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下午,扬州中学2012年度奖助学金暨奖教金颁奖典礼在学校报告厅隆重举行。学校领导、捐助人代表、获奖教师、获奖学生及其家长代表参加了颁奖典礼。其他师生在各班教室观看了现场直播。
由政府、企业、校友、台商、海外华人和杰出企业家等在我校设立多项奖助学金,主要包括政府助学金、江平奖学金、居思宜奖学金、夏庆生、夏朱莲英奖学金、曹起成奖学金、蔡敦根奖助学金、英谛奖助学金、星北奖学金、白阳助学金、中建奖学金、禹振飞助学金、承红奖学金等。
颁奖典礼由朱如忠副校长主持。卫刚校长为颁奖典礼致辞,代表学校向各项奖助学金的捐助者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卫校长说,每一项奖教金、奖助学金设立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向善的力量,感受到我们社会存在的爱心、温情和希望,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传播着中国好声音。他号召全校师生以今天的奖教金、奖助学金颁发为新的起点,从中感悟和汲取精神与文化的力量,怀揣个人的理想又拥有大爱的情怀,追求卓越而又主动奉献。
获奖学生家长代表钱天逸先生、获奖学生代表陆炜进同学分别发言。方钧鹤副校长宣读了2012年度奖教金表彰决定,朱如忠副校长宣读了2012年度学生奖助学金表彰决定。在热烈的气氛中,获奖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上台领奖。
我校2012年度共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及奖教金总金额160多万元,获奖学生近1000人,获奖老师近100人,获奖人数多、覆盖面广,均创历年之最。
附:卫刚校长在2012年度奖助学金暨奖教金颁奖典礼上的讲话稿
相信种子的力量 ——2012年度奖助学金暨奖教金颁奖典礼致辞 2012.12.26
尊敬的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隆重集会,举行2012年度学生奖助学金暨奖教金颁奖典礼。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项奖助学金设立者和资助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扬中发展、关心扬中学子成长的各级领导、各位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各位获得奖助学金的同学们以及获得各种奖项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2012年扬州中学隆重庆祝了建校110周年。一个多世纪以来,扬州中学始终弘扬“突出树人宗旨,努力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遍布全球的杰出校友和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我校的发展,关心扬中学子的成长,政府、校友、企业、台商、海外华人在我校设立多项奖助学金和奖教金。可以说每一个奖助学金、奖教金设立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年江平校友都主动把十万美元汇给学校,他说这是他的责任并为此感到光荣;上海中建房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芬女士在扬中设立奖学金,但不同意以个人名义冠名。台商翁文钟先生在金融危机企业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不忘关爱扬中学子,每年坚持出资捐赠;让我们感动的是我校1961届校友赵志国先生,他是一位工薪阶层,月工资只有两千多元,两次身体动了大手术。他主动提出要以不记名方式捐资助学,资助那些认真学习,家境困难的学生。虽然我们多次婉言劝说,但他不改初衷,抱病来到学校,向母校捐资助学3万元。他说,当年他在扬中求学时,曾得到母校的资助,从此埋下了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种子。所有这些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向善的力量,感受到我们的社会并不是冰冷的,存在着爱心、温情和希望。
毋庸讳言,在物欲膨胀的社会大环境下,金钱崇拜已经把许多人的精神、道德甚至起码的同情心都吞噬了,如果我们再不去尽快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价值观,不去下大力气纠正种种荒唐乃至颠倒的道德准则,让贪婪、冷漠、毫无同情心腐蚀我们的下一代。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又有什么意义?一个缺少同情心、失去人间温暖的家园,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道德缺失的民族即使富甲天下,恐怕也得不到人类社会应有的尊重。
这就需要用先进的文化来提升我们的素质,善于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当今世界普遍适用的行为准则进行有机的结合,并融入我们的意识,这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挑战,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样先进的文化正在汇聚,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传播着中国好声音。
我们还记得2008年那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的战斗,涌现出了许多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舍己救人、勇于奉献的英雄团队和英雄人物,涌现出许多捐款救灾的企业家、慈善家和广大普通的爱心人士。在那次史无前例的捐赠活动中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区,都有许多捐款不留名的人。5月22日,在广西来宾市募捐场,一位女士把一个装有人民币的鼓鼓囊囊的信封塞进募捐箱后转身离去,信封上写:“每个人都是微小的一滴水,当无数滴水聚在一起,一定会变成爱的海洋”,署名“一滴水”。正是这些普通的爱心人士,他们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爱心、温暖他人,彰显了普通人崇高、平凡中的伟大,也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和力量。
其实,传递温情和爱心并不总是需要金钱的馈赠,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伸出我们的援手。今年10月1日,浙江宁波一位老人遭遇车祸,一时间生命垂危,好在路过的四位姑娘联手急救,“四女救老”的温情为老人赢得了关键的抢救时间。老人获救后,家属向各方发出“寻人启事”,寻找四位消失在人群中的“好姑娘”,又引发了一场对善良和温暖的“爱的寻找”。寻找这四位好姑娘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互信、互助价值观念的回归,“四位姑娘”挽救的并不仅仅是一条生命,她们的做法还给人一种信念,向善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心存善良、富有同情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年12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发表了文学演讲。在演讲中,莫言开篇即提及了他的母亲。他用诚恳朴实的话语,回忆了虽不识字,却给予他珍贵精神财富的母亲。莫言在演讲中提及儿时中秋节的一件事:那天莫言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他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他们家门口,莫言端起半碗红薯干给乞讨者。乞讨者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莫言气愤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听莫言这么说,他的母亲制止并训斥了他,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莫言的母亲用身体力行,向幼年的莫言传递了宽容善良、扶弱济贫这些朴素的价值观,这些听起来简单的做人道理,却值得当今的我们静心思量一番。
很多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艾森豪威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盟军最高统帅,任职期间他曾帮助过一对老夫妇,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善举,改变了艾森豪威尔的一生,甚至改写了整个“二战”的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艾森豪威尔在法国的某地乘车返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会议。那一天大雪纷飞,极其寒冷,汽车一路疾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途中,艾森豪威尔忽然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
艾森豪威尔立即命令停车,让身旁的翻译官下车去询问。一位参谋急忙提醒说:“我们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当地的警方处理吧。”要知道,艾森豪威尔参加的可是重大会议,涉及整个欧洲、甚至世界的战争局势。
可是艾森豪威尔坚持要下车去问,他说:“如果等到警方赶来,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就冻死了!” 经过询问才知道,这对老夫妇是去巴黎投奔儿子,汽车在中途抛锚了。在茫茫大雪中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正不知如何是好。
艾森豪威尔听后,二话没说,立即请他们上车,并且绕道先将老夫妇送到巴黎儿子家里,然后才赶回总部。
此时的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他命令停车的瞬间,估计也没有复杂的思考过程,只是出于人性中善良的本能。
然而,事后得到的情报却让所有的随行人员震撼不已。原来,那天德国纳粹的狙击兵早已预先埋伏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希特勒那天认定盟军最高统帅死定了,狙击失败使他怀疑情报不准确。希特勒哪里知道,艾森豪威尔为救那对老夫妇于危难之中而改变了行车路线。
历史学家评论道:艾森豪威尔的一个善念躲过了暗杀,否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将改写。
古人云:“福在积善,祸在积恶。”很多时候,一些无心的善举,不仅仅是在帮助别人,常常就是在帮助你自己,这并不是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做人的根本。当然,善念不是想来就来的,那是要时时处处去积累、去储存,才能在关键的时刻不加思考的使用。
每年扬中都要举行隆重的奖助学金、奖教金的颁发仪式,褒奖那些综合素质全面、学业成绩突出或学有专长的学生;还有班级之星、特色之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运动员、社团积极分子;还有资助品学兼优但暂时经济困窘的学生。褒奖我校本年度各类课堂教学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教科研先进个人、学科竞赛优秀团队等等。今年我校发放各类学生奖助学金120多万元,受奖助人数近1000名,人数占到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奖教金40多万元。获奖人数多、覆盖面广,均创历年之最。
我们之所以锲而不舍地坚持这样做,一方面是奖励先进,营造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以今天的奖教金、奖助学金颁发为新的起点,从中感悟和汲取精神与文化的力量,怀揣个人的理想又拥有大爱的情怀,追求卓越而又主动奉献。我们希望在每一位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家长和学生中埋下先进文化的种子。不必问成长的理由,因为我们相信种子的力量。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