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箱部门电话返回扬州中学主页
  老扬中之杰出校友:“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         ★★★
老扬中之杰出校友:“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
作者:李友仁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61    更新时间:2017-10-19

 

  黄纬禄,我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因功勋卓著,1999年9月18日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也正因为此,作为扬州中学校友院士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和胡乔木、吴征镒、吴良镛等四人的铜质雕像被安放在不久前刚建成的扬州中学院士广场上。

由竹蜻蜓萌生的导弹梦

  黄纬禄生于安徽芜湖一个普通的教师之家。六岁的时候,他也好玩耍,与小伙伴们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难能可贵的是,黄纬禄与一般贪玩的孩子不一样,他在玩耍中常常喜欢动脑筋。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玩耍中学会许多东西。”而最喜欢玩的小小的竹蜻蜓,竟让小小年纪、善于思考的黄纬禄萌生了导弹梦。

  那时,黄纬禄和小伙伴们自己动手制作竹蜻蜓。先用竹片做一片像螺旋桨一样的“翅膀”, 中间打个小圆孔,再做一根细细的竹柄,把竹柄插在小圆孔内,一个竹蜻蜓便做好了。他们挑选一个空旷的地方,用双手掌夹住竹柄,快速一搓,双手一松,竹蜻蜓就飞向了天空。此时的黄纬禄最为开心。

  有一次,望着一只只旋转着飞向空中的竹蜻蜓,黄纬禄心中涌出一个个问号:竹蜻蜓为何能在空中飞?这些竹蜻蜓的力量有多大?竹蜻蜓能飞多高?如果把很多竹蜻蜓组装在一起,能不能托起很重的物体?如果提供持续动力,它们是否可以按人们的要求一直飞下去?黄纬禄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做一个飞弹,就用竹蜻蜓做动力。顶上装几个竹蜻蜓,让它向上飞,前面并排装几个竹蜻蜓,让它向前飞。左边的竹蜻蜓起动,使飞弹向右飞,或右边的起动,使飞弹向左飞。飞的高低由顶上的竹蜻蜓控制。竹蜻蜓的动力用橡皮筋来做,竹蜻蜓下面放个炸弹,炸弹用绳子系着,在绳子的一端绑一根香。把香点燃,让它燃到绳子,再通过燃着的绳子点燃炸药。”这样做出来的“飞弹”,不就可以扔到敌人的阵地上去了吗?当时,年幼的黄纬禄很想做一次试验,验证这个奇妙的设想是否可行,但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够实现。

  上初中的时候时,爱动脑筋的黄纬禄在课堂上学习了杠杆作用和液压传动的知识,又在心中将竹蜻蜓的模型进行了改进。他后来也谈及这件事:“当时只学了这么一点儿知识,就想入非非,想通过一种办法把重物提到高的地方。实际上这也是不能实现的。“

  幼年的黄纬禄没有想到,日后他会真真切切地见到这种“飞弹”,而且自己真的会研制这种“飞弹”。

 

与导弹第一次“相识”在伦敦

  黄纬禄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专业。1943年,他怀揣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远涉重洋,公派赴英国,在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此时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伦敦常常遭到法西斯德国V-1飞航式导弹的袭击。有一天上午八点多,一枚V-1导弹正落在实习公司内黄纬禄的办公室窗外10米处,室内铁皮的桌椅都被炸毁,黄纬禄的4位同事当即被炸身亡,另有1位同事受重伤,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不治身亡。而黄纬禄因为是实习生,上班时间比同事们晚20分钟,所以幸免于难。后来,德国又研制出V-2弹道式导弹,内装有一吨的炸药,威力更大。英国不知通过什么途径,竟然搞到一枚V-2导弹,把它分解开来,陈列在博物馆内,供人参观。这样,黄纬禄便有幸与导弹第一次“相识”。不过,黄纬禄当时还缺乏导弹知识,只是根据简单的文字说明才能一知半解。参观时,黄纬禄脑中闪过一个念头:如果中国也能研制出导弹来,那真是太棒了!不过,他仍然没有想到,10多年后,自己也能亲自参加我国导弹研制的创业工作。

   

研制固体导弹,被誉为“巨浪之父”、 “东风-21之父”

  1947年9月,黄纬禄学业有成,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他完全可以留在英国,获得丰厚的待遇。但他心里清楚,刚被日本践踏过的祖国,积弱积贫,内乱频起,民不聊生,急需他这样的科技知识分子回去做点事情。更何况,科学救国,既是他从小的志向,也是他生命的职责。所以,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回国。回国后,直至1957年,他在多个单位工作。1957年12月,黄纬禄调入负责研制导弹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为铁律,开始了他献身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生涯。

  黄纬禄在研究院所属控制系统研究所13年,从简单到复杂,从近程到远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参加研制了4个液体导弹型号的控制系统。

  1970年,黄纬禄被调去担任研制水下发射固体战略弹道导弹任务的技术负责人。1979年,研制潜艇水下发射的代号为“巨浪一号”的潜地弹道导弹,黄纬禄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对待研制工作,黄纬禄可谓呕心沥血。在北京召开的一次总师会议期间,黄纬禄的胃溃疡发作,引起发烧和便血。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他悄悄让秘书去取一些止血药,反复叮嘱要保守“秘密”,硬挺着主持完为期5天的会议。

  国外研制潜地导弹,一般要经过7个阶段的试验。而当时我国国力有限,本着“少花钱、走快步”的原则,黄纬禄他们省去了几个试验环节,所以导弹研制出来后,黄纬禄一直担心这枚导弹能否发射成功。

  黄纬禄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1982年10月8日,第一枚潜地导弹发射后,在空中爆炸,像天女散花一样——发射失败了!此后的几天时间,是黄纬禄人生中最黯淡的一段时光。他茶不思,饭不想,坐不安,睡不宁,满脑子都在找原因,想办法。经过反复检查,终于发现是导弹里面的一个零件失效了。

  当时我国已经向全世界发出公告,中国拟进行导弹发射试验,将对某公海地区进行两星期的封海。而在这段时间内,导弹发射不成功,则意味着告诉世界,我们的试验失败了。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决定,在海禁结束之前,发射第二枚同型号的导弹。10月12日,经过精心检测后,“巨浪一号”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核导弹能力的国家,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因此,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贺电嘉奖并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而为了这次试验,在这前后20多天的时间里,黄纬禄竟消瘦了20多斤。

  研制“巨浪一号”,作为总设计师,黄纬禄居功至伟,人们便将黄纬禄誉为“巨浪之父”。

  “巨浪一号”试射成功后,我国又决定研制由“巨浪一号”衍生出的陆基型中程地地战略导弹“东风-21”,又称为“巨浪上岸”,由黄纬禄负责。1985年5月,“东风-21”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随后,又对瞄准设备、适配器等配套设备作了改进。1987年5月,“东风-21”用改进后的地面设备进行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第一代固体地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成功,为发展更先进的固体地地战略导弹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黄纬禄又获得一个美誉——“东风-21之父”。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大家风范

  黄纬禄将他的忠诚、信念和智慧,将他的“导弹人生“,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建设与航天事业。就是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大科学家,却异常地谦逊。母校来人采访他,请他讲讲自己建树的时候,他却轻描淡写地说:“‘两弹一星’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参与者数以万计,岗位不一,分工不同,我个人只是其中努力的一个。再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好比是远程接力赛跑,我不过是跑了其中的一棒。“他还说,“在成功面前多突出别人的成绩,在失败的时候多考虑自己的责任。”

  有一次,他因主持一项科研成果,分得1000元奖金。他执意平分给身边的同志。人们告诉他,奖金该谁得就谁得。他却怎么也不肯,到底还是拿出300元买了纪念品。

  黄纬禄年事已高在家养病时,他的家常常成了办公室和课堂,接待络绎不绝前来向他讨教的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试验基地的军官士兵、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学子以及附近学校的老师学生。知道客人要来访,黄纬禄都会让女儿帮他穿戴整齐,然后提前坐在沙发上,恭候客人的到来。对于请教他的人,无论是熟悉的还是不认识的,他都满腔热情,诚恳相待,一视同仁,尤其是对青年人,他更是厚爱有加,倾力相助。
    黄纬禄谦逊待人,对自己要求却十分严格。

  黄纬禄从1965年起到2011年离世,一直住在一间并不宽敞的老房子里。房子是租来的,水磨地面,普通钢窗,陈设简朴,无一修饰,客厅兼作书房。在这期间,他有三次搬进将军楼、部长楼或者院士楼的机会,但他就是坚持不搬,且一住就是将近半个世纪。

  当年,黄纬禄任职的第五研究院是部队建制,住宅内水电费都不用自己家交。那个时候,黄纬禄家里有电熨斗,但他从来不准子女使用,只能用火烙铁熨烫衣服。直到后来每家自行缴纳水电费后,才允许用电熨斗。

  与黄纬禄共事的人都知道,他约法三章,有“三个三”的要求:在试验基地,和大家一起排队买饭,一起搞卫生,一起扫厕所;到外地出差,交通工具能走就行,一日三餐有饭吃就行,休息住宿有地方睡就行;使用公车时,自己私人外出不许用车,接送亲友不许用车,家人有事不许搭车。黄纬禄有一部专车,子女从没坐过。一次,黄纬禄的老伴住院,秘书安排送了一下,黄纬禄听说后,硬是让秘书去补交了汽油费。

  黄纬禄曾说过:“我的人生格言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就是一个刻意淡化自己的成功者崇高的思想境界,这就是一位尽显人格魅力的大师的风范。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整整11年了,真的很想他………
    黄纬禄与母校——“扬中是我…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