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扬州中学“六合班”
1955届校友 陆用森
1952年初秋凌晨,东方微明,一辆卡车驶进扬州中学校园,车上满载莘莘学子和行李,他们是应届六合中学初中毕业分配来扬州中学报到的学生。男同学在初中部教室暂住,后搬至自省楼宿舍;女同学住南楼。“六合班”是我国建国初期特定时期产生的班集体,当时六合县属苏北扬州专区管辖,县城只有初中,那年春、秋季毕业班有100多人,选拔较优者约40人,到扬中读高中,加上扬州当地和来自上海、四川、仪征、海安的学生9人,合编为高一(五)班。班主任是江西人吴世熙老师,他夫人是扬中体育老师。
由于班里大部分是六合人,人称“六合班”。教室坐落在品字教学楼东端底层,直至高中毕业,未更换教室。同学们朝夕相处,学习生活在一起,十分融洽,不少同学从小学始就是同学,有的还有亲戚关系,彼此十分了解,既是同学,又是老乡。班级学生积极上进,学习气氛浓厚,各方面都争先恐后。班主任吴老师还到宿舍催促同学们早起锻炼,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班级曾荣获“三好班集”和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锦旗两面。班级男女篮球队实力也很强。杨桐同学被选为校学生会副主席,主席是范承祚(后来成为国家外交大使)。班里共青团支部经常组织活动,吸收先进青年加入团组织。
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晚饭后,三两好友迎着晚霞在长堤漫步,护城河外一派田园风光,农夫在田间车水插秧,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卷。河里有4艘扬中的小艇,假日组织团日活动,我们划着小艇去瘦西湖游览。除此之外,假日里同学们有的去国庆路百货公司采购生活用品,有的去解放桥附近浴室洗澡,有的跟街边画像师学画人像,有的去苏北电影院看苏联电影《攻克柏林》、《易北河会师》、《金星英雄》,顺便去对面邮局买纪念邮票,给家里写信……树人堂里,肖翰芝老师“歌唱二郎山”的歌声嘹亮,黄河老师的钢琴声悠扬,李拔同学演唱的“二月里来好风光”叫人难忘,当时苏北人民广播电台就设在楼顶,这些情景都记忆犹新。还有孙龙父老师的苏联文学讲座,更是引人入胜。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在大操场(时称“苏北红场”)举行隆重追悼大会,缅怀伟人功绩,彼时情景,如在昨日。
毕业前,学校邀请南京工学院学生来校与我们座谈,介绍大学学习生活情况,多有助益。毕业时,我班5人被选为留苏预备生,2人推荐到外交学院,另2人选送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班上近半数同学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其中有7人进入北大(含今北大医学部)、清华学习。我们在扬中度过了3年愉快美好的学习时光,扬中为我们打下了坚实良好的文化基础,我们终身难忘。衷心感谢母校对我们的培养。“六合班”的同学均已是耄耋之年,回母校的机会不多了,衷心祝福母校中未来更美好!
附图片:1955年9月,“六合班”进入北京各大学的同学在颐和园合影(缺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