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的几天里,百无聊赖瘫坐在床上,生活一下子灰暗了许多,于是在英国的那些时光便如流水般涌入脑海挥之不去......
怀念,深切地怀念。十四天校园生活,是萤火绚丽的流动银河,短暂却也极致灿烂。我从未料到这会成为出生到现在最令我受益匪浅的一段经历,并深深惊讶着这个世界原来远比我想象的精彩。
初入伦敦,扑面而来的是英伦一贯的古典美的气息,复古的建筑仿佛过滤掉了一切现代金属的冰冷,饱含着独属于英国绅士般的温柔。而当细细漫步于伦敦街头,才发现现代化的开放与包容已渗透进了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角角落落。米字旗与彩虹旗在风中浮沉,把晚霞笼罩的城市映衬得五彩斑斓。坐在伦敦眼上俯瞰地面,房屋建筑错落有致,塔桥、大本钟、威斯敏斯特教堂.......深沉地矗立在阳光中。这些百年建筑啊,无不承载着英国厚重的文化。
剑桥却不同于伦敦。它没有那些恢宏的建筑,没有那么多川流不息的国际旅客,只有那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孕育着一座文化古城和城中林立的学院。步行于剑桥,阳光割开高低错落的古老房屋的阴影,开辟出一条曲折的光路,延伸到路的尽头。就是在这其貌不扬的小城里,无数的科学家用无数次的实验,冲散缠绕着人类无知的混沌迷雾,向着真理一步步迈进。如今我走过的这些青石板路,是否也留下过他们求学的足迹?
坐一叶扁舟,沿河漂荡。阳光的酒调得很淡,却很醇,浅浅地斟在每一个杯形的小野花里。浅风轻触鼻尖,携着野花和着酒轻抚面庞。空气柔和了,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停止了流逝。我们荡啊荡,荡过了数学桥、康桥,荡过了女王学院,野鸭野鹅摆摆身上的羽毛,也跟随着船而来......曾经我渴望生活在繁华的大城市里,但从这一刻开始,我只愿能在这样的古朴小城中慢慢老去。
而Felsted学校的生活,相比之旅行,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展现出世界人文的魅力。从初入house,四周遍布与自己不同人种的疏离和不安,到与众人分享中国的泡面,教中文,学西班牙意大利语;从课堂拘谨慎言,到能够交流合作,最后一起拍全家福并留下联系方式;从不知所措地坐在角落,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到在人群中乱舞大声地歌唱......
我了解到许多中外文化的差异,远比看知乎上的问答更加清晰了然。欧美人活泼开朗,热情奔放。亚洲人含蓄内敛,勤奋朴实。欧美人对一些在我们看来索然无味的游戏里总能找到乐趣,胜负欲极强,但也喜作弊。骄傲的是,我们在外坚守住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素质,而意大利和阿根廷人低下的素质,为人所不齿。回家的前一天,欧美人高喊“folly”的house名,齐跳一起学习的舞蹈,哭得泣不成声。而我们与新认识的上海朋友却只顾着聊天或是低头玩手机。在离别之际,迟钝的我并没有嗅到一丝离别的不舍。我曾不解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强烈的情感,当我们嫌弃游戏无聊的时候,他们却全身心投入了进去。或许他们才是真正享受了这次旅途的人吧。我们的文化教育我们压抑自己的情感,而他们,是不受一点儒家思想影响的真性情。
最后一次走在Felsted学校古典建筑前的大草坪上,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空。夜幕低垂,像打翻了的墨水瓶,浸透着橘红色的晚霞,墨水仿佛要滴下。气候温和的英国郊外,空气里浸着湿润的雨水,自由和舒适之情涌遍全身。在这半个月里,褪去学业的重压,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充满着轻松自在。外国学生是比我们要快乐很多的。这样不同的文化不能简单地判断谁对谁错,勤奋使人进步,享乐是另一种生活态度。这正是世界精彩多元的地方啊。终于恍然,行万里路,远比读万卷书重要。
回到祖国的土地上,不舍之情突然涌上心头,鼻子一酸。刚刚过去的那半个月,一切都好像梦一样。 华筵终散场,但那段宝贵的记忆,是会一直珍藏于心的。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