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友仁:为扬州院士立传 | ||||
作者:王鑫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57 更新时间:2022-6-7 | ||||
【“凡人”小传】 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接受私塾教育1年多、义务教育9年、高中教育3年、知青10年、大学教育4年,从事教育工作27年,倾心钩沉扬州教育往事。 【“凡人”自述】 作为老扬州,为扬州写点什么;作为扬中校友,为母校写点什么;作为曾经的教育工作者,为扬州教育写点什么——言他人未言之事,言他人言而未言全之事,乐在其中。
正值高考,一位位同学,正坐在高考的考场里,奋笔疾书,书写未来。 扬州中学对面的院士广场上的院士塑像,树立起崇高的人生标杆。有一位教育工作者,经常在此对年轻学子们讲述扬州院士以及扬州中学的故事,他就是李友仁。 当年的县文理科第一名 和扬州中学的缘分始于60年前 李友仁和扬州中学的缘分,始于60年前的1962年。那一年,他从西门街小学毕业,考取扬州中学初中。三年后,又考取扬州中学高中。 在李友仁的记忆中,扬州中学环境美,风气正,教师敬业,学生上进。学校教育学生们要“正直向上”,即如何做人;又确定了“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十六字学风,教育学生们要“热于求知”, 即如何做学问。六年的扬中求学经历让李友仁获益匪浅。之后下乡插队十年,备尝艰辛,而没有磨灭掉志气。1978年参加高考,以所在徐州市新沂县文理科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被南京大学录取。 大学毕业后,李友仁回到扬州,因从事教育工作,与母校扬中多有接触。此外,李友仁的夫人徐金玲,也是扬州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后来也回到母校任教,直至退休。 基于这些因素,李友仁一直都对母校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想在宣传扬中方面尽点绵薄之力。 从2012年开始,李友仁写扬中辉煌的校史,写先进的办学理念、治校有方的校长,写学养深厚、教导有方、安于久任的名师,写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杰出校友,写鲜为人知的往事,写自己在扬中的亲身经历。前不久,盘点了一下,竟有七八十篇。 2012年,扬中庆祝建校110周年,拟编一本反映杰出校友报效祖国故事、名为《树人堂下(二)》的书籍。应时任学校校长办公室、校友办公室主任陈国林的邀请,李友仁参加了此书的编辑,并为此书写了前言。 今年扬中将庆祝建校120周年,专门建了一个校庆专题网站,应扬中党委办公室的请求,他提供了多篇文章,以充实网站的内容。 关注扬州院士群体 扬州共有院士91位 2003年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当年的院士增选结果。李友仁惊喜地发现,在入选的58名科学家中,扬州中学有黄宪、黄琳两位校友双双上榜。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李友仁注意收集扬州院士的相关资料。
2011年,媒体从两院公布院士增选人数开始即予以关注。在吴道台宅第内设立扬州院士博物馆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此情境之下,李友仁对包括扬中校友院士在内的扬州院士群体的研究才算真正开始。屈指算来,已有十多年。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扬州共有院士91位。 扬州有着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不少院士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这是他们赖以成长、成才的文化沃土。因此,扬州院士中有父子院士、父女院士、兄弟院士、夫妻院士、叔侄院士,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院士中,父子均为扬州院士的,仅有一对:李方训和李正邦。这个家庭有着怎样的家风,引起了李友仁的浓厚兴趣,于是追根寻源。 李方训、李正邦,父子院士,绝非偶然,这个书香门第,“勤苦治学”的家风绵延不绝。 李正邦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仪征老家书房中有一幅录自韩愈的格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算是世代相传的家风。” 李正邦的父亲李方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幼勤奋学习。他因家道清贫,无钱买书,便常常借来书籍,一字一句地誊抄攻读。夏夜天气炎热,蚊虫叮咬,他仍专心致志读书,坚持不辍。他后来经常给子女们讲述他当年勤苦治学的这段经历,以此来教育、激励子女们。李方训毕生致力于科学和教育,曾任金陵大学校长、南京大学副校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李正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里。中学时代,他就擅长演说,酷爱文学,还能写点新诗。他写了一首题为《雾中行》的新诗,向朱自清请教,朱自清颇为赞赏,但建议他“还是学理工,中国要富强更需要理工人才”。这使他选择了毕生的主攻方向。李正邦后来成为钢铁冶金专家,1999年当选为院士。 扬中走出了50位院士 院士广场故事多
李友仁介绍,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从扬中树人堂走出的院士有50位。 他们有的毕业于扬中的前身省立八中、省立五师,有的毕业于1927至1937年间的省立扬中,有的毕业于全面抗战爆发后所办的四川国立二中、上海 “泰校”及苏北乡间的扬中苏北分校,有的毕业于解放后的省扬中。他们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比如院士广场四座雕像中一位:黄纬禄,他从想退学到成为“学霸”的故事引人奋进。 李友仁说,1933年,黄纬禄从安徽芜湖芜关中学初中毕业。考虑到要上好的大学就必须上好的中学,而扬中远近闻名,社会上也流传着“北南开,南扬中”的说法,黄纬禄于是报考扬中,并被录取,度过了三年难忘的岁月。 黄纬禄深知芜关中学的英语水平与扬中的英语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就利用开学前的一段时间认真补习了英文。本以为自己是有备而来,但扬中的英文、数学、物理、化学教学全部用英文课本,老师用英语讲课,要求非常严格。初入学校,黄纬禄听课如同坠入云雾之中,非常痛苦。特别是化学,黄纬禄觉得最伤脑筋。他前一天晚上就预习第二天化学课的内容,借助英文字典将课本翻译成中文,但一个晚上仅译出一页或一页半,而第二天一堂课就讲了四五页。黄纬禄遇上了“拦路虎”,无法跟上,便给父亲写信,说与其以后学习跟不上,不如早一点儿回家,随姐夫学医,免得期末被除名很不好看。 这时,父亲给他写了一封信鼓励他:“扬州中学是名校。你初中时成绩不错。你用心学,相信你一定可以跟得上。你努力了,即使你在什么地方跟不上,被除名了,家里面也不怪你。你就放心在那地方学习吧。” 此后,黄纬禄更加努力、刻苦、用心地学习,对数学、物理和当年伤脑筋的化学越学越有兴趣,在高中毕业考试时终于得到了回报:数理化都是满分。 助力扬州院士博物馆 著有《扬州院士群英谱》 扬州院士博物馆设于吴道台宅第内的测海楼,于2014年4月建成开放。 博物馆文案由市文化博览城建设领导小组设定,当时在会上讨论了扬州院士的遴选标准。开始确定的标准为三条:一是出生于扬州的;二是曾就读于扬州大中学校的;三是长期在扬州工作的。李友仁提出应增加一条:非出生于扬州、籍贯为扬州的。这一建议被采纳。 在那场会上,李友仁提供了研究成果《扬州院士群英谱》,即扬州院士名录。《扬州院士群英谱》后来被市政协文史委编印的《扬州文史资料(第35辑)》刊用。李友仁在后记中写道:《扬州院士群英谱》不是简单的有关资料的汇编,而是披沙沥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后的结晶;尤其是对是否为扬州院士,对院士的出生日期、籍贯、出生地、扬州中学校友院士的入学或毕业年份等,需反复查找、分析,逐一加以认定,遗漏的补上,有误的纠正,力求尽可能地准确。认定,虽枯燥,虽繁琐,有时似乎已山穷水尽,继而又柳暗花明。自己也便增添了一份成就感,自有其乐。而能为“扬州院士博物馆”的建立提供点资料,尽点绵薄之力,虽苦尤荣,不亦乐乎! 开始确认的扬州院士为62位。李友仁提出,另外还有5位。其中,陈桢出生于扬州,秦裕琨、李正邦、尹泽勇等3人籍贯为扬州、非出生于扬州,陈定昌为扬中校友,亦应在扬州院士之列,这也得到专家们的认可。 此后,李友仁又参加了几次研讨会议。他还提出,据扬州文化学者顾一平考证,美籍华人电工科学家李天和出生于扬州个园,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瑞士工程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应列为扬州院士。这一意见也被采纳。 2013年,两院增选院士,又有几位扬州人榜上有名。因而,2014年建成开放的扬州院士博物馆,展示了73位扬州院士的熠熠“星光”。今年1月,在扬州市文史馆院士广场,扬州院士资料展馆、扬州地方文献展馆举行了开馆仪式。其中,扬州院士资料展馆就凝聚了李友仁的不少心血,他也参与了其中的陈展方案。 【对话】 记者:扬州自古就是书香之城,目前有90多位院士,哪些院士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李友仁:太多了,每位院士的故事都是值得学习的,比如说吴征镒院士,在那战火连天的岁月里,默默地完成了一件壮举。他为80卷、126册、500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志》的编写提供了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资料。在他身上体现的,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记者:您觉得扬州的院士精神,对扬州人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李友仁:院士精神是扬州的宝贵财富,希望学生们能够从院士们的成长轨迹中受到启迪,刻苦学习,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当然,干惊天动地大事的毕竟是少数人,绝大部分人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平凡的工作。众多普通劳动者,以扬州院士为榜样,爱国,奉献,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 |
||||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