不过其中璀璨的珠宝,逼真的油画,怪异的雕塑,干枯的木乃伊仍让我大开眼界。之后我们参观了议会大厦,摩天轮,白金汉宫,硕大的海德公园,牛津街,布莱尔居住的唐宁街。

 

  除了像伦敦这样的大都市,我们也去过像百老汇一样不知名的小镇。那里有精致的小店,美丽的农场,纯朴的人。司机把车停在一座山丘上。我下车后没有跟着人群走,而是绕到一个农场后面。当遮住我视线的场房消失时,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我正站在一个山丘的半山腰,没了树的遮挡,前方几百公里的景色一览无余。连绵起伏的山丘延伸到天边,大地被翠绿的草地所覆盖,时而又是一片墨绿的树林。树林间,草地上,星星点点的那是农家。一阵阵强劲的风吹打着我的头发和衣裳,似乎要把我带走,又像要钻进我的身子。我伸出双臂,想要捉住它,但它又笑着从我的指间溜走了。我的身旁有几只胖乎乎的绵羊在慢悠悠的咀嚼着青草。“你们一定是幸福的。”我感到自己的心在膨胀,渐渐的,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任何世俗间的烦恼都会一转眼烟消云散,因为大自然只会笑着把它撇开。这一瞬间我似乎都懂了。我在内心里高呼:“大自然,我拥有了你!”

 

  很多这次去英国的同学都有过这类感触,某一处大自然会突然把所有的美释放出来,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心懂得了美的真谛。这种影响不是一瞬的,而会让我们终身受益匪浅。

 

       还有一项活动是分组到英国学生家做客。我和另两名女生到一个名叫Lisa的女孩家。英国的街道很窄,也很曲折。这倒与风景很和谐,但苦了我们坐车的。英国洋房没有中国的气派,Lisa家的面积仅有150平方米左右,但个个小巧别致,像个放大的玩具房。每家前必有一小块花园,主人可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精心布置自己的小天地,别有情调。单看每家的花园也是一种享受。Lisa加以柔软的地毯覆盖地面,墙上挂有许多家庭照片,上下两层,很整洁。他们的晚饭是每人一份,两个煮土豆,两个炸土豆,一些肉泥,几块肉片,一些生菜西红柿之类。说到英国食物,我实在不敢恭维。他们的原料少,作法简单,以土豆为主食,多食牛肉猪肉鸡肉,蔬菜水果少得可怜。早闻大名的fish&chip也仅是将大块鱼肉糊上面粉,在油里炸熟,配上几根薯条和酱。

 

  以后我们还去过曼联,爱丁堡,约克大教堂等。苏格兰人民的热情友好让我们感动不已。在苏格兰街头常常能看到卖艺者。他们或弹吉他,或唱歌,或吹苏格兰风琴。有回我看到一个拉小提琴的中年男子,很专注地拉着,根本不在意路人是否投钱。我给他一英镑后和他搭讪。他很高兴有人赞赏他的演奏,傻傻地笑,笑得很灿烂,说着一些我听不懂的话。居然有人的心灵是如此单纯,懂得满足。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境界吗?

 

       十三天似乎很长,又很快的结束了,而我们却学到了学校里无法学到的东西。这次英国之旅收获之大哪能以我寥寥几笔就阐述得完啊!不仅对英国的了解,对人性的了解,对世间的了解都大进一步,而且也希望我们给地球的另一半的人们留下好的印象,以后到中国,到扬州中学来参观。

 

 

英国之旅

高一(3)朱鹏飞

 

七月二日,我随扬州中学赴英国交流学习访问团一同前往,其中的见闻真是受益匪浅。

 

由于一路旅途劳顿,我们抵达在STOURPORT的宾馆时已经当地凌晨两点,但从机场接我们的两位校长依旧笑容满面地在宾馆大堂安排房间,当早晨我们准备出发的时候,当地的校长也已经在大门等待。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当今的经济强国,英国有太多的资本与实力去骄傲和自豪,英国人也自然地有着一种优势心理,可他们的态度却在阐释着友好与热情,也着实让我们感动。

 

我们参观了STOURPORT HIGH SCHOOL,不可避免的,我们做了很多比较:他们的校区并不如国内的大,却安排得紧凑实用;室内全是地板,墙面也是涂料,却比国内干净的多;教室里不是很大,但桌椅排放得比较宽松且整齐;没有黑板,所取代的是可触屏操作的投影,也就是说老师可以用手点击屏幕切换界面或书写文字;有一块很大的操场,草地很厚,在上面运动就算是跌倒,感觉也很柔软。比较了学校的硬件设施,看到的是国内与国外整体经济的差距还是很大,而且我们的个人素质也在维护环境与保持干净中相形见绌。

 

STOURPORT HIGH SCHOOL,我们受到了热情而周到的款待。在学校餐厅里吃饭,很多英国学生都是先让我们选餐,然后自己再有秩序地排队等待。细心的校方还特地为中国学生准备了筷子,很多从未用过筷子的英国朋友,无论是四五十岁的老师,还是一脸童真的学生都纷纷尝试使用筷子,让我们感到熟悉而温暖。参加交流的英国学生总是主动来到我们中间,有说有笑,谈天说地,虽然偶尔我们的口语有限,不是很理解对方说的话,可是相互的一个微笑让彼此心领神会,接着继续交流。在我们每次进入和离开学校大门时,门口的招待老师总是笑盈盈地和我们打招呼、告别。有几次我们六点多回到学校,餐厅的工作人员都是回来给我们做食物的,要知道他们下三点半差不多就当下班了。我想,人与人的交流也许会有所谓语言的障碍,可是如果真正单纯而美好的友谊,对朋友的热情和善意,又怎会存在鸿沟?

 

我们在当地两个学校上的几堂课,的确是大受震惊。在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十几个合作谱写一首短歌,还要我们用不同的民族乐器而在中国只是一遍遍教这首歌怎么唱。在美术课上,老师教我们做油印画,画的内容可以任意选择,完成之后大部分同学的作品都被老师公开表扬。在科学课上,所有只在电脑课件里看过或老师演示的实验都有机会自己尝试,看着自己完成指南针、赵州桥原理模型、氯化镁与钠的反应等等。在中文课上,很多的对话表演,抢答游戏,而每次表现都会发“幸运糖”,糖里面是一张写着人生哲理的纸条。在体育课上,年迈的老师用中国文化阐释太极的奥秘,而他的气质真的让国外的朋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我片面的理解和个人的认识中,英国的教育,或者说西方的教育,一直在强调拓展性可持续发展,个人能力,动手操作技巧,人性化设计,合作精神。

 

在行程中,游览风光占了很大比例,英国的景色也确实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游览了很多名胜,莎士比亚故居,我们感受一代文豪身上的文学气质对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影响;在爱丁堡的古城堡,我们对皇室生活的富足豪华唏嘘不已;在牛津,我们嗅着浓浓的学府气息;在伦敦,我们被大城市的繁忙和高贵感染;在大英博物馆,我们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熏陶;在约克,我们抚过古老的围墙;在各个教堂,我们聆听唱诗班的歌声,虔诚地祈祷。而这里的景色不仅在名胜中,是融入每一个细微中的。高速公路两旁全是大片大片的绿地,不种庄稼,都是草地,或放牛羊,或干脆听之任之,随性却有“悠然见南山”的美;从普通的住房到商用的店铺,大都不高,两三层楼,都是具有西方特色城堡式别墅,古朴中有一分神秘;公园里,湖面上会有很多的天鹅在畅泳,草地里也会经常蹿出调皮的小松鼠,人们靠近,它们却更加兴奋,这就是真正的人与自然吧。异国风情的景观,经历岁月的砥砺,所代表的早已超过景色本身,更再诉说它的文化,它的底蕴。

 

英国的很多现象和制度也是证明英国作为一个强国的佐证。首先是人的素质。农场主的牛羊每天都在高速公路边,一年到头却没有一头丢失;干净是非常彻底的,皮鞋在马路上走一个星期不需要擦,坐在路边起来时裤子也是干净的;交通上,英国的车开的很快,但很少有事故,因为大家都会主动做出让步和等待,经常看到绿灯的时候,司机停下车,手一挥,头一点,静静等待行人先走。然后是福利,这里很多的学校都是免费的,书本可以借,毕业还回来就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医生,小病找私人医生,而且开的药在药店的价格都是一样约几个英镑,一旦需手术等重病,去大医院就诊,从吃饭到住宿都是免费;郊区的高楼大厦基本是给那些失业又无家可归的人的安居房,若没有收入,免费提供用房、暖气,若有收入,也只是即时给房租,前面的不算。人的素质是建立在一个健全的法制与道德体系之下,而制度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不知是不是资本主义向共产方向发展,却实在是优越得让人盛赞。物质决定意识,我们看到的最终还是那个经济强盛的英国。

 

英国,我们了解了十三天,也为之感触了很久。它的先进,无疑是建立在物质的空前发达之上的;而它的文明又更是进步到一定的高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相较之下,我们应该了解差距的存在,也确实把此作为一个动力,一个目标,继续前进。

 

当然,我们的经历中也有不和谐的声音。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厅,看到了太多的中国的珍宝,有些甚至是国宝,静静地躺在别人的柜厨自然看了难受,我想总有一天我们会拿回来的。而在莎士比亚故居,我们在公园里吃盒饭的时候,看见一对黄皮肤的夫妇推着婴儿车散步,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问他们是不是中国人。他们漫不经心地走过说,不是,我们是台湾人,然后继续逗着孩子走了。这件事的确让我们很恼火,在异国他乡,没有尽到宣传台湾回归的责任也就罢了,而且还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应该再次申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此次英国之行,已经圆满结束,对于学生的我们,有幸参加这样的一个活动,我以为是一笔一生的财富,结交了许多英国的好朋友,见识了西方世界的发达,感受了异国文化的神奇,更是一次内心成长的经历,而我们的目标也很明确,让更多的人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的伟大!

文章录入:xgc    责任编辑:xgc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