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青春赋能朝梦处 创新激活早茶香——扬州中学学子开展“朝梦人间”专题项目助力扬州早茶文化传承 | ||||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4 更新时间:2025-7-15 | ||||
当千年运河畔的茶香遇上Z世代的创意风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江苏省扬州中学“朝梦人间”项目组的五位高中生,用历时八个多月的文化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他们以“扬州慢·朝梦人间”为主题,通过IP孵化、数字矩阵、跨界合作“三位一体”模式,为扬州早茶文化注入青春活力,开创了非遗传承的“年轻化范式”。 “扬州早茶承载着‘早上皮包水’的慢生活哲学,但我们的调研显示,90后、00后群体每月消费早茶不足1次。”项目组长力异轩展示的调研数据显示:政府早茶文化周停办、网络信息碎片化导致认知误区、传统技艺传承人平均年龄超55岁……面对这份“文化断层诊断书”,团队成员决定用年轻人的方式破局。 他们锚定三大核心问题:传播载体低效、年轻群体参与断层、产业模式陈旧。“我们想打造一个既保留文化基因又能‘圈粉’年轻人的早茶IP。”项目组成员李晨曦介绍,团队走访冶春、富春等老字号,查阅《扬州画舫录》《随园食单》等古籍,最终从“翡翠烧麦”“蟹黄汤包”中提炼出IP原型。 “翠麦麦衣服上是文昌阁造型剪影,衣领是烧麦的褶皱纹理;金瑶瑶的裙子绣着王亭桥样纹。”在扬州文化馆游园会现场,项目组成员高梦雅正向游客讲解IP设计细节。这两个拟人化形象,分别对应扬州早茶“双绝”——翡翠烧麦与蟹黄汤包,其服饰纹样暗藏瘦西湖、个园等地域符号。富春总经理潘学怀先生评价道:“将非遗符号转化为现代审美语言,这种‘翻译’能力正是传承的关键。” “扫码领养‘茶仔’,答题攒金币换文创!”在东关街,游客正体验团队开发的微信小程序。技术负责人严子衡介绍,该平台融合“宠物养成”游戏机制与实用功能:早茶地图导航、店铺索引、漫画食谱库,形成“认知-体验-消费”闭环。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助力扬州早茶文化持续性发展。 线下活动同样充满巧思。与扬州大学合作的“全市中小学生进高校——扬州早茶文化技艺传承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跟着大师学习早茶文化与经典制法;文化馆中的家庭游园会,早茶游戏丰富多彩,让传统技艺变身网红游戏。项目组更推出动态表情包、短视频、纪录片系列,其中《富春大师》收获了行业人士的一致好评。“用年轻人的思路讲文化,自然有效果。”学生家长王女士感慨。 “孩子们教会我们‘降维传播’。”富春总经理潘学怀举了个例子:团队将“魁龙珠”茶的历史拆解成“三省茶CP”漫画,年轻顾客询单量增长明显。而在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周爱东先生看来,这种产学研协同模式更具深意:“它让文化传承从‘输血’变为‘造血’,培养了未来潜在的从业者。” “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修文物,而是修当代人与历史的情感连接。”指导老师朱夙文道出内核。如今,这群青年的创新实践证明:当传统与青春真诚对话,文化自会找到生长的力量。 文字:力异轩 摄影:严子衡 编辑:胡有红 审核:王辉林 审定:陈桂华 |
||||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新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