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箱部门电话返回扬州中学主页
  [组图]1952届校友张乃通院士逝世       ★★★
1952届校友张乃通院士逝世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37    更新时间:2017-4-25

 


  2017年4月21日10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专家,我校1952届杰出校友张乃通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3岁。

  张乃通院士1934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46年9月至1952年7月在扬州中学读书,1956年毕业于原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副主任、主任,航天学院副院长、院长,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是哈工大无线电系、航天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主要创建人之一。曾受聘航天第三、五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天科技工程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月球探测二、三期工程预先研究组成员,黑龙江省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特邀委员。

  张乃通院士为我国军事通信,卫星通信,专用集群通信领域的著名专家,曾主持研制了指控数据链通信系统、海军超视距数据链、第一代国际标准专用集群通信系统等,成果均转化为实用装备及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

  张乃通院士始终关心母校的发展,他在百忙之中多次回到母校,并为母校学生开设讲座,给母校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附《树人堂下》关于张乃通的介绍

 

张乃通:为国图强  有志乃通

不忘屈辱  奋发图强

  1981年,张乃通教授参加哈工大的代表团赴日本交流考察。其间,日方为代表团安排一次活动。一位歌伎演唱了“何日君再来”。唱毕,场上响起了掌声。可张乃通没有鼓掌,表情凝重地陷入沉思。日方接待人员礼节性地询问。张教授客气地说:你们的歌伎长得很漂亮,歌也唱得很好。可这首歌我早就听过几遍了,最初听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灾难深重的时候,今天听到这首歌,脑海中又浮现了当时情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听完张教授的话,双方陷入沉思……

  张乃通出生于教师家庭,年幼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全家逃难至扬州西郊农村,两个姑母因不从日寇的强奸而惨遭杀害,祖父因伤心过度病逝,父亲只身去了重庆,自此,张乃通母子两人生活在沦陷区,特别是每次出入城门都必须向日本士兵脱帽鞠躬的屈辱经历,在张乃通幼小心灵深处打上了烙印:“落后就要挨打、受欺凌”。随后的亡国奴生涯让日渐长大的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人想要挺直腰杆,摆脱贫穷和落后,离不开知识和科学。于是少年的他,暗暗下定决心:不当亡国奴,好好读书,长大后一定要为富民强国做些事!而开明的母亲,也支持他一定要“念书念到底”。在扬州中学这座历史名校里,张乃通勤奋学习六年,他不但学习成绩拔萃,而且当上班长。六年的攻读磨练,为张乃通事业有成、报效祖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磨一剑  荣登工程院

  1952年,张乃通从扬州中学毕业后顺利考上浙江大学电机系。1953年院系调整,他来到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继续学业,毕业后服从分配来到了东北重工业基地之一的哈尔滨,在著名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生涯。

  当时哈工大并没有无线电系,与此相关的只有一个设在电机系的工业电子学教研室。为了筹建无线电系,学校把刚毕业的张乃通和另外四位教师及其他专业抽调来的学生一起送往清华大学进修及随班攻读。1959年3月白手起家的无线电系正式成立,张乃通与几位教师走上创办之路。1962年以后,由于条件因素以及专业调整,一起进修的五位教师中只有张乃通一人留在了哈工大。



  为了无线电系的长远发展,张乃通认为科学实践是教师成长的途径,年青教师尤为迫切,他对教研室提出了“实验室起家”的要求,从表面上看与大庆所提“两论起家”不一样,为此他在“文革”初期就遭批挨斗蹲了八个月“牛棚”,后来下放到工厂“劳动改造”。从1967年开始他几乎一直处于半隔离状态,长期无法与妻子见面,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无法守护在妻子身边,妻子只有独自一人回到江苏老家生养,与儿子见第一次面时,孩子都已经3岁了。十年浩劫,他遭遇着事业和精神上的双重冲击和折磨。但这样混乱残酷的环境也没有动摇张乃通的信念。强烈的事业心支撑、抚慰着他仍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即使在工厂劳动,他也利用所学的知识为操作冲床的师傅设计了自动感应装置,用以保障操作安全。因为他始终坚信,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报效祖国的唯一方式就是依靠知识和科技,所以他绝不会放弃自己的专业!

  1969年3月,张乃通结束了“隔离”状态,同年10月被学校派往当时黑龙江省成立的“战备科研领导小组”。在这个科研小组中,张乃通有了施展自己所学专业的舞台。为了这难能可贵的机会,他每天几近疯狂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从一般组员做到“晶体管单边带战术电台”研制的技术负责人,带领全组研制成功当时国内领先的具有数字频率合成器、功率合成器的半导体小电台,使张乃通名声大振,同时也给一直处在逆境中的张乃通以极大的鼓舞……

  1979年,他作为哈工大第一批副教授正式开始了新的教学与科研生涯,应该说事业从此在张乃通的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全新画卷。

  1985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隶属航天部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哈工大计划筹建航天学院,以解决国家在该领域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这一艰巨任务再一次落在张乃通的肩上。而此时无线电系在他的带领下已经发展得有声有色,很难让他割舍,尽管如此,张乃通还是信心百倍迎难而上。从1987年航天学院正式成立一直到1996年,他历任副院长、院长。航天学院也不断壮大,不仅成为哈工大的标志性学院,也成为国际宇航大学的一个永久性分校。

  张乃通在创建航天学院的同时还成立了通信技术研究所。从而更好的发展无线电系。

  多重身份意味着重大的责任和艰巨的任务,坚韧执着的张乃通信心百倍地活跃在自己的舞台上,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为我国的航天及通信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乃通使我国XX战术武器指、控数据通信系统更新换代,主持研制成功机一舰(地)数据链,成果均转化成装备,达到国内外同类系统先进水平,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同时也奠定了航天部哈工大通信教学、科研的技术基础。他在我国首先主持研制成MPT1327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并得到应用,打破了国外垄断我国专用通信系统市场的局面。1999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他领导的哈工大通信所,被信息产业部选定为我国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研制总体组长单位,历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委、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六项……卓越的学术造诣和杰出的科学成就,使张乃通在2001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通先生”桃李满天下

  50年前,张乃通在清华大学做助教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就尊称他为“通先生”,如今的“通先生”已是桃李满天下。

  从1956年来到哈工大开始,张乃通已经在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了50余年,先后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120余篇。主编专刊、出版全国教材、科技著作、翻译新书,成绩斐然。

  张乃通自己不断学习和开创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科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梯队的建设,他领导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首批进入国家211重点学科,首批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点单位,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家都为能在张乃通领导下工作而欣慰。

  “通先生”在教书育人上,有三点原则:一是教育别人,自己首先要学会做人。他一生以诚待人、虚怀若谷,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们。二是礼贤下士、互相学习,不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一等。在“通先生”的办公室里,常常会听到他和弟子激烈的“争吵”声。无论是所长还是硕、博士研究生,只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观点,都可以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而“辩” 出来的最优方案往往让大家心悦诚服、受益匪浅,从而“师生共同受益”。三是对学生高度负责。“通先生”所带的弟子的论文,都由他亲自认真修改,从来不用助手帮忙。张乃通个人已经培养了硕士48名、博士38名,其中有的是在国家机关担当领导,有的成为科技战线骨干,有的在国防航天事业中担当重任,有的已是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有的是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有一名已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通先生”勤奋耕耘五十余载,教学和科研硕果累累,而今,年逾七旬的“通先生”仍在孜孜不倦育人、自强不息攻关,人们夸赞他是“巍巍北国不老松!”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我校52届校友张乃通院士回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