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秦佑国:回首扬中 | ||||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175 更新时间:2007-10-25 | ||||
2、生态和绿色建筑 9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建筑物理领域开始从声光热三者分立研究建筑物理特性,转向以生态和绿色理念综合研究建筑环境质量与资源能源消耗,秦佑国敏鋭地认识到这一趋势,与江亿教授一起促成了暖通空调专业进入建筑学院,这在国内也是首创。双方合作开拓生态和绿色建筑研究,与美国MIT合作进行“生态住宅试点工程研究”;2001年编写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这是国内第一个生态建筑评估的体系和文本。2002~2004年,与江亿院士合作主持了科技部科技奥运专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及评估体系研究”,该项目得到包括钱易、吴良镛、马国馨、何镜堂四位院士在内的评审组的好评:“对澄清和规范绿色建筑概念,推进绿色奥运建筑,促进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所提的一系列定量化指标使绿色建筑的评价从定性发展到定量,是重要创新。”该项目成果2005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秦佑国排名第一)。2004~2006年在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中,他担任第一分项“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与评估体系研究”负责人,成果即将出版(已定出版合同),2005年主持编写了北京市标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2006年作为专家组组长参加了国家环保局《生态住宅环境标志认证技术标准》的制定。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以“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为题作学术报告。 3、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科学这一学科在国内也逐渐从80年代的建筑物理向更广的含盖面发展。首先是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在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然后是90年代中期以后建造(Tectonic)问题成为除绿色建筑之外另一个关注的焦点。秦佑国是这种发展的起始者和推动者。 1992年发表的“建筑与数学”,是国内建筑学界无人涉足的论题,在文中提出“可以预言,这些理论(指混沌、非线性、复杂性理论)很快会被引入到建筑理论中来,成为新一代建筑思潮的自然哲学基础。”“当今建筑思潮五彩纷呈的现象则折射着后工业化社会探索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自然哲学的辉光。”英国著名建筑理论家詹克斯有关复杂性理论如何应用于建筑学的著作在1995年出版,印证了这一预言。 2000年开始的关于建筑设计媒介与建筑发展关系的研究也是国内未见,揭示了建筑设计术语媒介、图形媒介、模型媒介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和对建筑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数字媒介与未来建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首创提出的计算机集成建筑系统(CIBS)的构想,2004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最先提出“中国建筑已经到了必须变更基本技术体系的时候了”,呼吁中国建筑要提高工艺技术水准,注重细部设计(detail design),指出建筑艺术和建筑美不仅有形式和风格的“arbitrary beauty”,还有工艺技术水准反映的“positive beauty”,现在中国建筑要“呼唤精致性设计”,引起建筑界较大反响,2001年应邀在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上做主题报告:“从Hi-Skill到Hi-Tech”。这几年的中国建筑设计和工程的发展印证了其看法。 多年来提倡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和建筑创作结合,提出“建筑技术是建筑设计的元素和内容,建筑技术是建筑创作灵感的启迪和来源,建筑技术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美的体现和表达。” 4、建筑设计 秦佑国在建筑工程设计方面也有一些成果。他主持了西安·咸阳机场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动态投资18亿元,这是民航系统唯一由系统外的国内单位做的机场建设可行性研究,在民航总局汇报时得到好评。作为民航总局邀请专家,参加了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新白云机场、长沙、南昌、济南、沈阳、大连、长春、武汉、拉萨等十余个机场的规划和航站楼设计评审。 主持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朝阳医院、西安交大附属医院等医院规划,作为卫生部邀请专家参加了北京医院、协和医院、阜外医院、同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湘雅医学院附属医院、上海华山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等20余所医院的规划和设计方案评审。 所做方案设计(总装设计院做工程设计)的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城(12万m2),2000年被评为全军优秀设计一等奖。 他发表的“关于重建圆明园的意见”、“上海浦西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失控”、“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中国建筑呼唤精致性设计”、“墨西哥城的教训和拉美化的防止”等文章,见解独到、观点鲜明,有针对性。 发表论文76篇,出版著作6本。
二、建筑教育方面 秦佑国1997年起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并于2000年当选全国建筑学专业学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加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岗位,使他以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建筑教育改革和推动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中去。 1、总结和提出清华建筑教育思想 总结清华大学建筑教育的传统,提出清华大学建筑教育思想: 建筑学: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建筑教育:理工与人文的结合; 建筑学科:建筑学(architecture)、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与景观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三位一体; 建筑教学:基本功训练(skill training)与建筑理解(architecture learning)相结合; 能力培养: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相结合; 2、领导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保持和发展了在国内的领先优势 1998年首批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 在2002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获得3个重点学科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名列全国建筑院系第一; 在2003年全国高校建筑学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 3、努力推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 作为建筑学院院长主持和率先提出,并身体力行贯彻: 1)坚持建筑学一级学科下,本科只设一个建筑学专业,实行“宽口径”培养。 2)2000年开始实行建筑学专业六年本硕统筹学制。 3)2000年暖通空调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进入建筑学院,组建建筑技术科学系。六年来,该专业和建筑学结合,在生态建筑与规划、绿色建筑评估、建筑节能、室内外微气候等方面的科研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在教学方面也有较好的配合。 4)2001年提出建立景观建筑学系的计划,2002年12月,自主增设“景观建筑学”二级学科,招收研究生,2003年10月正式成立景观学系。 5)大力度推进建筑设计主干课教学改革,改变90个学生9个教师用同一个任务书的模式。一二年级学生题目可以有选择,三年级教师自主组合成设计Studio;高年级设计强调综合性,建筑、城市和景观结合,建筑、技术、生态结合。 6)改革建筑历史由一个教师用一本教材讲授一门长学时课程的惯例,改为“建筑史纲”课加其他教师开设的专题课。 7)在全国率先实行硕士生设计课“设计(一)”由各自导师辅导改为集中统一组织教学。这一措施在建筑学专业评估中得到肯定,并在各高校得到推广。 8)推进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强调技术类课程的建筑(architecture)性和人文性讲授,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都进行了改革。在国内率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建筑技术概论”课。 4、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在担任建筑学院院长期间,完成了学院教师队伍新老更替。采取措施大力选派年轻教师公派出国学习进修,1997年以来有30人被派出。尤其是加强与哈佛大学和MIT的联系,先后选派了12位教师前往哈佛,7位前往MIT学习进修。教师中具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连续半年以上)者的比例已达54%,具有博士学位者的比例已达52%。教师中非清华本科毕业生的比例从1998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34%。 5、发展平等的国际交流 领导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凭借着自身的建筑教育质量与特色及在中国的领先地位,着力发展平等的国际交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已和哈佛、MIT等十余所国际上著名大学的建筑院系建立了联系。 每年都有国外大学与清华建筑学院举办Joint Studio(联合设计专题班),包括已持续20年的清华-MIT专题班;清华-Upenn(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设计班2000年以来每年举行;清华建筑学院与法国、意大利、韩国联合举办的四国五校Joint Studio已持续了5年;近年以来还有哈佛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加州伯克莱,巴黎马拉盖建筑学院等与清华联合班。 组织学生参加重要的学生国际竞赛,使学生了解世界、锻炼自己,学生获奖也为清华争光,扩大影响。1998年中英学生设计竞赛获第一名,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学生设计竞赛获得第一名和第三名;2001年亚澳地区学生设计竞赛获得二等奖 2名、三等奖 2名;2003年UIA学生设计竞赛获荣誉奖1名;2003年国际景观建筑师联盟学生设计竞赛获第一名和第二名。 6、认真教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在担任建筑学院院长繁重的行政工作之外,一直承担第一线教学工作。面向全校新生开设新生讨论课(Freshman Seminar)《建筑与技术》,为本科一年级学生讲授《建筑技术概论》,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上实习课《建筑实习》,为硕士生开设《建筑物理环境》,为博士生开设《科学、艺术与建筑》。所讲课程内容新、知识涵盖面广、课件生动,讲课有激情,受到学生的好评。 坚持组织和参加研究生学术沙龙,学术活动内容丰富、思想活跃。指导研究生学习和论文工作认真负责,注重启发性。指导的8篇博士论文,3篇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重视学院的学生工作,支持和关心学生干部的工作,学生运动会、歌咏比赛等都是亲自到场为学生“加油”。学生工作中棘手的问题亲自处理。对学生热情,关心学生,替学生着想。严以律己,作风朴素,喜读书,知识渊博,受到学生敬佩。连续5年被研究生无记名投票评为“良师益友”。 在全国20余个大学为建筑院系的学生作学术报告,广征博引、内容丰富,视角和观点独到,讲演激情生动,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7、主持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 作为评估委员会主任每年主持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主持了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的修订。 与美国建筑学会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谈判相互承认评估的事宜,参与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韩国汉城城市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 协调教育部有关专业性学位教育的机构及其政策与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关系。 协调与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的关系,受聘为考试考题设计专家。 8、关注中国的大学教育 向清华大学领导提交报告,向教育部写信,提出自己对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些看法: 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是硕士生的培养定位问题。硕士生主要培养专业性(professional)人才,而不是学术性(scientific)人才; 大学教育,不仅要讲“素质”,还要讲“气质”,不仅讲“能力”,还要讲“修养”; 中国的大学要能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应该立足于中国。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已经是并将进一步是全世界不可忽视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三农”、城市化进程、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国际战略等等都是世界一流大学和学者关注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开展研究,取得高水平的成果,就可以和世界一流大学平等地交流和对话。 任教以来6次被评为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1991年建党70周年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在清华大学提出教书育人口号二十周年时被授予“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2004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004年获清华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 。 |
||||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杰出校友的典范——追忆秦佑… 我校1961届校友、清华大学建… 从扬中到清华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