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校1955届校友徐銤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449 更新时间:2011-12-9 | ||||
“首先发展快堆的国家将在核能事业中得到竞争的利益。” 1965年,美国科学家费米的这段话让徐銤思考良久。从那时起,它就已成为徐銤认定的工作目标——他要让中国的核能事业得到竞争利益。1968年,他正式进入快堆的科研队伍。1970年,徐銤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快堆零功率装置——东风六号的启动实验。这是他与中国快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起这段往事,徐銤难掩那份骄傲和自豪。这次零的突破,也开启了他与快堆的不解之缘。
情系快堆40余年的共产党员 ——记中国实验快堆总工程师徐銤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实验快堆总工程师、共产党员徐銤,44年来一直奋战在堆工事业第一线,为我国反应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曾于1995年获中核总直属机关优秀党员称号,1996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获国家“863”计划突出贡献奖及先进个人称号。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在清华大学反应堆物理专业毕业的徐銤,服从国家需要,来到了现在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堆工所。几年后,他正式进入快堆的科研队伍。 1971年,国家一声令下,徐銤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三线”,准备筹划快堆下一步的发展。正值“文革”期间,国家经济困难,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加上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都不明确,快堆的研究陷入了困境,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前途。这时候,许多人选择了放弃。爱人也劝他,就算是为孩子的前途考虑,也应该回北京。但他不管外界条件如何,一直没有停止自己的研究工作。 1987年,回到北京的徐銤全身心投入到快堆的研究和建设中,同时,他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随着了解的深入,他越来越觉得快堆是国家需要的,强烈的责任感如千钧重担压在他的肩头。在他心中,有一幅蓝图:第一步,实验快堆;第二步,原型快堆;第三步,大型商用快堆。 与此同时,关于快堆的争论并没有停止。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徐銤不断地论证宣传并积极地向各级领导汇报阐述发展快堆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有一次,他碰到了王淦昌,就向王老汇报了快堆的情况,本来是研究聚变物理的王老,一下子被徐銤讲的内容吸引住了,有人来找,都顾不上接待,说:“我正在听一个报告。”后来,王老也成为快堆的支持者。徐銤认为,领导没有时间专门去研究一个问题,这就是一个技术人员要做的事情。他还告诉大家:“快堆要发展,从技术上来讲,是毫无疑问的,但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这个责任在我们,我们宣传得不够。”也曾有人这样说他,搞不搞快堆是国家的事情,你再怎么宣传还是带有个人色彩。可是,徐銤依旧固执地坚持着,乐观地等待着。 今天,国家重视核能发展,正在建设的中国实验快堆已成为“863”高技术能源领域最大的工程项目。事实证明了他的推断。现在,徐銤在抓实验快堆的同时,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快堆发展的第二步——原型快堆的发展规划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徐銤之所以在快堆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信念不改,源于他对事业、对祖国的深厚热爱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根深蒂固地在他心灵上萌芽、生长。呕心沥血发展快堆 由于我国对快堆设备和系统设计制造技术储备不足,为了减少国内研制费用和验证时间,决定部分采用俄罗斯快堆设备和系统技术方案。作为总工程师,徐銤在技术上领导了这一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他始终强调“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原则,在许多专业上,要求与俄罗斯做平行设计,实现设计自主化。在他的带领下,首先完成了中国实验快堆的概念设计,然后组织中方人员在消化吸收俄方技术设计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了快堆的初步设计,并于1997年底通过审查。而后,又独立完成了施工设计。 由于技术难度和任务量大,对于徐銤来说,工作不分上下班。多年来,不管节日放几天假,他几乎从来就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一次。由于工作需要,徐銤经常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会议,对他而言,开会就是开会,附带的游玩他一般都不去。徐銤说,心里挂着太多的事情,玩不下去。2004年9月,他去珠海参加中俄第五次协调会,会议结束后,大家都陪客人出去观光游玩,他却一个人呆在宾馆里,赶写了几十页有关快堆规划的专项建议书,两天下来,磨得右手的中指都肿了。 为了事业,徐銤牺牲了很多。在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外出学习,当几个月之后风尘仆仆地回到家时,女儿看着他的脸,竟然怯怯地叫了一声“叔叔”。在四川的16年,儿子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那里读完的,由于当地教育水平有限,一般家庭都在坚持对孩子进行辅导,他却没有时间,所以,儿子考大学时成绩不理想。每当提起这些,徐銤都深感内疚。他说:“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是的,他不想当“工作狂”,要不是肩头那付沉甸甸的担子,只要有可能,他何尝不想分一点时间给他们?爱人身体不好,曾经患有胆结石,在做手术时,单位要派人帮他照顾,但他一定要自己亲自护理。爱人说,他这样做倒不是因为他身体有多好,只是他能吃苦,有一股劲儿在支撑着他。是啊!毕竟已是68岁的老人,血压高,导致早上起来眼睛经常肿。但只要一干起工作来,这些似乎都可以抛到九霄云外,只有乐在其中。 有人说,老徐活得太累!这时候,徐銤会开玩笑地说:“我是春耕的牛,当然要累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从事快堆研究的年轻人眼里,徐銤不仅是一个技术带头人,更是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长者。 做学问,他态度严谨,对此,他的博士生﹑现在快堆的总设计师杨红义深有感触:我入学英语考试,他精选了关于英国快堆发展的文章;开题报告,他细心修改,连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并提出问题反复讨论;准备论文答辩时,二三百页的论文,他逐字逐句地看,还就如何提炼论文的思想,如何体现创新性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有些问题还建议和院外专家共同探讨,搞不清楚就不能答辩。就连报告时的幻灯片,他也要亲自过目把关。 尽管业务上他对大家要求很严,但是交往中他从来都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和年轻人一起讨论问题,从来没有任何架子。他说,要尊重别人,不是只体现在言谈举止上,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快堆是要靠大家齐心合力来完成的,我一个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尊重每一个人才能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 虽然是总工程师,但徐銤经常说:“我不是什么都懂,我只是懂某一个方面,工程的事很多我不懂。”他的这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赞誉。他告诫青年人一定要努力钻研业务,要做到“三个一”——对待技术问题要想深一步,想宽一步,想远一步。他不仅这样要求年轻人,自己也从未间断过对国外快堆资料的学习研究。 由于快堆的建设缺少相关经验,再加上技术难度大,在某些问题上,经常会发生各种意见的碰撞。这时候,徐銤总是召集大家共同商讨并对大家说:“决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了,荣誉是大家的;如果说有哪一点做得不对,或是做错了,那是我总工程师没有尽到责任,我来承担全部责任!”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何等的胸怀和气魄!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年轻人不受外界高薪的诱惑,留在了原子能院,留在了快堆。区区小事彰显本色 走进徐銤的家,你多少会有一些惊讶!使用面积不足 |
||||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弘扬科学家精神 铸魂聚才新时… 灿若星辰百廿辉煌——扬州市… 扬州中学院士著述资料展将开… 观院士风采,树远大志向——… 我校特邀香港中文大学朱世平… 扬州院士 璀璨“星河”耀苍穹 南京大学郑有炓院士为我校学… 尤政院士回母校 我校1955届校友孙鑫当选中国… 我校王广基、尤政两校友当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