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兰香铸“师魂”
编者按:
徐善兰老师是高邮市车逻镇闸河小学的一名英语教师,12年来,她扎根农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将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的爱奉献给农村的教育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最近扬州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徐善兰老师学习的决定》,学校现将徐善兰老师的先进事迹《一缕兰香铸“师魂”》转发在校园网上,希望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徐善兰老师的感人事迹,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无私奉献精神,立足岗位,敬业奉献,不断提升师德师能,为促进扬州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附件:
一缕兰香铸“师魂”
——追记高邮市车逻镇闸河小学教师徐善兰
“孩子们的英语课,千万不能落下,找不到代课老师,我马上出院回家,手术推迟几天不要紧!”这是她留给学校的最后一句话;“徐老师很多次抱着头,捂着胸口,撑着腰给我们上课。”这是她留给学生的最后身影;“最负责任的好老师” “最美女教师”这是乡亲给她最多的评价……
2月23日上午7时30分,灵车缓缓驶过高邮市车逻镇闸河小学门口。道路两旁早已站满了自发前来的乡亲,人群绵延了几公里,上千人手拿白花,默默落泪。89岁的残疾老人杨李氏,硬是让自己的女儿推着轮椅出来,坚决要为这位平凡而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徐善兰送行……
“我下午还有两节课呢!”
1979年6月,徐善兰出生在高邮市车逻镇闸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寄希望女儿将来能像兰花一样纯朴、高洁,便给她取名善兰。从小就很懂事的徐善兰为帮助多病的父亲、体弱的母亲早日从繁重的农忙劳动中解放出来,毅然放弃了报考重点高中的志愿,被提前录取到泰州师范学校。1998年师范毕业,她被分配到本镇本村的小学任教。
闸河小学位于车逻镇南边的大运河畔,是一所不足80人的初级小学,只有一年级至四年级4个教学班级,全校老师包括校长在内共8人。年仅32岁的徐善兰,生前担任这所村小三、四年级英语老师和一个班的班主任,是闸河小学的教导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并兼任学校会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程。
2010年6月的一天,正在讲台上授课的徐善兰忽然感觉到头疼,总想呕吐,她以为只是感冒,便没有引起重视。时间一天天过去,身体症状却一点儿也没有减轻,她怕家人和同事担心,一直隐瞒着病情,一如既往地微笑着为学生上好每节英语课。后来,她上课期间出现了剧烈呕吐,才终于在丈夫的强烈坚持下,不情愿地请了半天假去看病。而就是这样,一路上,她还在不停地嘀咕:“我下午还有两节课呢!”她怕花时间,坚决不肯做CT,草草做了体外检查又回去上课了。临近寒假时,徐善兰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记忆力明显减退,她强忍着疼痛,一面用胳膊支撑着讲台,一面注视着学生,继续讲课,没有让孩子们落下一节英语课……腊月二十六放寒假后,她再次去高邮市中医院检查时,才被确诊为脑肿瘤晚期。她的同事回忆道:“徐善兰本来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的,她就是把学生的课看得太重了。”“工作期间,她头痛得厉害时,身体发冷,就晒一会儿太阳,又坚持上课;课上有时呕吐,也仍然挺到下课。”“学校食堂中午烧了洋葱炒鸡蛋,很香很香,但她却闻不到。”……她将自己的病拖了整整7个月,却也延误了最佳手术时间。
新年正月初九(2月11日),徐善兰在家人的“强逼”和学校的“命令”下来到上海华山医院接受治疗。可就在动手术前一天的晚上,徐善兰脑瘤突然破裂,她年轻的生命过早地定格在了2011年2月20日20时。
2月23日上午8时许,上千人从泰州、江都、高邮等地提前赶来,参加徐善兰的追悼会。这当中,有徐善兰生前的领导、同事、学生,更有许多村民以及素不相识的路人。遗体周围,人们站了里三层外三层,凄婉的哀乐声中,人们泪流满面,“徐老师,好好歇歇吧!”“徐老师,走好!”“徐老师是难得的好老师……”“这孩子见人总带微笑,帮人做事,有求必应……”人群中不时有这样带着呜咽的话语。徐善兰的遗像放在灵堂正中央:清瘦的面容,一脸慈祥谦和,眼角眉梢还有笑意。“这就是她平日跟学生谈心时的模样。”她的同事哭着说。徐善兰的丈夫胡耀东每读一句悼词,便要强压一阵哽咽,年仅2岁的女儿不断地喊着:“妈妈,你起来吧!妈妈,你起来吧……”童稚的哭闹声让在场所有人心碎。
“我要是走了,村里的孩子怎么办?”
徐善兰刚分配到闸河小学时,学校有20名老师。可由于是村小,加之就读学生数不断下降,教师走的走,退的退,到去年学期末,学校仅剩下8名老师。这8名老师中,徐善兰是一直坚守在闸河小学的唯一一位,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她这一守就是12年。
12年来,有许多好学校向她伸出橄榄枝,她先后至少有六七次机会,可以到镇中心小学,到高邮、江都城里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但是,她每次都欣然地选择了留下,选择了继续坚守在乡村小学的教学岗位上。
“她完全有条件进入更好的学校教书,而且她的丈夫也远在江都市工作,家里人劝过很多次,甚至还为此吵过嘴,但她仍然放弃了一次次机会。”闸河小学校长居维幸含泪介绍说,“2001年,曾有两位年轻女教师来到他们学校教书,只干了两年就离开了,从那以后,徐善兰就更不肯走了。”很多人对徐善兰扎根农村不理解,而徐老师却说:“这里年轻老师少,能教外语的只有我一个,我要是走了,村里孩子怎么办,他们的英语学习就成问题了。”前两年,镇里太丰小学、上庄小学缺少英语老师,徐善兰第一个勇挑重担,风雨无阻地骑车跑课。她每周要上的19节课,有三、四年级英语课,有一到四年级音乐课。在闸河小学,除了体育课,徐善兰其它学科都教过。学校里组织文娱活动更是非她莫属。工作虽很辛苦,但她从没有过一句怨言。
“我的课谁来代?”这是徐善兰在病重期间最关心的问题。住进上海华山医院治疗的徐善兰每天都跟校长、同事通电话,不谈病情,不谈起居,询问的都是学校开学和学生的课业情况。
校长居维幸清楚记得正月十三晚上最后一次通话,徐善兰很歉疚地说:“我到上海治病很突然,没有来得及写请假条,回去一定补上。”她还不停在电话里念叨:“正月十六就开学了,谁来帮我上英语课?如果找不到代课老师,我想推迟手术,马上出院回家,千万不能把孩子们的课落下。”谁知没等到新学期上课,没等到和接替她的代课老师通个电话,徐善兰就永远离开了她至爱的家人,离开了她钟爱的讲台,也离开了她亲爱的学生。
在闸河小学,一张老式办公桌,一张破旧的黄藤椅便是徐善兰全部的办公设备。她的学生们时常徘徊于办公桌前,放上一张卡片,摆上一束鲜花,大家诉说着、回忆着徐老师与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不禁抱成一团,哭成了泪人……四年级小学生杨佩还清晰地记得,徐老师一有空就“坐班”,下了课还爱找学生谈心辅导,简直是“慈母般教学”:“我和一些同学遇到不懂的英语习题,刚开始不好意思去找老师,徐老师发现后,就主动把我们叫到办公室,耐心地挨个教,直到大家学会为止,有几个实在没弄懂的,徐老师就会到我们家里无偿讲解、补习。”正是她的这份清贫的坚守赢得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如果她当时去了镇上,或是去了高邮,去了江都,说不定就不会这样了……”懂事的孩子抹着眼泪说。
“我要让村里的孩子学得更多,学得更好!”
“在短暂而富有挑战的12年教育生涯中,徐善兰老师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政治上立场坚定,品格高尚,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生活上艰苦朴素,安贫乐教;她待人真诚,团结同志、关心学生,以校为家、爱生如子,表现了一位人民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风范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特别是在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她勇立教改潮头,在追求课堂高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大胆探索,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成功的事业和光彩的人生。”在2月23日的告别仪式上,她的悼词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徐善兰生前教的是英语,是镇上英语教得最好的老师,而早在六七年前,她教的其实是语文,在车逻镇颇有些名气。后来,因为课程改革,要求小学统一开设英语课。可整个小学只有不足10位老师,都不会英语。“她最年轻,也有些英语基础,其他人有的连字母都认不全。”校领导毅然把这份重担交给了她。这在徐善兰颇有些赶鸭子上架,可她凭着对教学工作的满腔热情,玩命地开始了自学,后来竟成了镇上英语教得最棒的老师。有人把她的英语教学总结为9个字:备课巧、教学活、辅导勤。孩子们怕背英语单词,徐善兰备课时就多些幽默和技巧,孩子们上她的课也多了许多乐趣。当时,由于农村英语师资缺乏,徐善兰除在闸河小学担任英语教师,还分别到离家三、四公里远的上庄小学和太丰小学担任英语教学任务,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虽然是跑片教学,但徐善兰所教班级学生成绩,连续五年期末检测都在全镇前列。
徐善兰老师工作积极进取,但对待生活却十分俭朴,她去世后,家人从她的衣柜里竟找不出一件档次稍高的衣服。在上海住院期间,徐善兰曾和她丈夫胡耀东聊天时说起自己康复后的心愿:“希望你能陪陪我到高邮逛一逛。”然而,胡耀东知道,就算带她去逛再多次她也只是为了“饱眼福”,因为“我要留着钱买专业书籍和学习资料”。村小教师收入微薄,国家实行绩效工资前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工资,没有其他任何津贴、补助和奖金,但为了上好英语课,她自费购买了许多关于英语教学方面的书籍和磁带。2002年她自学了大专课程,2006年又取得了本科学历,去年还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去年7月,徐善兰老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本今年建党90周年将“转正”,而如今,这却成了永不能实现的遗憾。
“念小学时,她曾经也是我的学生,勤奋好学,天生聪明。”提起徐善兰,闸河小学59岁的老师吴广海说,他曾经教过徐善兰两年的数学,别的同学不会的题目她都会做,布置的作业,她总能按时完成,从不偷懒,“她很努力,很好学,很勤奋,虽然是独子,但看不出一点点娇生惯养的痕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正是因为徐善兰老师在教学上的出色表现和骄人的业绩,生前,她几乎年年被评为车逻镇“优秀教师”或“优秀班主任”,是镇里的“三八红旗手”、首届“师德标兵”,是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赢得了社会、家长、同事和学生的高度评价。
为了孩子,手术可以推迟;生命最后,依然念叨着学生;扎根村小,12年来无怨无悔……徐善兰—— 一位乡村女教师的教育情怀,她让我们再一次读懂了“师德”二字的博大与崇高!她让我们再一次理解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内涵与境界!徐善兰—— 一位好老师,她让初春的高邮大地上演了“千人告别”的挥泪场景,她让我们心中架设起一座令人仰止的道德“标杆”。尚“善”至美,高洁如“兰”,徐善兰老师将永远活在学生们的心中,活在我们所有人的心里。我们因有了徐善兰老师而骄傲,扬州教育因有了这永恒的丰碑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