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家校通讯第三期 | ||||
作者:学工处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995 更新时间:2007-2-7 文章录入:xgc 责任编辑:xgc | ||||
|
||||
家 校 通 讯 第三期(2007年1月) 主办:江苏省扬州中学学工处、团委
成功教育自培养习惯始
江苏省扬州中学党委书记 张发祥 前不久,国内媒体包括《扬州晚报》报道了我校校友卞星明放弃美国高校奖学金,被保送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消息。卞星明曾经在高中三年担任我任教学科的课代表,他取得今天的成绩,我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着优秀的习惯。 已经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卞星明,是凭他的毕业设计拿到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的。他的毕业设计事关“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用特高压直流电方式,将云南的电力输送到广东。 记得当年卞星明在扬中上课时,无论是什么学科,卞星明听课是特别的认真,问起问题喜欢刨根究底。这一点是所有的优秀学生都具有相同的习惯。本校高三毕业生刘晓婷(当年的本市高考状元)的地理老师介绍,她虽是理科考生,但是上地理课也是十分投入和专注。我想这也是习惯使然。 据说,记者在采访卞星明的时候发现,他有着工科生特有的严谨,会边说边给记者采访本中的记录纠错。看记者将他的姓好像写成“卡”了,他要停下来纠正。他一定要记者将“千伏”写成“kv” ,说这样才叫专业。卞星明说他养成这样的习惯,得益于他在以往所受的教育。 谈到他作为本科生在权威期刊发表了很多论文,他说:“做研究最重要的是要静下心来,要耐得住寂寞。本科时很多人在玩、在游戏、在看碟,我也想,但我约束住了自己。” 一般人都认为书读得好的孩子,生活能力较差,但卞星明却不是这样。他说:“我初中时就已学会做简单的饭菜。上大学或每年寒暑假回家,要洗全家人的衣服、做饭。现在家里来了10人以内的客人,都是我下厨。我会做扬州名菜狮子头,不过最拿手的是炒黄鳝,比父母做得还好,这个菜有十几道工序呢。” 为什么卞星明能从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取得不容小视的成绩呢?我想,这与他平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是分不开的,比如严谨、自立、自制等等。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使卞星明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与高度,为他向科学的殿堂进一步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惯即风格。有人在总结扬中历史时说,扬中毕业生在行止应对之间,均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一望即知。人们曾用“质实刚健”四个字来概括扬中学生的气质。已进入社会服务的学生,也随处表现出这四个字的精神。扬中毕业生无论治事治学都能脚踏实地,独立奋斗,不苟且,不炫耀,胜不骄,败不馁,为国家尽忠,为事业学术尽其所能。此外,扬中学生更有历久弥坚,为人乐道的尊师风尚。 良好的习惯成就未来。人的优秀其实是习惯优秀。素质主要通过习惯养成,通过习惯体现,既然如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关心学生的成长,何不从抓习惯开始,以形成良好习惯为结果呢?教育学生要从天上回归大地,从小处入手,着眼于细小的习惯,如此可以成就辉煌人生。教育之道在于养成习惯。习惯是怎样形成的?是在反复中得以内化的,习惯主要靠反复的训练,如此而已。 习惯是当下对未来的储蓄,关乎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为人师、为人父母者,当引以高度重视。学生之所以有良好的习惯,是因为老师或家长具有良好习惯,教师或家长本质上是以习惯养成习惯,老师或家长应堪为学生的表率,别无其它。 习惯的背后是做人和做事。习惯好了,做人做事才有可能成功。 成功教育自培养习惯始。
周宁芸女士来我校访问,拟设立爱心助学金 2006年10月19日,扬州中学原校长周厚枢先生的侄女周宁芸女士来我校访问,并就在我校设 立爱心助学金事宜进行磋商,基本达成共识。 周厚枢(字星北)1899年出生,扬州人,毕业于省立第八中学(即现在的扬州中学)1927年至1937年,担任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校长。周先生执掌扬州中学的十年是学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十年。周先生一方面大规模地礼聘名师,另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办学理念,加强课程建设,广泛开设选修课和课外实践课。这在当时全国中学教育界是领先的。周先生非常注重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扬州中学标志性建筑树人堂就是在1930年建成的,现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先生去世后,台北校友会筹集资金,在我校设立“星北奖学金”。周宁芸女士是全美华人文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其父毕业于扬州中学,为表达对父辈母校的感激之情,帮助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周女士决定在我校设立助学金,每位受助学生每年可获得3000—4000元的助学金。 “青春扬中我做主”,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性建设 10月21日下午两点,新一届扬州中学学生代表大会在慕林楼二楼报告厅召开,在上一届学生会主席张慧总结了工作、上一届学生会优秀成员获得褒奖之后,23位候选人就9个职务展开角逐。每位竞选同学在竞选演讲后必须回答评委老师的提问,还需展示自己的才艺,这些充分体现了扬州中学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广泛爱好和优秀素质。台上台下都闪耀着思维的碰撞、才艺的光芒和交流的乐趣。虽然名额有限,但是正如做大会总结呈辞的张发祥书记所说,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成功者!高二(2)班的万倩文成为最终的幸运儿,当选新一届学生会的主席。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在我校召开 2006年10月28至29日,江苏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在扬州中学顺利召开,这是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首次在我市召开的年会。来自全省13个市的120多位外语专业人士,以及扬州地区的近100位外语老师出席了年会。会议由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扬州中学承办,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10月29日上午,我校唐红珠、刘娟、顾霞教师和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郎旭辉老师开设了研讨课。这四节课全面展示我市的外语教学水平,得到了听课老师及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四位老师基本功扎实,四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公开课也因此成为本次盛会的又一亮点。 闭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学会秘书长张伊娜主持,学会理事长高维正教授为扬州中学颁发“江苏省教育学会外语专业教学研究基地”的铜牌并做了总结,他认为此次会议组织严密,学术气氛浓厚,报告百花齐放,公开课精彩纷呈。清华大学教授郭奕玲、沈慧君来我校做励志报告 2006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教授郭奕玲、沈慧君夫妇来我校为高二学生做了“科学家成功之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启示”的专场报告。郭奕玲、沈慧君教授长期从事物理教学和实验物理学史研究,近年来特别致力于实验物理学史的研究,曾先后在国内数十所高校、中学做专题报告。百年扬中曾培养出42位院士以及一大批杰出人才,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为社会精英,学校特邀请了清华大学的两位教授来校做此励志报告。郭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赢得了学生阵阵热烈的掌声。报告结束后,学生踊跃提问,郭教授一一耐心回答。整场报告气氛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举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报告会 2006年11月1日,扬州中学举办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报告会,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会议。报告会由学校党委书记张发祥同志主持,市委党校王淦教授作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的专题讲座,为大家深入解读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全面剖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及基本要求。王淦教授用大量的数据充分论证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扬州的迫切性,报告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赢得了与会者阵阵热烈的掌声。 张发祥书记在总结发言时强调,全校党员同志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中的生力军作用。我校高二学生管理和周末同学荣获省中小学英语口语电视比赛一等奖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省中小学英语口语电视比赛总决赛于2006年11月3日在省电教馆落下帷幕,我校高二年级的管理和周末同学继八月份在扬州市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夺冠之后,于11月4日,代表扬州市赴南京参加比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我校两位选手以良好的语言素质、温文尔雅的表演台风和大度宽容的气质和风度,在比赛中技压群芳,以优异的成绩荣获大赛一等奖,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我校隆重召开2006年秋季运动会 2006年11月3日至4日,扬州中学隆重地召开了2006年秋季运动会。本届校运会是对扬州中学体育工作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又一次大检阅。全校上下准备充分,工作细致。比赛过程中,秩序井然,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运动员奋力拼搏,不畏困难,取得了较好成绩,充分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标志着扬州中学在继承“人格健全,学术健全,体育兼重”的百年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运动竞技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扬州中学在市首届高中历史学科能力竞赛中获得骄人成绩 2006年下半年,扬州市教育局举办了首届部分学科能力竞赛。高三年级的历史学科能力竞赛决赛于2006年9月23日下午在扬州中学举行。全市共有市直、江都、仪征、高邮、宝应、邗江、维扬等七个代表队70多名选手参加决赛。扬州中学张涵洁、陈燕杰、戴逸菲等三名同学以及扬大附中等校选手组成的市直代表队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其中,扬州中学的张涵洁、陈燕杰同学获得个人一等奖的骄人成绩。 此外,扬州市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能力竞赛的决赛于2006年11月4日下午在扬大附中举行。全市共有市直、江都、仪征、高邮、宝应、邗江、维扬等七个代表队70多名选手参加决赛。扬州中学薛冰清、钱智俊、符念悠、赵倩等四名同学以及扬大附中等校选手组成的市直代表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扬州中学的薛冰清、钱智俊、符念悠三名同学获得了个人一等奖的荣誉。加强家校联系,构建和谐教育 11月18日,扬州中学遵照市教育局的部署,经过精心筹划准备,举行一日开放活动。整个活动安排得非常充实,上午是高三年级的家校交流活动,下午是高一、高二年级的家长与教师交流。一日开放活动是短暂的,但家校结合、共同育人的任务却永无止境。教师们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总结此次一日开放活动的经验,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上进一步对家长开放,把“三结合”教育做得更深、更细、更好,把百年树人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发扬光大。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开展“小记者”活动 11月18日,我校《扬州日报》小记者团一行21人,来到位于市郊的凤凰岛采风。虽然天空飘着小雨,但面对秋意渐浓、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同学们兴致不减,谈笑风生,体验农家生活,感受田园风光。他们采写的稿件得到了报社编辑老师的肯定,以专版见报,获得一致好评。此前我校小记者采写过朱自清故居、扬州佛教圣地大明寺、个园、“与知名作家零距离的接触”等专版,在同学中已形成了一定影响力。我校接受教育系统政风行风评议 2006年11月22日上午,扬州中学迎来了本年度教育系统的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教育局领导主持了本次评议活动,扬州教育学院教授、市政协市人代代表等五位同志担任本次调研活动的评议员,学校主要领导参加了本次评议活动。为了使评议体现公开和公正的原则,评议团还邀请了部分家长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评议旨在对社会上产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调研,就教育系统而言,主要体现在学校总体评价、师德师风情况、学校收费情况、学校招生情况等几个层面。我校举行大规模奖助学金发放仪式 2006年11月29日,我校举行了大规模的奖助学金发放仪式。首先全体学生观看了扬州中学各种奖助学金的介绍。由校友、台商、海外华人和杰出企业家等在我校设立的奖助学金共有8项,主要包括承红奖助学基金、星北奖学基金、英瑞助学金、蔡敦根奖助学基金、李静庭基金、曹起成奖学基金和夏庆生、夏朱莲英奖助学基金和太阳奖助学金。今年奖项有: 李静庭奖助学金、承红奖助学金、蔡敦根奖助学金、太阳奖助学金、英瑞助学金、隆星助学金、美国友好学校助学金共七项,总数多达四十多万。这些基金主要用于褒扬奖励学习成绩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或扶助经济困窘、成绩优良的在籍学生。关注社会,引导广大青年教职工奉献社会,共建和谐“家园” 12月3日,我校青年志愿者一行20多人来到扬州福利院,向福利院赠送了御寒毛线十多盒。福利院的蒋主任接过毛线激动地表示,扬州中学真是“及时雨”,他们近日正在面向举行一个“编织爱心”活动。我校朱如忠副校长表示,组织这样一个活动很有意义,“当我们在同家人欢乐的时候,不要忘记社会上还有这样一个角落,有一群人们格外需要关爱。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片爱心,我们就能共同构建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我校中学生课余党校被授予2003-2005年度先进基层党校称号 我校中学生课余党校日前被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扬州市委组织部、中共扬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表彰为“2003-2005年度先进基层党校”。我校的中学生党校创建于1991年,目前正举办第十一期培训。党校的集中学习使学生加深了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帮助他们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政治激情,激励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为新华中学患病同学捐款达万元 寒冬迫近,但校园里涌动着爱的春潮。新华中学初二的闵成同学不幸患上了白血病,要进行骨髓移植手术需要50万元的医药费用。新华中学给我校发来了倡议书,号召为闵成同学捐款。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也没有硬性的指标,在各班团支部的倡议下,同学们自愿捐款多达10028元。也许我们素不相识,但是“学会关心”了的我们以自己的道德实践体现出扬中学子的素质。12月11日,团委老师代表学校将捐款送到了新华中学政教处,委托他们转交给闵成同学家长。青年教师主题班会观摩评比活动圆满结束 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班会课应有的教育功能,使班会课切实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前途理想、诚实守信、组织纪律、文明礼貌、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学工处于12月13-14日下午在全校举行了以“呼唤责任心,培养责任感”为主题的班会观摩评比活动。各班班会形式新颖活泼,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师生互动自然、融洽。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师生互动自然、融洽。效果明显,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有较深影响,对青年教师队伍的成熟与壮大大有裨益。2006年“四校交流”研讨活动在我校圆满举行 2006年12月15日—16日,江苏省基础教育“四大名旦”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和江苏省扬州中学会聚扬州,进行一年一度的四校交流研讨活动。本次四校交流研讨活动的主题是“新课改•新高考•学生自主发展”。 在本次四校交流中,四校的老师同一天在我校上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八堂教学研究课,既展示了老师们各自的教学风采,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又在教学中努力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带来了四校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索与尝试的印迹。15日下午第四节,扬州中学高一(7)班和高一(13)班在综合楼的阶梯教室进行了关于“责任”的公开主题班会的展示。我校张慧同学入选“省十佳青年学生” 由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学生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06年度“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评选活动,日前在南京揭晓。我校高三(1)班团支部书记张慧榜上有名。本届评选活动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共经历了基层推荐、省级评委会初评、网上公示、公开投票和现场面试五个环节。评选过程由江苏省公证处现场全程公正,充分体现了评选的权威性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次当选的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分别在思想道德、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涵盖了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学历层次。作为青年学生的杰出代表,他们集中展示了新世纪江苏青年学子的优秀品格和风采,充分体现了杰出性、代表性和广泛性。我校在2006年师陶杯论文大赛中取得骄人成绩 近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2006年师陶杯论文大赛的评比结果揭晓,我校喜获骄人成绩,共有十三位老师的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论文三篇,这在全省参赛中学中亦不多见。扬州中学素以办学立意高峻、校风优良、名师荟萃、人才辈出著称于世,注重教学中的科学研究是学校历来的传统。从三四十年代一批大师级的教师在本校任教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广揽人才,礼聘名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养深厚、教导有方、安于久任的教师队伍,科学研究一直伴随着名校的日常教学。科研不仅是本校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学校坚持素质教育、保持自身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扬州中学在本次师陶杯中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是不难理解的。12月15日,王舒成、刘超和郭金花这三位获得一等奖的老师赴张家港梁丰中学参加2006年度全省中学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活动颁奖仪式。与会期间,他们与全省的获奖老师一起聆听了杨九俊副院长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在获奖代表示范课和特级教师示范课结束后,一起参加了评课和互动交流,获益匪浅。我校开展“用手思考·科技活动月”特色活动 科技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互融合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推动优秀人才的涌现,学校团委12月举办“用手思考·科技活动月”活动。活动立足于学生全体参与,立足于学生知识水平实际,立足于创造性思维,坚持“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的原则,让学生的成为一个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活动包括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创造创新大赛、科学小论文评比、趣味竞技比赛、院士、专家讲座等内容。程顺和院士报告会——“用手思考·科技活动月”的重头戏 12月18日下午,我校科技活动月重头戏——“程顺和院士报告会”在我校慕林楼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程顺和院士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我国知名的小麦育种家、有“南方麦王”的美誉。程院士就“当前教育现状与科技兴国战略”、“人生奋斗目标与科研能力培养”等专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和自身体验,给高一高二的全体同学做了精彩的报告,报告平易近人,深入浅出但又语重心长,收到了良好效果。 董玉海校长主持了报告会,并指出科技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互融合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推动优秀人才的涌现,学校决定12月举办“用手思考·科技活动月”活动。活动立足于学生知识水平实际,立足于创造性思维,坚持“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的原则,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活动包括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创造创新大赛、科学小论文评比、趣味竞技比赛、专家讲座等内容。我校在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刚刚结束的扬州市教育局举办的2006年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我校王祥富(数学组)、刘娟(外语组)、汤晓红(生物组)、顾丹丹(政治组)、方云华(历史组)五位老师获得一等奖,冯兰(物理)获得二等奖。特向获奖老师和教研组表示热烈祝贺! 学校希望全体教师进一步加强学习,苦练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提升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我校加强班主任在校一日行为规范检查 为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从12月25日开始安排高一和高二的班主任对学生在校一日行为规范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进出校门必须佩戴胸卡,遇到老师学生应主动问候,教学区内应低声缓步,学生在食堂内应文明就餐,校内行进间禁止吃东西,禁止踩踏草坪等方面,检查几日来明显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汤洵 我的学生曾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对于一个老师而言,什么是最难做到的?”这个问题似 乎可以有很多种答案,我一时语塞,学生告诉我他的答案:“换位思考”。 从一个学生的口中说出这样四个字,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什么是“换位思考”,我想大概当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位置与对方的位置互换,即俗语所谓“将心比心”也。我们在教育学生时,经常会说——“你那样做,有没有考虑过他人的感受呢?”这其实是要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客观的看待问题。然而教师个人有时却无视学生的感受,完全没有“换位”的考虑。 让我们看看教学中的实例吧,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总是憎恨那些爱让学生罚写的老师,可是现在我们当中有不少人还在使用这种“低级”的方法;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班里也有过一二对“小情侣”,那时候是完全理解的,现在我们当老师了,为什么非要“咬牙切齿”的对待学生早恋的问题呢?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喜欢那些衣着得体、性格开朗、愿意倾听学生心里话、把学生当朋友的老师,可是我们自己做了老师之后大部分人却习惯于站在“领导席”上看学生!……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不象话”了,但是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自主性、时代感越来越强了,老师的观念越来越显陈旧了,如果我们至今还端着老师的架子,不能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那么师生的距离将越来越远了。 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现实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师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必然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常常成了教育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障碍,影响了教师的“有的放矢”。而要消解交流障碍,就应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感知揣度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便与他们沟通,更有效地处理好某些看似棘手的“青春期问题”。 上面我反复用了“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其实,每一个老师都是从学生这个阶段走过来的,每个人都有过做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要求教师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并不是一种假设或空想,而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本文我们将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去谈谈换位思考这个问题。 (一)学校教育中的换位思考 班级是学生群体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班主任是担负着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往往等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他们热爱学生,希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栋梁之材,学生对班主任老师往往怀着崇敬、欣赏的情感,同时也会产生适度的畏惧感。在班主任老师与学生之间搭起相互信任的桥梁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里“换位思考”就显得非常重用了。班主任应主动去了解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理解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几方面感受到的压力。尽量去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学生不仅把他们当做老师,更把他们当做了朋友,兄长和父母。他们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对事业热爱的精神及自己的人格魅力去“镇”住学生。他们会花功夫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倾听学生的心声。他们帮助学生树立理想,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他们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事、做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他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及心理需求,经常性地询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严格要求但不随意训斥学生,深知“激励”的价值,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会将“不错,你真行!”作为其常用语和口头禅。正如沃德(William Arthur Ward)所说的“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他们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一道独特的风景,“我爱每一片绿叶”,拒绝偏爱与歧视,把所有的爱无私奉献给所有学生。同时,他们会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只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活动将有助于提醒学生拒绝诱惑并有效的控制自我,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也为班主任实践“换位思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笔者目前正担任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一年级班主任,应该说,能够进入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当强手走到一起的时候就又得分出高下了。对于这些曾在初中阶段始终名列前茅的学生来说,进入高中后的一次次考试让很多人得到的是不曾有过的分数和名次。刚开学时的那股锐气渐渐淡了下去,在这个时候,作为班主任老师,如果不给学生适当的心理疏导,势必会有学生从此灰心丧气以致一蹶不振。班主任在此时首先应通过集体教育(如在班会课上给学生作一次心理疏导),鼓励他们端正心态,认真分析自己进入高中后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方法,树立自信心,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待成绩滑动特别大的学生,找他们个别交谈,大家坐下来聊聊自己的高中感受,敞开心扉。对于学生不对的地方,一定指出,责其改正,对于学生困惑的问题,有些可以用教师自己的学习经历对他们进行启发和教育。学生非常乐于进行这种方式的交谈,并且能在谈话后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教育意图,严格要求自己,取得进步。著名教育家巴桑提(Jeamne a . Bersant)曾经说过“最优秀的老师会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一道分析、解决问题,在指出他们的缺点的同时也指出他们的优点。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有些学生在老师春风化雨的关怀下有可能从此逐渐克服胆怯羞涩的心理,主动找教师交谈思想,这正是换位思考的良性回应。教育中师生的互相理解与尊重才是师生顺利交流的法宝。 (二)家庭教育中的换位思考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我所以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就是说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家庭、社会和学校是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三大支柱。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家庭教育中同样存在换位思考的问题。 有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家长是渔夫,我们是鱼,父母用亲情织成了网,网住了我们的一切;如果家长不想鱼死网破的话,就请把渔网放宽一点,给鱼儿多一点自由游动的空间吧。家长恐怕实在没有想到自己对孩子从生活到学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竟成了限制孩子自由与生存的网。但是,如果将心比心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家长也许就能理解今天的孩子为什么“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那么,家长如何避免“鱼死网破”的人间悲剧呢?笔者认为,家长不妨对孩子来个“欲擒故纵”,就是渴望孩子成才的家长站在一个理智的位置上去关注孩子,将对孩子的期望值藏在心灵深处,而不必在日常生活中絮絮叨叨地流露。俗话讲,过犹不及。正是因为家长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自己解决生活与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能力逐步丧失了。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成了落实家长既定目标的打工者。如此地位,怎么不让孩子发出“鱼死网破”的呐喊? 最近,媒体接二连三报道了中学生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自杀身亡的消息。这个“压力”的很大部分便来自家长的“关怀”。其中一位中学生在给家长的遗书中写道:“他们一天到晚在我面前唠叨要我争气,要将学习成绩提升到班级前十名,争取考上名牌大学,以后才能找一个好的工作……最近,他们又花大钱为我请家教,自己的能力怎样自己最清楚,面临一场又一场的考试,我感到心力憔悴,只好一死解脱了。” 这些悲剧虽出现在孩子身上,根源却与家长有密切的关系;亲情就是亲情,家长不可以使之成为要挟孩子达到某种目标的筹码,用孩子的成功去弥补家长在人生道路上的遗憾。须知,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兴趣等,孩子更不例外;如果家长一意孤行强求孩子做这做那,亲情岂不是变质了吗?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家长不仅不能当“渔夫”,如果可能最好将“网”扔掉,让孩子做一尾在知识与生活海洋中自由畅游的“鱼儿”,并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帮助,这样一来,孩子或许会生活和学习得更好。 (三)以“换位思考”营造良性的教育氛围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要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合力”作用,在这种“合力”的作用过程中,“换位思考”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与家长的及时性沟通和经常性的交流,使得教师和家长从对方那里可以得到自己所无法耳闻目睹的有价值信息,因为班主任不可能深入到学生每时每刻的日常生活中,一些在学校出现的问题,其根源有可能实在家庭生活中,而家长也不可能通晓孩子在学校的一言一行,会简单地把孩子定位成“乖乖女”、“老实孩子”或“调皮鬼”等等,从班主任那里获得的信息能使家长真正全面地理解孩子,可见,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为更好地实现“换位思考”作好了“信息储备”工作,使“换位思考”更容易深入下去,同时在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之间也需要一种“换位思考”,优秀的班主任绝对不会训斥家长,会给优秀学生的父母写信,祝贺他们养育了这么一个好孩子。他们也会对后进生家长指出孩子的长处,给家长以信心。通过相互间的沟通,班主任可以向家长提出建设性的要求,指导家长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从根本上讲是以“换位思考”营造良性的教育氛围,真正实现学校、家庭、学生在教育循环中的和谐互动。 笔者曾经在苏州一所高中参加一次有意义的班会,这个班会应学生的要求讨论他们所关注的“中学生恋”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早恋”。这次班会完全由学生策划组织,他们在网上找了大量的资料,并且提前以小作文的形式各抒己见,而且更别具匠心的是他们邀请家长以给孩子的一封信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班会上学生、老师、家长大家坦诚相对,假设自己处于不同角色会如何看待中学生恋的问题,说出了很多的心里话,也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认识,老师、家长更了解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班会召开的相当成功,在融洽的气氛下使“早恋”这一青少年教育中的棘手问题得到了妥善的处理,这也正是换位思考的妙处。 以上是本人一些不成熟的见解,笔者只是从班主任工作这个小小的窗口向大家阐述了“换位思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相信在更多的教育领域,如果你能注意换位思考,她一定能起到更神奇的作用,我也期待有更多的教师同行和教育管理者一起来关注“换位思考”。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