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漫游英伦
作者:孙津韬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74  更新时间:2011-1-6 16:12:43  文章录入:gjb  责任编辑:gjb

漫游英伦

我疯狂地热爱这里的道路。城镇的道路,乡村的道路,车行道,步行道。我热爱那种感觉。

深夜漫步在伍斯特郡(Worcestershire)寂静的街道,靠左走,尤显狭长的双车道不时起伏弯弯绕绕通向远方。昏暗的街灯,道路两旁低矮连缀着的的小屋,屋门安闲地紧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酒馆亮着灯。我和同伴在走过一个街角时突然听见什么声响,一辆红色的小汽车慢悠悠地驶过然后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一切复归沉寂。湿冷的空气毕竟还难以适应,我把外套裹得再紧些还是禁不住寒颤,甚至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夜更深了。

白天的道路却显得整洁空旷,远远望去,行人似乎总是手插在口袋里低着头想必是在思索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偶然看见一对可爱的老夫妻,静静地坐在赛文河(the River Severn)边的草地上,甜蜜而温馨。浅灰的天空乌云密集有些许压迫的感觉,却只会下些小雨,丝毫不会让人觉得厌烦。横跨着河流的铁路桥上传来火车的鸣笛。还有一座带铁栏杆的木桥,我曾在一个午后在在桥上伫立,凝视着Severn静静流淌,一直流到那教堂穹顶坐落的地方。

乡村的麦田是金黄的梦想,在狭窄的车道两旁延绵无际。低矮起伏的山峦,一些牛羊牲畜,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木植物,满城的薰衣草的淡淡芳香。我记得从伦敦回程的路上,夜晚九点半残留在天边的辉煌霞光,却把整个原野照耀得古典淡雅而更加安详。

我只是想安静地走过这些街道,能够让自己的心触摸坚实的地面,就像午后惬意的购物时光那样,就像那个无眠的夜晚那样,真正地融入进这座安逸的小城去感受她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那座森林掩映秀水相伴的小教堂,还是气势宏伟到有着五十米高的穹顶、能够俯瞰全城的Worcester Cathedral,既然都是诵经祷告的地方,既然都有着庄严肃穆的十字架,既然都是清一色的哥特式建筑,窗花玻璃,壁画雕像,也应该都藏着虔诚的祈祷,藏着基督教千年的积淀在整座城市的人民乃至整个西方文明思想上行为上产生的深重影响。昏暗而雄伟的铜制拱门雕满了精细华丽的花纹,门上的铰链发出沉重的声音,那里头是我辈难以真正接触的基督教徒心里至高无上的精神天堂。唱诗班欢畅的歌声也响起来了,缓缓上升,在教堂圣洁的空气里久久回荡。

Witley Court空荡荡的门窗与天顶,玄色雕像的喷泉,一座独自矗立的钟楼。Goodrich Castle的断壁残垣,废弃城墙、破碎砖瓦在突来的凄厉的大风吹击下呼啸着历史的沧桑。一种神秘的敬畏之情自心底油然而生。同样是处于无边的原野的环抱中,同样是昔日的辉煌今日的苍老,她们保持着漫漫历史雕塑的最本真的面貌,在我略带怀疑地投入她们并不温暖的怀抱时却浅浅一笑。钟鸣悠扬,历史转身。也许一个人的一生在消逝后也将化为故事被传说,他的纪念碑也会慢慢地化为废墟被永远地保存下来。

甚至,在躬着身子行走于Big Pit深入地下九十米倍受寒冷折磨的矿道中时,在一个小型的港口观看舱船缓缓挪移时,在海边对着大海呼唤时,在摩天轮上俯瞰海滨小镇时,在感受威尔士更加多愁善感的天气时……这些时光在记忆里烙得那么深刻。她们像抛了锚的有些破旧的木帆船,安闲地停靠在悠悠岁月的岸边。

 

莎士比亚诞生地。

微雨如酥,湿润的空气,清冷的街道,被雨水浸润却依旧绚丽的花园,古朴的低矮的建筑,炉火、床铺、烛焰、各式各样的器皿,出乎我意料的平凡。

但是,十四行诗也许诞生在这里,《仲夏夜的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也许诞生在这里,《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也许诞生在这里,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人间戏剧也许都诞生在这里。

斯特拉福德(Stratford)大概是整个英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寄托地。

牛津。

大学城已初显喧嚣的味道,可是走进街道两侧的学院大门,整个人就会宁静了。暮鼓晨钟,人文底蕴,思想冲突的堡垒,流传的故事,我在想象着某个寂静的时刻牛津城沉睡时的抽象性,那该是一种隐秘的风范。

叹时光太短暂,未来还是要来的,以求学的姿态。

伦敦。

从地铁站里就开始上演的喧闹,比肩继踵的人群,漫长而拥挤的走廊,墙上缤纷的广告,不绝于耳的紧促的交谈声以及嬉笑怒骂声,甚至是在转角处遇见的弹奏电吉他哼着略显悲伤的歌调的街头艺人,都像在诉说一座城市的曾经的记忆和现实的心声。

在人群的推挤中走出地铁站,我第一眼就望见了伦敦眼,悠闲之至;在下一瞬的回眸,被大本钟和整个议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的古典气息所迷住;博阿迪西娅女王威武的雕像(The Sculpture of Boadicea)此刻也只是安静。我漫步在威斯敏斯特桥(Westminster Bridge)边,泰晤士河有些浑浊,历史还在缓缓流动,天空昏沉沉的仍压得低低的,连同这座城市留给我的节奏一样让我喘不过气来。远处若隐若现。

在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前驻步时天空突然放晴了,我竟觉得热起来,一架飞机在教堂尖顶上空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走到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天空已是湛蓝,只是那些云还停留在那里久久不愿散去,纳尔逊的雕像高耸。像是有个舞动的集会,整个广场都沸腾了,浓烈的现代气息弥漫。

可我却无法触摸这座城市的灵魂了。也许在某个清晨或是深夜,我希望能再来这里走一走。街道、广场、建筑、河流,甚至是市中心的集市散去后的景象,都能回归到它们本质的样子,让我去触摸它们的灵魂,而不是给人以古典与现代纠缠的感觉。毕竟不喜欢喧闹。或者,这也算是这座城市的特征吧。

在雄伟的水师提督门(Admiralty Arch)前我习惯性地微微仰头,展开双臂像是要拥抱伦敦,双手托起儿时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它们此刻无比轻盈。

 

仿佛照彻幽暗。

 

 

孙津韬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