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箱部门电话返回扬州中学主页
  1965年9月至1966年6月扬中求学散记         ★★★
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1965年9月至1966年6月扬中求学散记
作者:李友仁    新闻来源:校长办    点击数:1561    更新时间:2016-9-6

 

19659月开始就读于扬中高中,19666月因正常的教学程序被打乱,学业中断。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校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种种举措,至今让我难忘。

因材施教,学校试行“跳级制”。1966年初,有5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跳了一级。其中,高一年级的王毅军、李安平(女)跳级上了高二,初三年级的刘在清、殷克琪(女)和谢露夏(女)跳级上了高一。刘在清、殷克琪被安排在我所在的高一(4)班,他们在班上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其它方面也非常优秀。刘在清还是一位运动员,两次代表扬州市参加江苏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并且取得了男子800米季军和男子跳远第五名的优异成绩。

因材施教,学校试行“提前毕业制”。高二年级品学兼优的李海星,被安排提前毕业,拟与高三毕业生一起参加高考,后因高考制度废除而未能如愿。

因材施教,学校还在我们班上进行了“八人教改小班”复式教学的试点。

时任扬州中学校长的张卓如深感当时的教学是“填鸭式”,培养不出科学巨匠,因而亲自主持了复式教学的改革。这一教改的实施者、我们的班主任潘念东对此记忆犹新。据他回忆,1965年暑假期间,张卓如几次找到他,对他说:“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想对国家再做些贡献,想对扬州中学的教学进行一些改革,搞个三五年,搞出点成绩来,再在学校扩大、推广。这样,退休时就没有遗憾了。”为此,他设计了复式教学试点方案,报省教育厅备案。

学校对这一教改举措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以校长张卓如为组长,副校长张铎、教导主任李久翔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周开两次会,讨论、研究相关事宜。学校还安排张铎亲自到高一(4)班教政治,李久翔与班上住校同学同吃同住,及时了解动态。

张卓如的教改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材生,使他们高中毕业时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争抢的毕业生,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力争成为有创造能力的科学巨匠。

教改计划是,高一,限数学、物理两科:高二,增加化学、英语两科;高三,选用老扬中的教材。数学用黄泰的,物理用邱子进的,化学用李剑青的,英语用剑桥的。并请黄泰、李剑青等名师每周对八位同学授一次课,扬中的任教老师一起听课,课后作为辅导老师与八位同学一起讨论。

挑选八位参加试点的同学,张卓如主张,一是选八位男生,因为男生的创造力强些;二是不要只选干部子女,不要管家庭出身、成分,只要品质好,有创造潜力,就行。潘念东对此颇有感慨,他认为,张卓如1965年敢讲这样的话,说明他是真正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有着何等的勇气。最终,赵庆泉、魏宏舜、张进南、钱仁富、葛兆庚、陈长宽、余俊来和我等八位同学被挑选出来。

我们八位同学上数学、物理课时,在教室后面的一角用四张课桌拼在一起,围坐在课桌旁,不用听老师的讲课,而是自学、讨论。对我们的要求是,课前预习,课上自学,多看参考书,多思考,多练习,多讨论,遇有问题,则向任课老师请教。这种复式教学形式,只进行了几个月,就因文革而夭折,但效果显著。据潘念东回忆,八位同学数学、物理课程考试的平均分一般比班级平均分高89分,有一次高出11分。

八位同学走上工作岗位后,成绩最为突出的是赵庆泉。这位自学成才的佼佼者,成为了国际盆景艺术大师,其创作的作品,树种选材广泛,技法细腻,构图生动,既有苍劲雄奇的力作,也有潇洒灵秀的精品,充分展示其丰富深厚的功底。而谈到他的成就时,他常说当年参加扬中的教改获益匪浅。他回忆说,在学校时,通过自学,自己学得主动,印象深刻,还逐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自己热爱学习的好习惯。走上工作岗位后,又通过自学,取得了自学考试文凭,并在1983年获得江苏省自学成才一等奖殊荣。而且凭借着自己的毅力,运用着昔日扬中老师传授的方法,有计划地自学相关的科学知识,无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不停地在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当年扬中的复式教学试点,因怕有波折,怕对其他同学造成误解,张卓如要大家保持低调,不许公开报道,再加上只搞了几个月,因而知道的人并不多。

因材施教的同时,学校和老师们关注全体同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注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当年,我们一走进教室,就可以看到黑板上方的“虚心求教、刻苦专研、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十六个字。这是学校确定的十六字学风,不但每个教室有,还印在《班主任手册》上。这十六字学风又简化为八字学风,即:“虚心、刻苦、踏实、经常”。

我们的班主任、数学老师潘念东从不训斥学生,在班上也从来不公布低分学生的名字,而是将试卷悄悄地发给他们。事后,他会提醒这些学生要加倍努力。他认为,学生考得不好,已经很难过了。再去横加批评,只会适得其反。英语老师王迦培非常注重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听力的提高。每节英语课一开始,先由两位同学用英语会话,内容自定。同学们非常认真,几天前就要准备好,要写好会话的书面材料,要反复练习。会话结束,王迦培老师会提问其它同学会话的内容,并略加点评。这样,一轮20多节课后,每一位同学都得到了训练。然后,再继续下一轮。我们的语文老师是马步云,他与同学说话总是面带微笑,十分和蔼可亲。我们每周均有两节作文课,一周我们称之为大作文,用两节课完成;另一周我们称之为小作文,前一节课读评大作文的范文,后一节课写小作文,写不完可在自习课上继续写。

学校秉承“树人”宗旨,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更注重德育教育。印象最深的是,受19659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启发,学校曾别出心裁,组织在大教室召开“记者招待会”。当然,提问的不是记者,而是学生。回答问题的也是学生,以学校树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典型殷克勤(殷克琪的哥哥)为首。因为我对时事比较关心,所以也入选回答问题的同学之列。班上很重视,事先搞了模拟活动,同学们提问,我作答。学校以此活动引导同学们不要死读书,要关心时事政治。班级也是如此。我们班崔小云负责每天早晨收听广播,把国内外重要的新闻记录下来,一般有78条,到校后抄写在教室后面的一块小黑板上,让同学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此外,我们班还有同学的结对活动。团员与要求进步的非团员结成对子,经常交流思想,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记得和我结对的是陈长宽。这种做法,当今的青年学子可能不太理解,可是当年结对的双方却是十分的虔诚。

学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克服轻视劳动和轻视体力劳动者的思想。为此,学校按照要求,将生产劳动课列入课表。我们每周均有一个下午的两堂劳动课,被安排到学校的农场,为蔬菜浇水施肥。农忙季节,老师则带领我们到郊区的农村参加夏收夏种劳动,一般为一周,吃住都在农村。

扬中高一的第一学年,留下了多少美好的记忆。遗憾的是,在我们最想读书、最能读书、最需要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时代戛然而止。我们未能升入高二、高三,竟永远定格在扬中68届高一(4)班。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