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校友范承祚在阔别五年之后访问母校,观赏校园风景,参观树人堂,进行“我为伟人做翻译”的讲座,寄托对于扬中学子的殷切期望。
范承祚校友有翻译家、诗人、大使、教授多重身份,曾长期为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做翻译,八十七岁的高龄却精神矍烁,在同学们的热烈鼓掌声中稳步迈入会议室,在唐校长的介绍之后开始了讲座。
“习主席说传播红色足迹,所以我来这里给同学们讲讲我经历的红色故事。”范大使如是说。
范大使语言平淡却生动,故事在娓娓道来间深入人心。从扬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当时最大的心愿是见到毛主席。”一开始去北京,只是为了这个简单朴素的梦想,谈到这里范大使微笑,“相信同学们都有梦想。”一下子同学们也微笑起来,范大使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坐在我们中间,成为一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青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道路并不平坦也出乎了预料,服从党中央的领导,范大使在两个星期的旅程中跨过了黑海、红海、地中海等多海,来到了遥远的阿尔巴尼亚念书,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成为了中国驻阿尔巴尼亚的第一个大使。但是,这另一条道路,成为了范大使梦开始的地方。
1957年5月12日,作为阿尔巴尼亚的亲密伙伴的中国,派出议会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范承祚大使作为阿尔巴尼亚第一位大使,坐在毛主席右侧当翻译。“毛主席转过身来看着我:‘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范承祚’。’紧接着毛主席向阿尔巴尼亚的主人们说:‘感谢你们为我培养出了好人才。’”受震撼的不仅仅是范大使,就连60年之后的我们,也感到了一种感动,来自一个六亿万人民的领袖对于一个普通人的关心。就这样,范承祚开始了他的梦想之旅。
说到这里,范大使又停顿一下,眼里润着笑意:“很多人在这个场合都紧张极了,我想最后真正决定一名翻译的,不是能力,而是心态。”范大使想起了自己在扬州中学竞选学生会主席,经常在公共场合演讲,这在无形之中为范大使增添了力量,所以第一次翻译时,范大使体现出了超人的淡定与智慧,而这一切来自于母校的经历。
范大使接着叙述1959年开始,周总理对他“体贴备至的表扬,鼓励,批评”,这些给范大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伟人真正伟大的不是他的地位,他的能量,而是承担了巨大责任的他,还能“俯首甘为孺子牛”。范大使曾在一次外交事件对某不妥之处直言,被批判成反动派。在文革的浪潮之中,怀抱着一丝希望范承祚半夜写信给毛主席,周总理专门到外交部,并请范承祚参加会议,为范澄清。几十年之后这个老人回忆起这事还是带着深深的感动,平淡的叙述中,春雨也好像濛濛洒入我们的心中,会议室鸦雀无声。
一百多次翻译,几十年的故事,使范大使实现了梦想,却超出了梦想。正如他所言“年华似水匆匆逝,举世如棋步步移,国运终成今生事,不忘祖国奠根基。”
在更加热烈的掌声之中,讲座结束。我们都有什么在心里蓬勃生长,正如唐校长总结的“平静如水中却震撼人心,我们在范大使身上看到了真正的青春不朽。”
我随着范大使走出会议室,看着他的眼神,平静却有活力,那是扬中古朴活泼的灵魂的凝聚,心里油然生出了自豪感。
在进一步交流之中,感受最深的却是范大使对于扬中、祖国的深情。最后合影时,老人说了一句话“本是同根生,满屋皆乡音。”
我相信,这会成为扬中人,中国人,最真的语言。
(扬中 高一(2)班 周文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