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届校友] 周明鸂专家学者 固体力学家 教育家 培养了解放军第一位工学博士 [人物简介] 周鸣鸂(1910—1995 ),固体力学家和教育家,1929届校友。长期致力于应用力学和航空航天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创办和发展了工程力学专业,对军事工程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辉煌业迹] 为军事技术院校工程力学专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贡献 1952年,抗美援朝战火纷飞,毛主席作了创建军事工程学院的重大决策。周总理从全国各地调来了60多位专家、教授,周鸣鸂也是其中之一。 1952年冬,他到哈尔滨报到,负责筹建力学及工程材料教授会及培训助教事宜。他事无巨细,从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订购仪器设备到出外参观学习,都亲自安排,件件落实。他把助教分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三个补习班,亲自为50多名助教讲课,传授力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以后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他又先后为教师进修开设了弹性理论、塑性理论、振动理论、稳定性理论、高温蠕变等课程。他关心那些由于工作需要,未毕业即参加任教的青年教师,坚持要他们补做毕业论文,完成学业。他亲自选题并指导青年教师撰写科研论文,开展学术活动。他深信“严师出高徒”,因此他对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在审阅教师的学术论文时,即使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一个不规范的简体字,他都要指出来;更容不得在基本概念上有任何含混不清的地方。1970年学校南迁长沙初期,他在仅有十几平方米的陋室里,深夜挑灯为教师校正译文,有时,为了一个单词而长时间地翻阅词典,以期找到最确切的词意。在他70岁高龄时,当从讨论中发现教师对某一问题有疑问时,他还作好准备并亲自向教师讲解。 军事工程学院创立初期,设有空军工程、炮兵工程、海军工程、装甲兵工程、工兵工程等系,力学课程十分繁重。他先后为各系开设材料力学、船舶振动、弹性振动与波、结构理论与设计等课程。70年代末,还为硕士生开设了有限元与变分原理课程。每次开课,他总是认真准备,搜集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研究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编写讲义。因此,他的讲课对各专业的建设起了推动作用。特别是自1956年起,他花了多年时间先后主编了两种版本的《材料力学》各4册,前3册为大学生基本教材,最后一册属高等材料力学;以后又编写成简明本。他在编写这些教材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书刊,并注意联系工程实际,因此所编教材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富于启发,深受师生欢迎。当时虽然限于某种原因,这几套教材仅在校内印刷厂铅印出版,但随着1960年军事工程学院分建了其他军事院校和1970年南迁,后一版4本教材广为流向各兄弟军事院校及地方大学。直到70年代末,一些军事院校的教员仍热情地称颂这套教材,建议其修订再版。 长期以来,周鸣鸂辛勤耕耘在军事院校的教育岗位上,他不仅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力学专业人才,而且为军事技术院校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思想素质较好、作风严谨的力学师资力量,其中,有数十位已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还有的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他为解放军高等技术院校工程力学专业的创办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早在50年代,周鸣鸂就开始指导研究生,主持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他是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的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自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他不顾年老体弱,把主要精力花费在高质量硕士、博士的培养工作上,现已培养出6名博士和10多名硕士。1985年,他培养出解放军第一位工学博士。在他培养的博士中,已有3位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其中一位,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作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并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表彰大会。 “思想上和业务上不出废品或次品”,是他教书育人的宗旨。在研究生培养中,他要求研究生品学兼优,亲自把好三关,即入学关、论文和品质关、毕业关。他在入学面试过程中,既全面考察其专业基础知识,又了解其政治思想品质,即使有熟人推荐,如果没有达到入学标准,他从不迁就录取。他引导研究生选择对国防建设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又处在学科发展前沿的课题作为研究方向。他的第一位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就是把80年代初国内刚起步的损伤力学应用到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的损伤分析中。此后,他的博士生又把这一研究领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不仅成功地研究了声发射技术动态监控复合材料内部损伤及其发展,而且创立了化学固体力学热力学本构理论,用损伤观点研究复合材料的老化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受到国内有关专家、部门的重视与好评,而且,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后,他们还应邀到美国的大学讲学。周鸣鸂强调实验和实践的重要性。他说:“要知道一切理论的建立,都是从实践和实验中发现苗头,并最后经过实验和实践加以肯定和修正的。”因此,他认为一篇优秀的工学博士论文,如果最终没有得到实践或实验的认可,总是不完美的。周鸣鸂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撰写、评审、答辩要求十分严格。他要求研究生撰写论文时,做到“3C”(clean,clear,correct——即卷面要清洁,书写要清楚,结论要正确)。他对研究生的论文从不写过高的评语,总要指出其不足和需待改进之处。 周鸣鸂重视学术梯队的建设,主张采取导师组的制度培养研究生。他聘请了部分教授、副教授参加他的导师组,以协助指导研究生,使中年教师在学术上能更快地成长和发挥作用。1990年,他的导师组被评为校优秀博士生导师组。
周鸣鸂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首先表现在他总是愉快地服从国家需要,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无私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默默无闻地为国防现代化尽心效力。例如,1958年底,他到沈阳飞机工厂参加研制超音速战斗机的工作,历时一年多,就有关强度计算与故障诊断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1962年,国防科委在沈阳召开航空委员会会议,他任飞机组组长,就航空事业发展问题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他还应有关单位邀请,就核动力专题搜集并研究有关高温蠕变和动态强度问题。这些工作在当时具有高度保密性。他虽只参加部分阶段性工作,研制资料也不可能整理成文公开发表,但却花费了他大量的心血,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几十年来,周鸣鸂收到全国各地寄来请他评审的大量稿件、学位论文、科研基金项目的申请,以及晋升职务、职称的申报材料等。凡是他经手答应承办的事,他总是一丝不苟地秉公办事,从不推委应付,从不讲私情。他为了推敲一个论点的正确与否,常常亲自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反复斟酌,从不轻易下结论,从不说一句吹捧、奉承的话。他对周围教师请他审阅的论文、译稿,更是严格把关。力学名著《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变分法》译本,由于他逐字逐句地校对、审定,获得出版社和读者的好评。他还为许多科研项目献计献策,咨询质疑。他就是这样,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智慧和才华无私地奉献给众人的成长与进步之中。 周鸣鸂严于律己,从不利用自已的声望与地位为自已或亲属和部下谋取好处。他的大女儿与大女婿1975年在长沙工学院毕业时,他以大女婿志愿赴西藏参军为荣,并积极支持大女儿到航天部在湖南山区偏僻的工厂里工作。他从未提出要照顾自己孩子和夫人的工作。南迁长沙后,国防科技大学新建了第一批宿舍楼,学校要分给他2套各22平方米的住房,他坚持只要了一套。 周鸣鸂生活俭朴,品德高尚。他家中除了丰富的藏书外,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摆设和装饰,但他多次为灾区、少儿图书馆、学术团体等捐款。1987年建军节前夕,他把自己和夫人半个多世纪积蓄下来的10万元人民币捐献给学校,作为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金。他还支持夫人叶惠兰将近百万元的祖传房产捐献给了广州培正中学。1987年9月,中共国防科技大学党委作出决定,号召全校同志向他学习,并设立“周鸣鸂研究生奖学金”,奖励优秀的硕士生、博士生。1987年教师节,《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科技日报》都长篇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周鸣鸂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