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校 通 讯
第二期(2006年3月)
主办:江苏省扬州中学学工处、团委
传承树人为本办学理念 促进百年老校内涵发展
——董玉海校长谈2006年学校工作思路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奋斗之年。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和通过的《江苏省扬州中学2006—2010年总体发展规划》,既是对学校未来五年美好蓝图的绘就,也对今后五年学校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 今年我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为蓝图,以创建省“五星级”学校为契机,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质量推进年动员大会精神,坚持以思想解放引领学校的全面发展。强化树人为本,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强化制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完善体现扬中传统和现代学校管理理念的各项制度建设;强化德育为首,坚持积极开展主题德育实践活动和德育研究活动,探索符合我校传统和实际的德育主题,逐步形成德育特色;强化科学管理,进一步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理直气壮抓质量;强化课程意识,进一步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创建素质教育特色;强化科研兴校,继续加大教育科研的力度,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坚持不断创造条件,全面启动江苏省五星级高中创建工作。
我校成功举办第1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2005年12月1日—12月23日,我校举办了第1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此次艺术节规模空前,以“科学精神?人文魅力?青春风采”为主题,通过学生书画摄影作品展、原创科幻文学作品征集、树人论坛专家讲座、英语演讲及课本剧大赛、学生才艺展示评比等活动,寓教于乐,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养成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的能力,展示了扬中学生的青春风采。
共青团江苏省扬州中学团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2005年12月11日,共青团江苏省扬州中学团员代表大会在我校综合楼二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是江苏省扬州中学迈入新的百年后召开的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来自全校49个团支部的310名团员代表肩负着全校两千多名共青团员的嘱托,郑重履行了代表义务,认真听取并分组审议了吴高扬同志代表上一届团委所作的工作报告,对今后的工作提交给大会主席团60多份建设性的提案表,并且举手表决原则通过了工作报告。会议的另一项重要议程是选举产生新一届团委委员,通过差额选举,吴高扬、顾丹丹等11名同志光荣当选。
学校领导走访贫苦学生家庭 2006年1月21日,冒着蒙蒙细雨,董玉海校长、校长助理朱如忠等代表学校红十字会走访部分贫苦学生。有的家庭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物质和精神上都遭到了难以承受的打击;有的家庭父母双双下岗,经济上十分拮据。快过年了,学校为他们送来了棉被、米、油、糖等物品以及慰问金。家长们紧紧地握着校领导的手,真切地感受到了双手间传递过来的情意和关爱。
我校召开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1月24、25日,我校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综合楼五楼会议室举行,这次大会是在我校完成2005年各项工作任务,正在满怀豪情,决心创建江苏省五星级学校的形势下召开的。大会的主题是:明确学校今后“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和办学思路,制定和完善内部工资分配方案,动员全校为实现创建五星级学校的目标而奋斗! 代表们先后审议、通过了关于《2005年学校工作报告》的表决案、关于《江苏省扬州中学2006—2010年总体发展规划》的表决案、关于《江苏省扬州中学校内结构工资改革实施条例》的表决案、关于《江苏省扬州中学2005年度财务报告》的表决案和关于《江苏省扬州中学住房货币化补贴实施方案》的表决案,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学校党委部署学期工作 2月17日,学校党委召开会议,分析学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和部署本学期学校党的工作。学校党委张发祥书记强调:本学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创建五星学校为契机,以先进性教育“回头看”为抓手,推进第三届教代会二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扬州中学五年发展规划》的实施,为提升我校办学质量,促进精细管理,提供政治引导、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
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实践能力 为进一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由扬州中学团委、新苗文学社与《扬州日报》社联合组织,2月7日和26日,我校40多位《扬州日报》小记者分别参观了朱自清故居和大明寺。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感慨抒怀,写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其中有10位同学的作品在《扬州日报》“扬州中学专刊”上发表。此次活动是我校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同学们对古城扬州文化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市教育局对我校高三年级进行教学视导 3月13至14日,市教育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我校高三年级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教学视导。视导组随堂听了高三年级所有教师的课,认真查阅了备课笔记,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基础知识测试,全面检查了我校高三年级的教学情况。视导组成员一致认为,扬州中学的教师敬业精神令人赞叹,整体素质高,功底厚实,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务实高效;既有统一的目标,又有鲜明的个性。但教学过程的精细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还需进一步激发。视导结束后,学校立即将视导情况向全体高三教师作了通报。
全面实施精细管理,切实提高办学质量 今年年初市教育局提出了“实施精致管理”和“高中增效”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分别召开了全校教学人员和后勤人员动员大会,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学校专门制定了《江苏省扬州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意见规范了教学过程的各项要求,突出了教学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学校强调全体后勤人员一要提高服务意识,二要提升服务能力,三要“勤”字当先。 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构建和谐校园,实施精细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和迫切的。
我校党委举办“科学发展观”报告会 3月15日下午,我校党委举办“科学发展观”报告会,扬州市委党校蒋伏虎教授就“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工作”三个大问题联系教育实际进行了系统精辟、深入浅出地讲解,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谁来发展”、“为谁而发展”等问题。全体党员及部分民主党派成员认真参加了报告会,党委张发祥书记要求大家结合自身实际,统一思想认识:教育教学工作应该进一步弘扬“树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勇于创新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扬中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苏、锡、常、镇、扬五市高三语文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06年3月17至18日,由扬州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扬州五市高三语文研讨会在我校慕林楼召开,来自五市的语文教研员和400多位高三语文教师参加了大会。
扬州市英语学科基地活动在我校举行 2006年3月18日,扬州市高中英语学科基地活动在我校举行,来自扬州大市180多位英语老师参加了教科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提高英语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为目的。上午,扬州中学、江都中学和仪征中学三位老师分别在我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各开了一节观摩课。课后众多老师、专家进行了及时点评,我校叶宁庆老师做了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学术报告。下午,北京四中的方芳老师在我校高一年级做了精彩的“英语学习方法”的讲座。扬州中学董玉海校长参加了本次活动并做了重要讲话。扬州中学英语学科各年级教师都参加了本次活动。
我校举办法制讲座 3月22日下午,我校聘请的法制副校长——广陵区检察院张俊华主任为全校同学做了一次精彩的法制讲座。张主任以生动的事例宣讲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重点分析了“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自己如何预防犯罪”。本次讲座增强了全校同学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受到了广泛好评。
我校召开“十一五”规划课题工作会议 2006年1月11日,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彭钢一行六人来到我校,对我校“十一五”课题“扬州中学‘树人为本’教育文化传统引领下的学校自主发展”进行了初步论证。3月24日下午,学校在五楼北会议室召开“十一五”规划课题工作会议,全体中层干部、教研组长以及扬州中学老校长郑万钟、老教师张铨等参加了会议。董玉海校长首先介绍了确定“‘树人为本’教育文化传统引领下的学校自主发展”为我校“十一五”规划课题的意义和前期准备的情况,希望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并恳请离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积极参加课题研究。 郑万钟同志充分肯定了确立这一课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认为,现在整个社会有些浮躁情绪,课题的确立,有助于让我们静下心来,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反思现在的办学;有助于我们在认识、理解、继承扬中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张铨老师认为校史是一条河流,它的每一段都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即现实,现实也是历史。历史是否活着,取决于现实是否有需要,研究校史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应是有助提升现在扬中的办学,有助于扬中始终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前头。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我在孩子成长中的几种做法
陈建武 我的孩子叫陈韵秋,是扬中2004届毕业生,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是该系的学生会副主席。 我们家庭是普通的工人家庭,在培养孩子方面并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家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长期坚持做出努力: 一、在“陪伴”中保持良好关系,及时沟通了解 孩子进入中学后,她自身和外部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的我们及时调整,跟随变化而变化。作为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内心想些什么,关心什么。无论我们工作、生活有多忙,都会抽出时间陪同孩子,陪她学,陪她玩。在餐桌上,在散步时,反正只要有空就和她多交流。话题多种多样,学校里班上的,报纸里广播中,只要是她感兴趣的都可以谈;再则多年来我们养成了如同“朋友”一般的关系,孩子也很愿意和我们交往、沟通。我们也因此捕捉到了最新的信息和动态,及时地进行引导、有的放矢。例如2004年高考前数月,孩子接到清华通知,要求参加高考(当时她已被保送,提前半年就“毕业”了)。对此我们也未当一回事,认为是一次演习和经历,就没放在心上。可我发现孩子的情绪状态不佳,顾虑重重,我们就和她及时进行了沟通,了解到了她因要“为荣誉而战”而背上包袱。为此我就同她进行了长达三个晚上的谈话。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利用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帮她剖析形势,讲清利害,为她卸掉包袱鼓劲加油。在一段春风化雨式的交流后,她摆正了心态,在离开课桌三个月后,以最佳状态轻装上阵,一举取得总分670分的成绩,对这个成绩她和我们都很满意。 二、在“身教”上注重人格感染,致力意志顽强 做家长的往往会摆出家长的面孔,对孩子进行乏味的说教,并且把自己内心的渴求直接放在脸上,对子女的言行干涉过多;或借口工作忙,推卸对教育子女的责任,放任其自由自在。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利。对孩子应该坚持长期的正面教育,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培育其良好的人品和情操。要做到这一点,家长自身的表率不能少,教育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去做。比方要求孩子注重体育,要求每天跑步,那么做父亲的我就每天先跑,我跑了她也就自然跟着出来跑。多年来一直坚持,结果跑出了坚强的毅力,跑出了健康的身体,而且跑进了北京国际马拉松赛。长期的锻炼使得孩子具备一种坚韧的品格,在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她同时面临两门学科(生物、化学)的竞赛培训,整个假期没有什么休息时间。同时,那个暑假,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也较多,有些老师已经因为竞赛对她的作业开了绿灯。但是孩子坚持在繁重的竞赛培训之余,不折不扣地完成了每一项学科作业,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正是她走向成功的保证。 三、在“过程”中关注循序渐进,讲求长期努力 学习方面,我们知道成绩、分数、排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主要尺度,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努力的过程,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把握这个过程。通常我们比较注重孩子平时的状态,看她的作业本,去记录她每一次小考的分数起降,往往问题会在这些方面反映出来。如果有了问题,或是一两次成绩不理想,我们不埋怨,不责怪,而是把着急放在心里,不露声色,心平气和地同她一起分析,找出是什么原因,再进行订正,以防再次重复错误,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更多地是鼓励和信任。依我们的看法,只要孩子能独立完成作业,而且作业本上没有出现过多的失误,孩子的学习就属正常。可不能出现那种平时不关注孩子的学习,一到考试,就如临大敌,考得不好,一顿教训,教训完了就了事的情景。 陈韵秋上小学时的一位老师评价她说:我没有教过天才,但是教过“地才”,陈韵秋就是一个典型的“地才”,她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长期努力从而走向成功的。 四、在“和谐”上拓展发展空间,注意全面发展 中学生的天地应该是比较广阔和丰富多彩的。她们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交往,我认为只要是有利孩子成长的就应该支持,鼓励她参与投入,从不给她设置框框条条,更不会因为影响学习而泼冷水加以反对。比如孩子在初中和高中参与了不止一次学校举办的大型文艺活动。孩子认为艺术节是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学生最开心最兴奋的时刻,他们会激动得睡不着觉,会早早地进入角色,会花上不少的精力时间去搞好活动,此时做家长的也心存担心和忧虑,但不能放在脸上,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同孩子一起置身这个节日,提供配合,讨论得失从而增加共同语言,增进友谊和感情,并且可掌握好尺度,及时提醒,以减少对学习的影响。孩子也因此得到锻炼,综合素质也有大的提升,评价得失,得大于失。平时我们提倡轻松学习,快乐生活,只要时间允许,学生之间出去玩玩,上上网,唱唱歌,写一点书法,我们都不反对,时不时的给她提个醒。总的来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孩子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在孩子的教育中,正如贵校家校通讯中说的家长绝对不能缺位,家长要做教育的有心人,要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教育方式的选择。你只要真心的关爱,把她当作你最好的朋友,你就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情怀去呵护、关心,从而达到百年树人的理想,你也就是一位成功的家长。
倘若我们真爱孩子
[编者按]:此文选自《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二期),就当前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的现状提出了一些观点,值得大家反思。
倘若有人问:“你们真爱孩子吗?”大伙儿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真爱。当然真爱。”是的,小而言之,对于家庭,孩子无论是儿还是女,都是全家的至宝,是“明珠”,是“小太阳”;对于学校,孩子的天赋无论是好还是差,都是服务、教育、培养的对象。大而言之,对于社会,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一言以蔽之,我们对孩子岂能不真爱!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种种现象和活生生的事实,我们是否应该怀疑人们爱孩子的真实性? 倘若真爱,如今的孩子怎么会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孩子都是那样的无奈。他们苦恼、失望,有的甚至是绝望,即便用稚嫩的生命与之抗争,“应试教育”的枷锁仍然锁着他们的手脚,锁着他们的头脑,锁着他们的身心。面对孩子那被扭曲的心灵和充满忧伤的眼神,众多的有识之士、家长、老师的心在颤抖,大家都心疼孩子。此时,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我们真的爱孩子吗? 著名女作家冰心对孩子有一句名言:“认认真真地学,痛痛快快地玩。”现实中孩子们做到了“认认真真地学”,但他们能“痛痛快快地玩”吗?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过重,是不争的事实。清晨,他们在熟睡中被父母的呼唤和闹钟的铃声叫醒,背着沉重的书包去上学;天黑了,他们又背着沉重的作业回到家中。从学校听课再回到家里作业,直到大人们睡下,唯独最需要休息的孩子还要睁着困顿的眼睛,写着没完没了的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孩子在熬夜中成长。大人们爱怜地说:“小学生没得玩,真可怜!中学生睡不足,真残酷!”不少的调查统计数据警示我们:中小学生的体能下降了,近视率上升了。 中小学阶段是孩子们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在这个时期没有足够的睡眠,没有充分的体育锻炼,他们能有健康的体魄吗?在国外,小学生是早早放学,作业很少,给孩子留下了可以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和自由游玩的时空。 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长身体时课业负担过重,体育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证,会伤害孩子的身体。面对教育的现实,能说我们真爱孩子吗?在这种超负荷学习的重压下,孩子能快乐地、主动地学习吗?孩子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吗? 大考、小考、统考,然后按分数排名次,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我们总不能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小奴隶吧。有一次,我出差在外地,在一所高校的传达室里,看见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由姐姐陪着在学校传达室打电话。男孩颤巍巍地说:“妈,我今天数学考了87分。”猜得出,对方是一阵愤怒的责问。小男孩片刻无言,委屈地说:“我没玩儿。”接着便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其实,家长在怒骂一顿后,泪水也会在心里流淌。为了孩子的分数,许多家长抓住双休日,让孩子去上各种作文班、“奥数”班、英语班;即使是“五一”、“国庆”长假,成人在名山大川间尽兴玩乐,而陪伴孩子的是一本本练习册、一张张试卷。2006年新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首都街头随机采访孩子,也都不约而同地反映在新年的头一天也不得休息,要上补习班。真是应了老人们的一句话:“现在最苦的是孩子!”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似乎又回到了早已摈弃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中。这种“拼时间,拼消耗”的教学方式让孩子苦不堪言。在超负荷的学习状况下,孩子失去了激情和兴趣,产生逆反、扭曲、逃避、厌学心理是必然的。不少的高中毕业生高考一结束,回到家就把刚刚用过的考卷、练习册等打捆儿当作废品卖掉,以解压抑已久的心中之恨,犹如砸掉一付沉重的枷锁,大吐一口闷气。 然而可悲的是,即使孩子升学了,并不见得能成“龙”。2005年,从中国的香港大学到大洋波岸的美国哈佛大学,竟然不欢迎我们的高考“状元”,真是出人意料!这给我们提了个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传授现成的知识的教育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许多问题不可能在习题和书本中找到答案。孩子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具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素质都应从小培养,绝非一日之功,更不可能通过考试和习题训练来培养。如今,许多用人单位也开始感到唯学历并不能招聘到理想的人才。一切有良知的人都应该认识到我国孩子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努力让他们日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至于成为失败者。不久前,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全国素质教育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再也不能运用“拼时间,拼消耗”的粗放式的教学方式;不能简单地比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人数,简单地比升学率;要把简单、片面升学率的责任制转变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制;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主人公的意识。一席话多么透彻! 倘若我们真的爱孩子,就绝不能鼠目寸光,而要有远见,要从孩子明天的生存环境来思考他们今天的学习方式;绝不能让孩子成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牺牲品。 当今的孩子牺牲的太多,尤其是道德教育的缺失。尽管在全国范围内有许多学校德育工作搞得很出色,创造了许多行之效的经验,但仍有许多家庭和学校在“怎么做人”的伦理道德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孩子对于“怎么做人”、“怎么做善良的人、有志气的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类人生目标的话题知之甚少,以致他们走向社会择业时看重的第一要素是拿多少钱。 其实,孩子,尤其是小学的孩子,他们的道德世界是纯净的,如同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刚上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听雷锋的故事后说:“雷锋叔叔真好,我也要做‘小雷锋’!”当然,我们知道尽管孩子说此话很认真,也很由衷,但他/她对这句话真正的含义的认识依然是朦胧的。如果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包括养成教育、热爱祖国的教育能够持续,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和强化,那么孩子的朦胧认识就会变得清晰,就会成其为构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情感和观念。我国古代民族英雄岳飞的“尽忠报国”、近代甲午海战中与入侵日本强盗决一死战的中国管带邓世昌同自己的军舰一起沉入大海的英雄气概,曾经激励了多少民族英雄视死如归;中国现代一个个革命烈、英雄人物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曾经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哪儿需要哪儿安家”等感人的时代豪言壮语,也曾激励鼓舞了大批年轻人。 我们是中国人,必须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记得在一所小学,有一个美国籍的孩子在这里借读。在早晨举行升旗仪式时,中国孩子唱起了国歌,而这个美国孩子竟然急得哭了。他急的不是他不会唱中国的国歌,而是他要看着美国国旗,唱美国国歌。第二天,他从家里带来一个小录音机、一面小星条旗,在中国大地上独自进行他的升旗仪式。这个故事令人震撼,由此我们也可窥见美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之大。难道,我们的孩子不爱自己的祖国吗?否!关键在于教育,在于倡导,在于熏陶,在于早播种、早生根。 从孩子的今天说,他们需要有良好的习惯、文明的行为;从明天讲,孩子今天的道德水平就是明天中华民族的整体素养的体现。从课程标准的制定、修改到教材编写,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增加爱国主义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倘若我们真爱孩子,就必须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淡化德育,就意味着放弃。为了完成历史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把孩子培养成为精神世界丰富的、热爱祖国的人! 至此,不禁使我联想到一个台湾女作家写的一篇散文《今天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文中写道:“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又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儿,而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一位母亲对学校的一种怎样的期待,带着焦虑,带着不安,又满怀着期望。这也是万千家长的重托。是的,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母亲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为了能给家长、给国家交还一个又一个高素质的青年,我们今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当然,我们深知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学校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应有国家政策的导向、教育立法的保障、媒体的倡导,从根本上为素质教育开辟一条宽阔而通畅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