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教育论坛文章——《中国教育缺什么?》 | |
作者:朱永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79 更新时间:2006-10-1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中国教育缺什么? 朱永新 中国教育缺的东西太多。 中国教育缺什么?谈到这个话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缺钱。我国广大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教学条件差,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像样的校舍,很多教师的工资不能如期发放,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孩子上学的费用。虽然说我们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应该是所有学生都能入学,各级政府在财政上充分地保障我们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一点显然还有没有做到。最近中央召开了一个有关义务教育电视电话会,李岚清副总理要下狠心改变这种教育缺经费的现象。 中国教育缺什么?缺人才。目前,我们拥有一大批非常忠诚、非常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他们的默默奉献,不会有中国教育的今天。但是,因为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不少教师没有受到过良好的业务训练,对教育规律并不能真正理解,整体的教学素质还很低。 中国教育缺什么?缺公平。几天前有一位重点中学的学生对我说,我们的教育不公平。我跟他开玩笑说,你们到优质学校读书本身就不公平,还有多少孩子在不知比你们差多少倍的学校读书,还有多少孩子没有书读,你说这公平吗?要知道,发达地区的一所重点学校和欠发达地区的一所普通学校在教育经费、教师待遇、教育设施方面是天壤之别! 中国教育还缺什么?缺优秀的教育理念。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认为不一定。你知识再多,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一个饱藏经书的两脚书橱能改变命运吗?但是,人的观念可以改变命运。知识的创造性转换,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理性化,才能真正改变教育的命运,改变民族的命运,甚至改变人类的命运。 上面的几个"缺"是人们关注与讨论得比较多的,今天我从另外四个方面来谈中国教育缺什么。 一、中国教育缺服务意识。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在所受的高等教育、师范教育中,没有听过教育服务这个概念。教育服务是最近提出的,最近一两年才开始引起大家的重视。为什么?原因很多。首先,中国加入WTO时,我们是把教育服务和贸易服务一起谈,在西方人眼里,教育是一种服务,服务开放,教育也一起开放。其次,多元化教育形式的出现。过去清一色的公办学校,资源配置、校长任命、师资配备都是政府包办的。新的民办学校的产生,对我们公办学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为民办学校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走向"死亡",要么走向辉煌。成功的民办学校在取得优秀办学成绩的同时,非常注重服务意识。很多民办学校提出:"学生和家长就是我们的上帝。"也就是说,学校就是要做好教育服务,就是让社会满意。我们且不论这样的口号科学不科学,严密不严密。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这对传统的教育观是个冲击。 目前,我们的教育从上到下缺乏服务的意识。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教书的时候会想过自己在服务吗?想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满意,每一个孩子都能发展?事实恰恰相反,在我们的很多课堂上,不是教师为在学生服务,而是学生在为教师服务。特别是我们的很多公开课,就是典型的全体学生为老师服务的过程,全体学生为老师的表演而服务的过程。而通常情况下,学生成绩优秀,也是服务老师,是为了证明你老师的能力。当然,缺乏服务意识并不是由哪一个人来承担责任,因为服务意识来自对市场的挑战,资源配置的挑战。在优质资源的紧缺时代,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服务意识的。服务意识是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时才会产生的。现在的商业经营能没有服务意识?没有服务意识,商场就得关门。但十几年前,商场的营业员有服务意识吗?我记得82年我分配到大学工作时,想买一辆"正宗"的凤凰牌自行车,不知跑了多少路,求了多少人。当时营业员的工作是十分令人羡慕的,所以"主动微笑"、"努力服务顾客"常常停留在口号上。现在我们很容易可以享受到优质热情的服务,几乎每个营业员都会主动用这样的意识来规范自己,因为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从前这种工作的优势不再,没有服务意识便等于砸自己的饭碗。 前不久,我们苏州一所数有百年历史的老校成立了高一年级的家长委员会,我被选为高一年级家长会的名誉理事长。一般人眼里,家长委员会里主要是两种人:有钱的与有权的。学校要利用家长的钱或是利用家长的权为教育教学服务。我到学校去时,跟校长开玩笑说,你请神容易,送神难。你把我们家长委员会办起来了,好事情。家长参与办学是教育的进步。但事实上,很少有学校真正把家长的意见当一回事。无非是学校有困难时请张市长递条子、请李经理出点钱。而你把我请来了,可得约法三章:对于学校的困难,我们家长委员毫无疑问会全力支持。孩子要学习,孩子要发展,别说是要我们出钱出力,就是要我们把心掏出来都行。但是,既然是家长委员会的理事,我们就要"理事"。你们学校的课程设置,我们要参与讨论。比如,学校应该增加一点讲座课程,科普、健康、人生等等书外的东西比单纯的知识要有用得多。再如,课上老师能不能少讲点,45分钟的课留20分钟给孩子们讲。中国的孩子没机会讲话,在家里不愿意跟父母讲话,在学校老师经常不让讲话。家长委员会要传递家长的声音,家长应当参与学校的决策。可现在我们很多家长听说学校要开家长会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唯恐吃批评。上次在南京一所著名中学开座谈会,一个年轻教师说,他从来没有想过教育也是服务。教师叫家长来,打个电话,马上就到。管你是南京大学的教授,还是省里哪个厅的厅长。南京大学某位博士导师也曾因教子无方受过他的训斥。家长经常在代孩子受过! 我们的学校应当形成一种服务意识,要从每一个老师到他的课堂,每一个校长到他的教师,每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到他们的学校,彼此都要强化教育服务,这个强化的历程,才能真正感受到温暖,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教育受欢迎。教育应当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实际上,我们没有做到。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观念,没有这样的意识。有了这样的观念,这样的意识,你就要真心真意地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实际上,服务意识和爱是从两个侧面来规范教育形象。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教育良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毫无疑问。服务就不同。服务是行业的基本要求。中央电视台放过一部非常感人的片子《小学教师》,说的是一个代课教师班上,有个孩子叫迈克,他的父亲得了爱滋病,父亲已经瞒了五年,没让自己的孩子知道,但潜伏期过后,他支撑不住,没法瞒。新去的一位护理人员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一个班,而且同一个组,这个并不懂得爱滋病的传播方式的护士偷偷告诉她的孩子不要和那个孩子坐在一起。片中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人性方面的讨论,介绍这小学教师怎么样地用一颗爱心,一颗善良的心爱那个孩子,怎么样和家长沟通,怎么样请性教育专家和十二岁的孩子讲爱滋病,怎么样帮助那些家长。我看了很感动。因为这个老师不仅仅是爱他的学生,他还有一种义务感,一种使命感,去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也变得善良起来。记得从前看《乡村女教师》时,许多人都是感动得流泪,是影片中的教师那真诚无私的爱打动了观众。教师要的就是服务意识,并从服务走向爱。 二、中国教育缺人文关怀。 现代很多人在讲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讲得很玄乎。到底什么是人文?我觉得简单:人文,一个是关乎人,一个是关乎文。关心人类,关心他人,关心人类文明,关心人类文化,加起来就是人文关怀。当然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是科学的理解。 我们的教育是最需要也是最缺少人文精神的。当我们为上个世纪的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之余,也许会发现,过去的一些评价或是判断存在问题。我觉得,二十世纪,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检讨的世纪。在百年之中,人类科学发明,创造成就是空前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是空前的。我们不能说征服了宇宙,但的确已经登上了征服宇宙的新台阶。无论是卫星的上天,无论是登上月球,登上火星,现在很多商人已经在策划到其它星球去赚钱,在策划怎样把我们地球人送到其它星球去。微观的层次,基因的重组,人的基因,什么病是由什么基因组成,很多疾病,包括癌症,人类的寿命,如果不是意外的话,他会有很大的改善,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基因的问题解决了,基因编码的问题解决了,对人类的生命是很大的改善。袁隆平说把水稻的基因解决了,粮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克隆人,可能也很快就会横空出世。尽管它会带来很多伦理的问题、法律的问题,但是它的出世是谁都阻拦不了……科学差不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是与此同时,在这个时期,人类的人文精神又如何呢?我们数千年数万年形成的森林差不多被砍光了,全世界被砍伐的森林,绝大部分是在20世纪。而河流呢?五十年前南征北战,双手捧起河里的水,就能享受那清凉的甘甜,甚至于三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周围的水还是清澈见底的,然而在今天,碧水蓝天几乎成为童话中的世界。我们的空气,也不是清新的了,臭氧层被严重破坏。可以说,我类对人存环境的毁灭性开发在二十世纪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此外,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其间,据说死伤的人数也超过历史上诸多战争的总和。人类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对同胞的摧残,战争的硝烟,还在四处燃起,巴以冲突,印巴冲突还在不断地升级。我们有理由问一问想一想:人类怎么了?人类是越来越聪明了呢?还是变得越来越愚蠢? 上个月,全国首届智慧学会议在张家港召开。我曾请教与会的专家,人类到底是变得越来越聪明,还是变得越来越蠢?他们都笑而不答。那么,笑的背后是什么答案?人类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教育又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有的人说,都是你们当官的作孽:发起战争的是你们,下令砍伐森林的是你们,办污染企业污染河水空气的也是你们!那么,当官的是谁培养的?当官者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从教育中产生的。一个人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小学、中学、大学包括大学后的继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大的,但这种影响,不一定是某一个老师,某一个学校给予的,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在教育中的体现。在世界范围看,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文精神,到今天并没有多少发展,而是断裂落伍了,因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依然白热化。这些国家,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越来越注重人才的政治、经济价值,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存在价值,大家越来越多地把人作为一个工具,而不是把人当作人。本世纪初,我们听到了一点民主教育的声音,听到一点人文主义教育的声音,听到了永恒主义的声音,听到了要素主义的声音,这都是教育哲学的几个重要流派,这些所有的流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育要重视人文,把人类永恒的东西,人类的经典,人类的不懈追求,传递下去。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让一代比一代的人更有教养,更加文明。当人们开始重视科学教育,当科学主义的观点、结构主义的理论、成为教育的主导潮流,当各种各样的主义的抬头,打着科学精神和科学主义的旗号、打着为了民族的生存与经济繁荣的旗号时,大家恰恰忘了人文跟科学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因此我说,二十世纪就是我们教育失衡的世纪。 再看看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多少老师真正用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是不是让孩子沉住气去读几部经典,来滋润他的心田?很少。二十世纪也是远离经典的世纪。《安徒生童话》有多少小学生读过?读了会更加明白什么是真情,什么是善良;《巴黎圣母院》有多少中学生看过?这本书可以帮人区别美丑,把握善恶;孔老夫子的书有多少大学生读过?不读便不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我们的教师呢?有多少认认真真去读过孔子,读过苏霍姆林斯基,读过陶行知,没有这样的文化的滋润,你很难把人文传递下去。我们的教科书里知识化概念化的内容太多,即便是教材上的英雄,也常常是战争英雄。我不是说战争不要英雄,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应该崇尚什么,应该追寻什么,都是很值得研究的。在本质上,这是一种人类文明断裂的现象,所以说我们缺少人文的情怀。我们每一个老师在课堂里不仅仅是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把一种文明,把一种理念传授给孩子。另外,经典能承受人类文明之重,让文明能延续,让文明能发展。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包括一草一木。一草一木皆有情。怎样把厚重的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传给我们的孩子?对于这样的问题的思考,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责任。 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德育的文章,题目是《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德育,关键是培养人的德性。现在有些人可缺"缺德"。德性的养成,跟知性的养成不一样。我们现在是用培养知性的方法来养成德性。为什么德育效果那么差?德育大纲化,德育课程化,德育系统化,讲是讲,做是做,条条框框,言之成理,但没用。人的德性的养成,不同于知性,至少有以下三个基本规律: 第一,人要活动。自然的活动,自主的活动,孩子们通过活动可养成德性。比如课上课后的玩游戏就很重要。人的很多德性,不是从学校学的,不是从课程学的,而是从玩中,从游戏中,从家庭交流中养成的。在游戏的时候,大家都遵守规则,这比你在课堂上讲一万遍要遵守规则,还要有用。为什么?他不遵守规则,他就受到游戏伙伴的指责,他就没有人缘,他就没有游戏伙伴,大家不理他。一个孩子最痛苦的,就是别人不理他。《小学教师》中那个孩子最痛苦的也是其他的孩子不理他。有些孩子在老师眼里不值一提,但在孩子们中间,他是孩儿王,他从其他孩子那里得到快乐补偿。没有活动,就没有德性。记得一位驻北京的美国记者曾就中美教育问题做过评论,其中提到过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应当说,美国的教育方式较为巧妙,他们不会直接说"你要爱国,你要捍卫祖国,你是美国人"。美国的政治教育是软性的、潜移默化的。 我经常说,权利、责任、义务,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游戏中学到。记得小时候,我家中兄妹三个,我是哥哥,后面两个妹妹,做家务,扫地、洗衣服、洗碗,根本不用父母亲去分配任务,反正活在那儿,就你们三个人干。我们毫无疑问,民主协商,我扫地,大妹妹洗衣服,小妹妹洗碗。但有时妹妹也帮我。什么时候呢,我讲故事给她们听的时候。我说我讲个故事,你们帮我扫地。甚至也讲故事,叫邻居的小孩来帮我扫地。建立威信嘛!尊重权威嘛。但我也知道,她们帮我干活,我要奖励大家--讲故事。当然,有好吃的,我自己不吃,你们帮我干活,给你们吃。吃东西时,小妹妹多吃一点。妹妹小,谁叫你是哥哥?当哥哥的要保护、帮助妹妹,有这个义务。就这样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学到了一些东西。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这样的机会。他只能通过游戏去获得。他怎能形成他的德性?家庭里不能形成他的德性。家庭里只能反德性。为什么?不让他做任何事情,无法形成。他不想吃也拼命叫他吃。我家孩子就很胖。他没有活动,所以我经常说孩子一定要活动。大量的活动,演讲比赛、读书比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不仅培养了能力,也培养了德性,也培养了人文素养。 第二,人要读书。人在活动中形成的体验,只有读书才能找到共鸣,才能上升到理性。孩子们读书是相当重要的。我们想搞一套真正让孩子们读的书,所以组织了一些国内外教育专家,包括科学家、院士,选编了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有二十本的基础书,也可以说是必读书,其中有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编得相当好。这里有中国文化的根基,包括管子的名言、老子的名言、孔子的名言,著名的诗歌,著名的唐诗宋词,著名的元曲,精华都在里面。我希望小学生能把它背下来,这对他们无论是写作、谈吐,还是做人都很有价值。中学生也有二十本的基础书,其中有一本叫《英文名篇诵读本》,我希望中学生能好好读,学英语,离开了西方的文化是不行的。这本书里面有英语名言、谚语、诗歌、散文、优秀的文献,值得背下来。教师也应该有必读书。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套权威的教师必读书目。《文库》编委会已拿出了初步成果。我们在全国还发起"新世纪的教师应该读什么书"的讨论。教师培训就应该从这里开始。浏阳市最近推出了让教师五年时间读二十本书的活动。今年的四本,一本是苏霍姆斯基的,一本是陶行知的,一本是林崇德的,还有一本是《我的教育理想》。我想,用五年时间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读20本书,那么,对教师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和一个不读书的学生一样,都很难能成为一个有人文精神、有良好的德性的人。当然,不是说不读书品德就一定不高尚,但是,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不可能进入真正的文明。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在读书。我的一位博士生李镇西,他是成都石室中学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全国名师。他编写了《李镇西教育文库》,包括《爱心与教育》、《走近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等,每一本都反响强烈,真是可敬可畏。李老师成才的重要原因,他自己也承认,是靠勤奋读书与勤奋笔耕。他曾在《人民教育》上撰文讲述成才的经过,从教育的浪漫主义,走向教育的现实主义,再到教育的理想主义,其中就是以他是怎样读书为主线的。他把能够找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都看了,把能够找到的陶行知的书都看了。一个中学老师能把所有的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书都看了,有这样恒心的为数不多,所以他能成才。 第三,人要培养才艺。过去,我们过多地把才艺看成一种技能,吹拉弹唱,棋琴书画。其实,才艺对一个人精神的丰富非常有好处。精神生活丰富对孩子的德性发展往往很有益。可以想像,当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健康生活情趣占领时,他并没有时间沉迷于电子游戏,他没时间沉迷于网上聊天,他没有时间沉迷于其它不良活动,这样的孩子,我们是不用担心的。现在的孩子往往是远离才艺的。有人说现代教育远不如古代科举,这句话过了。但古代科举制度虽然摧残人才,古代的秀才、文人在才艺上却是多面手。我们现在的孩子就没有这个条件。尽管幼儿园时还画画唱唱,也有的由父母逼着学琴学画。但到了小学四年级左右时,带有功利性的家长看到孩子学艺术不能成名成家了,便会停止孩子的学习。继续下去的能保持在30%的水平的便不错了。到了中学,在文化学习外还有艺术学习的几乎没有了。学校要努力给学生提供艺术熏陶的空间,将才艺学习看成一个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 三、中国教育缺个性特色。 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现在是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干着全面不发展的勾当。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但教育似乎都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应该不一样的,培养成一样。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来规范大家,我们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这是现行教育的最大的缺陷。其实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有特色。每一个学校,要有影响,必须有特色;一个地区的教育,也只有特色鲜明,才能真正有立足之地。历史常常也是不承认苦劳,只承认功劳,只承认特色。 美国《时代周刊》喜欢对全世界说三道四,但去年它做了一件令苏州人开心的事情:它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则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我国很多著名的工业或是旅游城市,如深圳、大连、青岛、上海、北京都没入选,而小城苏州入选了。亚洲其他国家有很多著名的城市,如东京、汉城、新加坡等等,也没有选,而中国的苏州入选了。苏州算不上最富或是最发达,但苏州有特色。它的特色是什么?它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科技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的古城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它的精细灵巧的作业方式,它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现代文明的结合。很多企业家把苏州当作投资的首选,世界五百强企业在苏州建立了一百八十家大型公司,苏州聚集了九千多家外资企业,外商在苏州的投资已经超过四百亿美元。 《时代周刊》还评选过世界上最好的十所学校,我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介绍了这十所学校。在介绍中没有一所学校是说自己的考试成绩居全州或是全国第几。在国外,所有考试成绩是秘密。学生只须到各个考试中心去要他的成绩,然后把他的成绩寄到他要上的大学。我经常对我们的有些名牌学校校长说,学生的成绩好只是你们的功劳吗?在小学、在初中、在幼儿园,还有在家中,他们受到各种影响,在哪里他都会学习,都会考得好。把你调到生源最差的学校去当校长,你还能办出同样的应试水平?真正的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我对苏州工业园区一所学校的校长说,办特色是创品牌的最佳出路。你能承诺这样几条,便一定会成功:第一,你承诺,经过六年的教育,所有学生都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说话的本领很重要。当然是要言之有物,要有辩才,要有口才。那些腼腆的、胆小的孩子送到我这儿来,我要让他变得落落大方、保变得口若悬河,对中国人有一口标准的国语,对西方人有一口流利的英文。第二,你承诺,把孩子计算机的本领教好,成为电脑玩家。我说的是电脑玩家,不是电脑专家,因为孩子们还是要玩啊!在网络世界里,能够纵横驰骋,但是不要缺乏自控。第三条,你承诺,在这六年的时间里,让所有的孩子听过一百场报告。都说世界五百强企业,有近两百家在苏州办厂,园区便有九十多家。那么多外资企业,里面成功人士荟萃。你每年请上十几位企业家给我们的孩子做做报告,总没有问题吧?我们的孩子应该了解人家是怎样创业,我们的孩子要了解这些总经理的个人是怎么成长的。总经理不行的话,生产经理,生产经理不行的话,总工程师。把他们请到学校来,精心打造学校论坛。此外,还可以请学生家长,请成功教师,请有特长的学生。一个孩子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听到100场精彩的报告,我相信对他的人生影响很大。好的报告,有时候一场就能改变人的一生。好的报告,不是我们辅导员、班主任枯燥的说教,而是活生生的故事,而是活生生的奋斗史。学校不用花一分钱,来讲的人也会很乐意。第四,你要让学生读一百本好书。你做好了这四条,你不抓升学率学生也不会考不出好成绩。什么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教养的能力,是不教之教。在学校时努力,离开老师还会努力,就是教育的成功。我不知道那位校长会不会按我的要求去做。说真心话,当一些合理的科学的建议不能被广大教师接受的时候,不能转化成生产力的时候,不能转化成活生生的教育事实的时候,我真的痛苦,发自内心的痛苦。当然,我很高兴的是,我很多想法,特别是关于特色教育的想法,在很多学校,都在努力试着去做。 我们苏州有一所中心小学,它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与学生都能写出一手非常漂亮的字。教师每天布置的作业,都要学生按照书法的要求来写。我参观这所学校的时候,对学生们说:父母给了你人生第一副面孔,便是你无法选择的长相。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但你们可以再塑人生的第二副面孔,那就是你的一手好字。这副美丽的面孔可能会超过你人生的第一副面孔。他的价值、他的效果,可能会影响你的人生。有人说,电脑时代,写字的空间有限了。其实电脑时代里,人的书法更会变成稀缺资源,所以好字也就更值钱。苏州城东的一所中心小学,所有的孩子都会两种以上的乐器。我给他们写字,说"得天下之英才,而乐教之"。音乐可以教养人的!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好好掌握一门才艺,尽管我会吹吹口琴,但是真正能够上台面的乐器就没有,音乐的一个好处,就是烦闷的时候,弹一弹琴,拉一首曲,令人舒畅。我发现很多领袖都有这方面的才才,从肯尼迪到克林顿,从朱总理那动人的京胡,到岚清同志那娴熟的钢琴。我有一所实验学校,它所有的孩子都从一年级开始写日记。孩子写了六年以后,六年,一年365天,一天一篇,差不多是2000多篇日记,2000多篇日记。把它结集成册。作者本人从封面设计、插图、绘画等进行精选,然后本人保存一份,学校保存一份,对个人、对学校都是一笔财富。江阴市有一所小学,也在参加这个实验。它的第一本学生日记集马上就要出版了。实验才一个学期,而学生的进步让很多老师感到惊讶。写作变成了非常快乐的事情。还有一所中学,原来属于苏州比较差的一类,校长就任的时候,跑去跟我讨论怎么办学。我跟他说,与其它学校拼高考升学率,你把老命拼上去也搞不好。搞特色!要搞特色,要把社会上最好的资源调动起来。校领导研究了学校情况,决定将艺术作为特色来培育。他们把社会上最好的音乐、文学大师,包括大学教授,请去给中学生上课。本校的音乐、体育老师再加以辅导。现在这个学校办学效果很好,而学生的学科成绩也提高了,前年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验收。特色教育对改造薄弱学校特别有效,但对我们优秀学校来说,特色也同样很重要。《人民教育》报道了吴江市桃源一中,因为它贯彻总书记的"以德治国"思想来"以德治校",走在全国的前面。这便是特色。 当然,我们不要为特色而特色,不要把特色流于形式,不要强迫所有的学生都围绕你的特色。要引起大家对个性的重视。我们最欣赏上海建平中学的冯恩洪校长说的一句话:"合格加特长。"这适用于学校,也适用于学生。如果学校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特色,那便不是特色。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那这个学校一定是充满活力,一定能不断成长与发展。 四、中国教育缺理想追求。 从整个中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我们的教师缺少了一点诗人的气质,缺少了一点理想的追求,缺少了一点青春的活力,缺少了一点创造的冲动,而这一切都是与理想有关。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得多远。来到这个人世,我们从事教育这个职业,教育这个职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作为一个教师,他应该有一个追求。一个有追求的教师和一个没有追求的教师,生活的方式是相差非常之大的。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是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他会把教师作为一个事业。把教师作为职业,是有标准的,有规范的,我们有师德规范,规范只能是规定,不能有奇迹。只是规定你不能做什么,最多规定你应该做什么,职业是谋生的手段,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事业是没有止境的。一个教师教书教了一年,然后很可能重复了二十九年,他把第一年的讲稿重复地练,拿着教育的旧船票,不断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的人,他走不到教育的彼岸。只有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创新的人也行。一个认认真真的教了五年的年青教师,很可能他对教育的理解,他的教育成就超过教了一年而重复了二十九年的老教师。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年轻的教授比年长的教授有成就。这就是理想的问题。 我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教育之梦》,这本书的序题为《梦想成真》。其中讲到了一个发生在英国的故事。一个幼儿园的老教师,在打扫尘封的阁楼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他当年的一批学生写下的关于自己梦想的集子。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这个老教师突发奇想,应该把这些梦想还给孩子们。他就在当地报纸上登上告示,让那些离开了他的幼儿园的孩子来找回他们童年的梦想。他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大都数的梦想对号入座。当年有人想做王妃,有人想做教师,有人想做明星,有人想做模特,而现在,很多梦想实现了,也有没有实现的。最后,只有一个叫戴维的没来认领。正当老教师想把这个梦想送到一个私人博物馆时,他收到了一封信。来信的人是英国的教育大臣。他信上说,你不用找了,那个叫戴维的人就是我,我已不需要得到那张纸片了,因为从我有了自己的梦想开始,我没有一刻停止过这份追求。现在,我终于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我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盲人教育大臣。此时,我想告诉我儿时的伙伴们,我想告诉我所有朋友们,告诉我们的老师们,只要你能不断地追寻你的梦想,你就能够梦想成真。 其实,只要你追求梦想,只要你不断努力,给你十年时间,你一定能成功。为了帮大家做梦、圆梦,我开了一个教育成功保险公司。我承诺,无论你是投一元钱的保也行,投一万元钱的保也行,我是一赔十,你不成功你找我。你的义务只有一条:每一个老师在每天都要记住你的梦想,每天都记录下你为你的成功之梦所想的、所做的,每天写一篇千字的反思日记。十年以后,你觉得自己在事业上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我来理赔。我赔了本也心甘情愿,为中国教育多出了追求者,我欢欣鼓舞。也许该担心的不是赔不赔本,而是教师们能不能做到。有理想又持之以恒真的那么难?请大家不妨试试!只要你胸怀理想,只要你追求卓越,我相信你就能成功,中国的教育就有希望,我也相信总会有那么一批追求理想的年轻人,追求理想的教师,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去走向辉煌。 当然,中国教育所缺的不只是这些,但我认为上面四点是基础的,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作点贡献的地方。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