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浅谈《黑暗骑士崛起》中的基督教思想
作者:叶文斌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48  更新时间:2013-9-28 9:08:37  文章录入:she  责任编辑:she

浅谈《黑暗骑士崛起》中的基督教思想

——从原型批评的视角

倘若从结构主义视角分析,这部影片无非又是一部典型的描述善恶二元对立的超级英雄片,这样的英雄电影在好莱坞数不胜数,但是这部之所以能获得更多人的青睐,和其结构中暗含的基督教思想不无关系。可以这样说,《黑暗骑士崛起》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和基督教经典《圣经》有着近乎严丝合缝的对应关系。《圣经》就是《黑暗骑士崛起》的原型。

   一、人物设置

   主人公蝙蝠侠对应的是耶稣的身份。蝙蝠侠其实是人类,但是却有着超乎常人的能力,我们在这里不妨将这样超凡的能力视作一种神性的体现。蝙蝠侠就好比同时兼有人性和神性的耶稣。在影片中有着重伤,出逃,拯救哥谭市的经历,和耶稣的受难、复活、救赎众生如出一辙。性格上蝙蝠侠心中充满了慈爱与宽恕,愿意替罪恶的哥谭市民受苦,和耶稣的大爱也有几分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蝙蝠侠的父亲是仁爱救世精神的代表,如果按照圣父-圣子关系的思路,蝙蝠侠最后点亮那个W,给家族重新带来荣耀的行为,和圣经中经常提到的荣耀天父耶和华也有几分神似。

   贝恩对应着撒旦。在圣经中撒旦是魔鬼的形象,是和耶稣作对的角色。撒旦买通犹大让耶稣受死,试探并腐化耶稣的门徒,煽动人类去食用智慧树上的果实,引诱人类做坏事。影片中的贝恩买通猫女,重伤蝙蝠侠,激发出人类心中的阴暗面,让人心的丑恶暴露无遗,使哥谭市陷入无政府的混乱之中。如此类比下来,影片中的贝恩无疑就是魔鬼撒旦的化身。

   哥谭市人民对应着众生。哥谭市在最开始就被塑造成一个罪恶之城,人们的生活看似平静,地下暗涌的却是肮脏和罪恶,黑暗势力蠢蠢欲动。人们并不相信有暗中帮助他们的蝙蝠侠存在,并且非常容易被煽动被控制。这正和基督教的理念中人类的形象非常符合:生而带有原罪,软弱小信且易受蛊惑。

   蝙蝠侠的帮手对应着耶稣的使徒。在圣经中,使徒们是耶稣的助手,帮助耶稣引导人民,广行善事,同时也不时受到撒旦的挑拨和教唆,例如《约伯记》第一、二节中记载的,撒旦曾两次试探约伯,让约伯放弃对神的信仰的故事。蝙蝠侠的帮手有管家,高登警长,约翰警察,猫女,之前堕落的哈维等等。他们都是普通人,几乎都有过被蛊惑,怀疑蝙蝠侠的经历,也有的像犹大一样被买通,甚至有的被引诱到和邪恶为伍,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是忠心耿耿跟随蝙蝠侠惩恶扬善,救赎自己也救赎哥谭市民,如同使徒忠心耿耿跟随耶稣基督一样。

   二、情节安排

   蝙蝠侠重伤入狱对应耶稣受难。在《路加福音》第二十二节中,撒旦收买了门徒犹大,将耶稣出卖,是耶稣落到了对头手里,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而影片中,蝙蝠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猫女的出卖让蝙蝠侠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被贝恩折断了脊骨投入坟墓般的地下监狱,替哥谭市人民遭受各种痛苦折磨。这个情节是蝙蝠侠崛起之前的必要铺垫,一方面是衬托蝙蝠侠为哥谭市民受的苦难,另一方面也是考验人们对蝙蝠侠信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圣经中,耶稣受难正是耶稣的悲悯与神性的证明。

   贝恩对哥谭市民的煽动对应撒旦对人心的蛊惑。在《启示录》第十二章中记述: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当初引诱亚当夏娃食用智慧树之果的蛇就是撒旦的化身。在影片中,贝恩看似启示人民的言论无疑是引诱人类的谗言,《罗马书》中曾经说到,撒旦也装作光明的天使,贝恩看似给哥谭市带来了极端的自由,但实际上是将哥谭市领像了毁灭的深渊。

   蝙蝠侠逃脱对应耶稣的复活。首先,蝙蝠侠所在的监狱是在地下,而且是没有人能够逃出的,这可以被视为坟墓的隐喻;其次,在英文的圣经中,形容耶稣从坟墓中复活用的是rise一词,而影片的英文片名正是The Dark Knight Rises,这其中有着微妙的联系;另外,蝙蝠侠受难之后,外界舆论包括他的助手们也认为蝙蝠侠从此不复存在,正和耶稣被埋葬之后,世人都认为耶稣已经死去的一样。综合三点,蝙蝠侠的逃脱和耶稣复活可以视作是对应的关系。

   蝙蝠侠悲悯苍生拯救哥谭市则是耶稣救赎世人的写照。其实这一点在很多好莱坞电影中都有体现,不管情节怎么发展,总是会有一个拥有强大力量并且非常关爱人民疾苦的超级英雄出现,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超级英雄情结在西方尤为突出,不由让人联想到基督教天父救赎的思想文化对于西方人的巨大影响。

   综合以上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两个方面,我们发现《黑暗骑士崛起》这部电影和《圣经》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也许漫画作者和电影导演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去将电影向《圣经》上靠,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满是基督教思想的烙印。用荣格的理论来解释,也许基督教文化已经成为西方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是自古以来,世代相传的,积淀在每个人的无意识深处的集体的、普遍的、历史的无意识。这也许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不自知吧。如果从一个非基督教信徒观影者的角度来看,会更容易发现作品的基督教色彩。(比如西方基督教国家影片强调人的,而我们接触很多东方文艺作品则大多会强调众生的。)

总的来说,不论有意无意,西方通过电影将圣经人物进行科幻塑造,将圣经故事进行惊险而扣人心弦的现代演绎,一方面正中西方观众潜意识下怀,另一方面能够让非基督教观众在愉悦感官的同时感受到基督教的慈爱信靠救世赎罪理念,这部影片不失为一个高水准的文化输出载体。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