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开题论证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04  更新时间:2013-4-18 21:15:0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江苏省扬州中学微型课题

 

 

 

 

 

 

 

                              

课题立项时间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

       孙干                 

负责人所在单位        江苏省扬州中学政治组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科室制

一、课 题 组 成 员(包括主持人,限10人)

序 号

姓 名

年 龄

职务

职称

工作单位

课题研究

任务分工

1

孙干

32

中学

一 级

江苏省扬州中学

课题管理

教育统计与评价

2

杨亚娟

45

中学

高级

江苏省扬州中学

课堂教学理论

3

李兆凯

35

中学

一级

江苏省扬州中学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4

 

 

 

 

 

5

 

 

 

 

 

6

 

 

 

 

 

7

 

 

 

 

 

8

 

 

 

 

 

9

 

 

 

 

 

10

 

 

 

 

 

 

二、主持人信息

姓名

孙干

  

32

 

政治教育

职称

中学一级

 

教师

研究方向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电话

15805275586

 

Email

Sungan888@163.com

QQ

99140700

通讯地址

江苏省扬州中学

 

 

三、课题研究具体方案(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基本背景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学校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是中学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担负着特殊的育人功能。但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课地位和教学功能受到严重削弱,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健全人格形成、法制观念形成、崇高理想的树立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改变思想政治课的现状,不断提高其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如何深入研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从理性和实践层面理解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的基本原理,在辩证思维的训练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以及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是对高中政治课教学所提出的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学界一直在呼吁深化学习思维教育的基本理论,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政治教师队伍。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政治学科教学质量,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积极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内容、目标和途径,构建实施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策略与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品质,培养出具有较强思维能力、政治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群体。高中政治课学生辩证思维方法训练的路径探析。学生辩证思维训练的科学高效开展,归根结蒂取决于我们在遵循研究性教学理念和上述所提出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拓展与总结有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高的具体路径,这些具体路径正是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载体,因而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寻求实现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并使之趋于理性和科学将是一个重要研究任务。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学校教育就其自身而言,原本就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因为要培养学生成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国内外不少教育家不约而同地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我国自钱学森先生从80年代提倡开展思维科学研究以来,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关于思维产生的机制,思维的联系、思维的方式方法、思维的特点及一般规律等都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关于思维能力培养最经典的著作当数美国杜威所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该书由姜文闵翻译成中文,199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从理论的高度全面分析和论证了思维在教学中培养的问题。

(二)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大量可喜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朱智贤、林崇德所著《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迁安圣所著《思维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董奇所著《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钱学森所著《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胡伦贵所著《人的终极开发努力――创造性思维及训练》(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出版);陈良志所著《思维的建构和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赵光武所著《思维科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陈龙安所著《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郅庭瑾所著《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所有这些有关思维的专著,大多是从思维科学的宏观角度或者是思维心理学的宏观角度加以论述阐释的,真正要落实到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研究是刚刚起步,还需要一段漫长的道路。

浙江省象山中学政治组进行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提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包括学习理论,观念先行;调查研究,摸清学情;依据教材,分步实施;自学质疑,主体发展。同时提出了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前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新课讲授,尽量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思维实践能力。

柳州市一中进行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索》课题研究,提出了三点主要做法:引导学法探索,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借景教学,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创新思维方式。同时提出了三点建议:构建民生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的前提;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是实施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实施的目的。

天津实验中学进行了《高中理科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高中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在高中阶段,理科学生应掌握系统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

江苏南京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任政治学科教研员朱苓撰写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应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文,文章提出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着手,摒弃思维的轻率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以辩证法的“矛盾”的观点为核心,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提高学生的分析演绎以及归纳综合能力,培养思维的完整性。

浙江省仙居县下各中学的顾依信老师撰写文章《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提出,创新型社会需要创新人才,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依据,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了些有益的探讨。

周运红老师进行了在哲学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培养的研究,提出了在哲学教学中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客观性原则,二是坚持辩证性原则。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基本设想。

(三)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1.课题的主要观点: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辩证思维,是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实践经验表明,辩证思维方法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养成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锤炼学生思维品质、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2)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引导与培养学生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相契合,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将会更好地使高中政治课教学达到实现促进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价值目标。

3)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它需要教师教学理念革新与能力提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参与、学业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整体协同配合。

2.课题的可能创新之处:

1)根据笔者的检索,有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学术界的研究还鲜为涉及,尤其是明确提出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方法训练的研究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

2)课题的研究不是提出几条生硬的对策建议,而是在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基于提高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与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等基本考虑,就辩证思维方法训练之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现实意义、可行性、实现途径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通过本课题研究,从整体上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的目标,并根据高中三个年级分解为三个具体的阶段;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策略与教学模式;明确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和选修不同模块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训练的具体要求;研究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和选修不同模块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训练的具体方法;探究“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学习方法与评价方法;开发“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校本教材。

3)与一般理论研究不同的是,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厚的文献基础支持,尤为重要的是,课题理论体系的建构还有着坚实的实证资料的支撑,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主要成员长期从事高中政治课教学,对于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另外,课题组的实证调查也为课题研究准确把握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和特点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这就保证了课题研究提出的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与现实指导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

1)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推导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归纳与演绎的运行方向是相反的,但二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也是归纳的前提和指导。

2)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主体在思维中将对象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整体走向部分的过程;综合则是主体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整合,全面地把握对象的方法,是思维从部分走向整体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综合离不开分析,分析也离不开综合。

3)抽象与具体

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我们把它称之为感性具体。在这一基础上,人们使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撇开各个部分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这样,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这就需要在运用综合方法的同时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或者思维的具体。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逻辑与历史统一,是说客观现实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行程终归要由历史进程来决定。 然而,逻辑与历史还是有差别的,因为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是“经过修正”的历史。这样,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在本质上、内在规律上的符合,并非毫无差别的绝对符合。四、课题研究的支撑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步伐,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目前的中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他们要完成好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因此,面向新世纪,教会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是我国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新时期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其要义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辩证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方面。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

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是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需要。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政治课要提升自己的学科价值,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就必须加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力度,展示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的价值,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在政治学科中的培养途径及能力培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是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

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从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创造一系列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条件促进甚至加快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1)梳理与研究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相关学科中有关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的相关理论文献,从中总结与提炼出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普遍性原理与实践启示,从而为课题关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训练理论框架的建构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选取几所普通高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实地听课等方式,调查和了解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训练的基本状况,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与概括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训练的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从而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3)以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训练为逻辑起点,基于上述研究所提供的理论与实证结果,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业评价体制等诸方面寻求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训练的具体路径。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数据研究法:通过对课堂教学思维方法训练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一方面为课题的演绎提供理论渊源,另一方面为课题中关于辩证思维方法训练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理论启示和借鉴。

2)规范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学生辩证思维方法训练的视角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就必须从理论上解决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与高中政治课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如何通过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拓展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运用经验分析的方法,从理论总结与实证分析两个层面来明晰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关系。

3)行动研究法:通过学习思维教育的基本理论,培训提高教师,提高广大的业务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实施“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校本教材、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与分析能力、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品质标。

4)测量统计法:通过前后数据对照比较,讨论实验结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计划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3——201312,理论学习,重点学习思维教学理论、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专家讲座、课题组集中学习、研究者个体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组织开题报告会。

阶段成果:开题报告、研究论文

第二阶段:20135——201312,开发“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校本教材;探究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选择实验班级,组织教学实验;聘请专家指导,解决开发教材和实验中的问题;组织座谈,听取反馈意见;组织公开教学与研讨,交流经验。

阶段成果:

1)开发“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校本教材

2)探究“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3)探究“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学习方法与评价方法

第三阶段:20141——20147月,总结评估,师生交流,汇总数据,分析讨论,成果展示,专家鉴定。

阶段成果:

1)结题报告           2)思想政治公开课展示

七、课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1.杜萍:《课堂管理的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月出版

2.周娴华、周达章:《走进学生的心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8月出版

3钟启泉等编著:《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11位教育专家及名校校长的多元思考》,湖北教育出版,2003年出版

4.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

5郝文武:《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月出版

6.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月出版

7.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8.迁安圣:《思维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9.董奇所:《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10.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11.胡伦贵:《人的终极开发努力――创造性思维及训练》,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出版

12.陈良志:《思维的建构和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13.赵光武:《思维科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

15.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四、开题论证意见

  

 

 

 

 

 

 

 

 

 

 

 

 

 

 

 

 

                            论证组组长(签字)

                                          

 

五、专家论证小组成员(至少4人)

序号

论证组职务

职务

职称

工作单位

 

 

 

 

 

 

 

 

 

 

 

 

 

 

 

 

 

 

 

 

 

 

 

 

 

 

 

 

 

 

六、论 证 单 位 意 见

 

 

 

 

 

      

                                           

七、扬州中学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