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扬州中学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平先生逝世 | ||||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7 更新时间:2025-3-18 |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得者,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辐射防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辐射防护专家,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原院长、名誉院长李德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3月16日17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辗转求学获“真”知 李德平,我校1941届校友,原在江苏兴化读初中,三年级时跟随四姑到了上海,就读于位于法租界的扬州中学。后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寇占领租界,扬州中学停办,只好又回到兴化。李德平在兴化读完高中课程后前往昆明投奔自己的父亲。李德平父亲李继侗当时在西南联大任生物系主任及先修班主任。李德平一路奔波,历尽千辛万苦,从江苏到安徽,再到江西、云南,历时半年。由于错过了高考时间,李德平先在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后来考试成绩合格,保送进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在学校里,李德平的实验总是做得最好,同学们公认他的动手能力最强,学生册上记录的电学实验分数达90分,很快成为系里的尖子生,常被同学叫作“小先生”。但李德平认为自身的努力,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老师的启发诱导、严格要求,这些培养了自己严谨的学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验技能。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西南联大解散回迁。李德平回到北平,选择在清华大学继续上三、四年级课程,1948年正式毕业。 投身物理用“真”心 1948年,李德平毕业于清华大学,留校做了助教。李德平曾说过:“我当时有别的选择的机会,但是物理研究这件事,我在行,那我就要继续做啊。”那时候,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人数迅速增长,物理课是所有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原有的实验室、实验器材等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李德平和一群年轻的助教们便竭力充实实验室,动手编写讲义,大家一起商量解决对策,师长们鼓励大家相互讨论。 1951年,李德平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在这里,李德平作为助理研究员在钱三强先生担任组长的探测器组工作,从事辐射探测器的研究。那时的条件十分困难,连制作仪器设备的原材料都没有。李德平的试验能力派上了用处,用上了大学时学会的吹玻璃抽真空的技能,吹制了探测器需要的单级汞扩散泵。李德平通力配合,因陋就简,带领大家吹玻璃管,自己设计并焊接电子线路。在解决了许多工艺难题之后,他们终于研制出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用卤素盖格计数管做成的便携式辐射探测器和一个用强流管做的探测仪。这些计数管和探测器的研制成功和批量生产,为地质勘探、中子物理实验和核试验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测量手段。 防护工作要较“真” 1958年,原子能所(现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立了主要从事技术安全工作包括辐射防护技术研究的技安室。李德平是电子学探测器和计量防护小组的副组长,带着四位北京大学的学生从事此项研究。由此,便拉开了李老在辐射防护领域的不断探索。 李德平常说:“防护防护,如果一线工作人员的自身都保护不了,那我们防护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它,没有捷径,只有钻研与求索。”“我只是比较重视防护,愿意在这方面做工作。重视多一点,就会少出事,少吃亏。”“安全这件事,必须得较真啊。”辐射防护的这份事业,在李老的嘴中,变得庄严,变得分量沉沉,责任和使命感在李老心里播下了沉甸甸的种子。 后来,李德平等人相继开展了重水反应堆运行前的环境放射性本底测量调查,设计和安装调试了中国第一套零功率反应堆剂量监测和报警系统,建立了个人剂量外照射、现场勘测和环境监测体系。在测量辐射水平现场在数十年的科研工作中,李德平对辐射防护进行了许多深入的哲学思考。他经常和身边的人讲着近代辐射防护的一些至关重要却时常被人误解的概念,如辐射防护的目的是“防止那些将会受到而又可以避免和减轻的照射”“个人剂量限值不是安全与否的分界线”“监测的基本目的是验证而不是控制”等。李德平的这些论述对我国辐射防护的发展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辐射防护监测中,误测与漏测都会导致错误的判断。李德平对核安全问题,坚持原则,寸步不让。上世纪80、90年代,李德平每年要主持审查十余项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核安全分析报告。他每次都是非常认真、深入、热情和一丝不苟,还被人误解为固执、顽固,甚至“不近人情”,但李老认为这是干这一行必须染上的“职业病”。 1985年,李德平被聘任为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主委会委员,并连任三届。在此期间,他直接参与了推动国际辐射防护基本原则与概念发展的工作,将探索的视角延伸到更远的地方。 终身学习探“真”谛 李德平一直在为中国辐射防护事业后继有人而默默耕耘,他说过:“世上只有一样东西给了别人自己不会减少 ,那就是知识。”在建立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现为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之初,他就注意设立恰当的科研课题并挑选一批勤奋、踏实、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中青年人才挑起重担。正因为有了李德平这样的伯乐,一些工作没几年的年轻“千里马”,才能被发掘。 李老给别人知识,前提是自己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知识的疆界。有记者在采访李老的时候,看到李老一边吸着氧气还一边翻阅书。李德平一辈子对新鲜事物充满着无限好奇。互联网普及之后,李德平便会用网络搜索自己的老同学;通过自学编程,画出相应图形;在软件修图技术未完全普及之前,他已经在学习如何用软件将自己的孙子与长颈鹿完美地融合于在一张照片上;李老还经常看看抖音的搞笑视频。李老身上表现出的对新鲜事物、新生事物的求知欲和青少年时期的辗转求学、中年时期的艰苦奋斗一以贯之。李老生前手腕上戴着三块表,李老说:“我这三块表,都有它们的用处,我可不想被时间落下。” 这位不想被时间落下的老人,一辈子孜孜不倦、默默耕耘。他取得卓越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认可,被公认为我国辐射物理、辐射防护专家,中国辐射防护领域的奠基人、开拓者。 |
||||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新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