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技赋能课堂绽新彩 学科探索教育启华章——江苏省扬州中学学科创新案例分享会圆满举行 | ||||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7 更新时间:2025-4-20 | ||||
2025 年 4 月 15 日,春日的扬州中学校园里,草木葱茏,书香与科技的气息相互交融、涌动。课堂变革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科技的融入为课堂赋予了无限可能。一场以 “科技赋能,课堂变革” 为主题的创新课例分享会,在花园会议室隆重举行。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徐小美主持活动,扬州中学副校长丁爱军、吴高扬,教师发展处主任孙干以及各学科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崭新篇章。
分享会上,13 个学科的教师代表依次进行了精彩分享。物理学科的刘小兰老师围绕 “基于 DIS 技术的思维可视化教学 ——‘楞次定律’” 展开阐述。在传统的 “楞次定律” 教学中,线圈绕向难以看清,相关概念抽象、逻辑复杂,致使学生理解困难。她提出借助 DIS 实验和可视化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利用微电流传感器、磁传感器等开展多组实验,让感应电流方向、磁场方向等得以可视化呈现。例如,通过将磁铁不同磁极插入、拔出铝环,让学生清晰观察电流变化。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助力学生构建物理模型,推动教学从知识记忆向知识建构转变,为物理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方向。
英语学科的何莹老师聚焦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外语写作教学创新”。针对传统写作反馈无法有效支持写作过程、提升写作质量的问题,她引入大语言模型辅助教学。以邮件写作为例,在教学中借助大语言模型搭建资源库,以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通过情境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写作过程中,大语言模型可提供修辞等方面的建议,写作完成后还能给予多角度反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写作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推动教学方式从单向授课向互动式转变,为外语写作教学开辟了新路径。
艺术学科的周静老师带来 “数字技术助力艺术悲喜探源”的分享。该课例以数字化工具和传统绘画为依托,分四个阶段展开教学:借助 AI 工具激活学生的情感认知,解构经典作品的情感密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表达与反思升华,最后进行拓展绘画并举办云展览。教学中还运用了多维评价,从情感、技术、人文等维度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估。数字技术虽为情感研究提供了便利,但也需警惕其对情感丰富性可能产生的影响。此次探索为艺术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推动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中的悲喜情感。
化学学科的朱玥文老师聚焦高中化学教学难题,提出借助 “分子可视化” 助力学生突破微观认知障碍,培养化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利用 KingDraw 等软件分析有机物原子共平面、对映异构等问题。同时,借助 AI 编写代码建构模型,输入指令生成可动态展示的 html 程序,并不断进行优化。AI 与分子可视化的结合,架起了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桥梁,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直观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有望助力更多科学发现,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语文组的魏文轩老师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成果。该项目由语文组的于扬老师发起,以高三(14)班为研究对象,探索 “人机协同” 教学模式。此模式通过课前智能诊断,精准把握学情;课堂上采用 “三主体六环节” 教学,实现人机协作,如 AI 推送提纲、实时纠错等,启发学生深度思考;课后智能定制提升方案,针对学生弱项进行突破,推荐阅读资料,跟踪学生成长。此次探索借助人工智能,提升了写作教学的精准度与效率,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新方向。
心理学科谢晖老师分享了 AI 在心理课堂的应用与思考。动画虚拟人、AI 智能体让知识讲解和互动场景更生动,点名球、声控球等AI小软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AI 还能辅助生成教学资料。AI 技术赋能心理课堂,不仅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提供个性化支持,还能解放教师精力。同时心理课堂也重视人文关怀,通过构建“技术 + 人文”双结构、保留课堂留白时间等方式,让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融合,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历史学科的陈一丁老师探索 “人工智能趋势下的高中历史教改路径探索”。陈老师提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可充当智能教学助手、助力资料整理、监测学习进度等。在高中历史教学方面,其能辅助备课设计、创新课程实施方法、推动教学评一体化。但目前也面临研究成果与一线教师认知脱节、学生主体地位及核心素养达成等问题,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优化。
数学学科的刘思瑶老师带来 “基于 matlab 数学模型分析”。在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种群动态模型意义重大,数学模型作为定量描述工具,可通过建立、预测、验证、修正等流程不断完善,辅助大规模生态学系统模拟实验。Matlab 软件在数学模型构建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与 Excel 相比,它能处理更多数学公式,运算效率更高,能给出较好的近似解,便于预测和模拟,不过其入门难度较大。数学源于生活,Matlab 推动着数学回归生活,助力解决实际生态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具备潜在价值,有望为相关研究开辟新路径。
体育学科的疏福霖老师围绕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立定跳远课程设计” 展开汇报。体育知识具有缄默性,传统线上教学交互性差,而虚拟现实教学优势显著。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其借助 AI 数据分析和虚拟教练提示,实现动作评价和个性化指导,课程设计涵盖 VR 预习、模拟练习、实体沙坑训练和 AI 数据分析。未来,结合 VR 与 AI 建立元宇宙数据库,举办虚拟联赛、开展学科融合,如打造跳远力学实验室,有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动力,推动体育教学创新发展。
生物学科的汤雨倩老师聚焦 “当算法邂逅细胞:AI 智能实验模拟的教学生成力探索”。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桥梁,肩负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却面临教学资源短缺、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难题。如今,AI 技术带来转机,中央电化教育馆虚拟实验教学服务系统、天池 AI 实训平台等应运而生。这些工具不仅能提供逼真的实验模拟,还能凭借 AI 自动评分、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提升实验能力,推动高中生物教学迈向智能化新征程。
政治学科的王淇老师就 “VR 技术助力涵育思政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汇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等政策支持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政教学。VR 技术在思政教学中优势明显,如讲授 “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权” 等内容时,可构建立体情境,增强沉浸感,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不过,目前存在 VR 设备数量有限、课程资源不足、教师相关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未来,将运用 AI 进行学情诊断分析并植入 VR 设备,以实现更真实的交互体验,推动思政教学发展。
地理学科的谢新州老师分享了 “地理教学可视化路径探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地理组积极探索,引入奥维互动地图和 Mozaik3D 助力教学。奥维互动地图操作简便、资源丰富,能逼真呈现地理情境,在区域认知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Mozaik3D 动态性和交互性强,通过演示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变化以及洋流运动等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知识,提升空间感知力和区域认知能力,为地理教学可视化提供了创新方案。
信息学科的刘超老师围绕 “从香菱学诗到机器写诗:传统诗教与数智诗学的人机对话” 展开研究。该研究以《红楼梦》诗词为切入点,借助人工智能探索跨学科学习。通过激趣导入、人机类比、技术演进、人机协同等环节,实现诗学启蒙、原理探寻、创作模仿与共创。期间,运用词频统计、平仄韵分析等技术辅助诗词学习。这一实践旨在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激发学生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为培养数智时代新质复合型人才提供创新思路,助力学科教学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本次分享会不仅是一场教学创新的展示盛宴,更是一次对未来教育的深刻叩问与探索,是探索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里程碑。当科技之光点亮课堂,知识的传递便有了更灵动的载体,学生的成长也有了更丰沃的土壤。这不仅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更让我们看到教育突破传统边界、向更广阔未来延伸的可能。当科技与课堂深度相拥,教育便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扬州中学也将在这条创新之路上,带着对教育的热忱与执着,书写更加动人的篇章,为莘莘学子铺就通向未来的星光大道! 文字:孔韩雨 摄影:刘 超 编辑:胡有红 审核:吴高扬 审定:丁爱军 |
||||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扬州市英语学科基地活动在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