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永远的不了情 | ||||
1973届初中(6)班同学聚会感言 | ||||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44 更新时间:2016-6-23 | ||||
往事难忘,温馨如昨。转眼间我们已毕业四十三年了,几十年的牵念给了我们相聚足够的理由。2016年5月28日,我们终于相约齐聚母校。要说对聚会的感觉,一言以蔽之就是:感动、感触、感慨、感恩、感叹、感谢
先说感动。聚会那天早晨8点当老同学们先后陆续前往扬州中学时,一到大门,抬头映入眼帘的电子大屏幕上显示“热烈欢迎1973届初二(6)同学们回母校”,如此亲切的话语,使我们热泪盈眶,感慨万千。试想几天后就是高考,此时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如此繁忙,却能给我们这四十多年前一个普通班级的一群普通学生送上一句问候,真心感动,母校没有忘记我们!
(母校的电子屏幕欢迎词好像母亲迎接并拥抱归来的子女们,倍感温馨) 令我们感动的还有全班的同学们。从老班长蒋秀萍发动大家着手联络同学开始,短短十天,便与五十多位同学建立了联系,其速度之快,人员之广,聚会愿望之强烈,连我们自己都被我们这个群体感动了。为了聚会,有的从上海赶回,有的调整出国旅游行程。这是怎样的同学情啊,四十多年岁月的沧桑,洗尽了我们青春年华和天真烂漫,却洗不去我们之间那份深深的同学情谊。 (四十多年前的初中毕业照-摄于1973年) 再说感触。母校变化很大,尤其是标志性建筑树人堂,当年的我们在那儿开会、听报告、进行文艺汇演甚至还在里面做过实险,接受各方面教育情景历历在目。如今修葺一新,我们参观扬州中学光荣发展史,重温校园宁静与四溢书香,心中油然而生对母校的崇敬,为她厚重的基础设施、严谨的治学理念及严格的管理制度而骄傲和自豪。我们也是母校大花园中的小草,衷心祝愿母校在“突出树人宗旨,努力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下,培养更多红花绿叶。 (树人堂-永远那么神圣) 感慨。在树人堂前的集体留影,使人联想起初中毕业的集体照,两张照片,在同一地点,相隔40多年,昔日风华正茂,今朝两鬓斑白。真是光阴似箭,岁月催老。在这40多年里,我们不仅跨越了两个世纪,也使我们的人生经历多个转折:即:少年—青年—中年—将步入老年。同学们在人生旅途上各有千秋:有的历经艰辛,事业有成;有的淡泊名利,过着平淡又平静生活;有的投身商海,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发家致富。现在大多数同学都已退休,在家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岁月改变了容颜,可变不了同学情的纯真。正如班长聚会所言:同学情是一种特殊的亲情,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无论平时想不想念,联不联系,不分高低贵贱,永远事实存在。我们聚会就是架起友谊的桥梁,利用手机、微信等通讯工具,彼此保持联系。相信同学情就像一杯淳厚的陈酿,越品味越香浓。 (苏式楼-扬中深厚文化内涵的写照) 感恩。这次聚会,同学们邀请了班主任陆丕文老师和梁尚志老师共同参加,在座谈会上,大家回忆我们在扬中一起度过了最纯洁浪漫,最天真无邪的幸福的美好时光, 重叙当年老师恩,同学情,找寻着过去的美好时光,感恩辛勤培育我们的各位老师,在我们年少无知的时候,对我们的幼稚懵懂、调皮捣乱,给予无限包容和厚爱。在同学们记忆中最多的就是“玩”,操场上,教室里,嬉戏逗乐的欢笑声犹响在耳。读书学习的时间安排很少,也让老师十分为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教会我们初中阶段的各种知识真难。曾记否:那时提倡“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在教室里看书学习、来校办工厂学做钳工、去小农场捉虫挖山芋、到人防工程去推车抬土。那一幕幕,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深深地烙在我们脑海里。尽管那个年代里,我们这代人文化学习知识不是很深,可崇尚知识崇尚文化学习的观念大家都是根深蒂固的。座谈会上陆丕文老师发言仍勉励大家: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有时间的话还是要多读点书,不仅是自己,也要为下一代树立这样的理念。这活到老学到老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受益匪浅。如今我们中虽没出什么名人,可也算是门类齐全,有公务员、金融师、设计师、有小巷总理、有物业经理、有高工、有编辑、有药师,有开公司、有做保卫、有在央企,有干个体,大家都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作贡献。身份各不相同,愿望都是一个,感谢学校老师的培养教育,衷心祝愿辛勤培育过我们的老师,身体健康,心情愉快,阖家幸福,安度晚年!
(同学聚会现场)
(我们初中的班主任-陆丕文、梁尚志老师) 感叹。今天的相聚,男女同学和老师欢乐交谈,畅叙友情。在聚餐会上,同学们和老师频频举杯畅饮、拍照留念,男女同学唱起了卡拉OK,跳起了舞蹈,使餐会达到了高潮。而师生情谊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聚会很是圆满。只是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对照新老两张集体照,细数下来是少了当年几个熟悉的身影,个别同学也是因病不能前来一聚了,大家听说后都感叹身体的脆弱,会后一致同意将聚会结余经费委托同学前往探望慰问,希望给他送去同学的一丝温暖。谈起三位英年先逝的同学,更是令我们唏嘘不已,倍感生命的可贵。大家互道保重身体,珍惜生命,互祝健康是福。 最后是感谢。要感谢的很多,同窗生涯是我们友谊的基石,今天的聚会将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灿烂,聚会让我们重拾曾经美好,维系同学感情。 感谢为同学聚会做了大量组织、筹备工作各位同学,他们办事能力超强,确保了聚会的圆满成功。 感谢命运让我们成为了同学,历经过四十三个春夏秋冬,每个同学都在各自和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祖国的富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今天,我们已近花甲之年,也许年龄大了,更怀念儿时时光,大家相约这次相聚后不分开了,以后常聚,互相关心帮助。我们还要老有所为,发挥余热,老有所乐。 感谢各位老师教我们知识,也教我们做人,聚会令师生情意得以进一步加深。 更感谢母校,千言万语也不足以表达对母校的感情,我们永远是您的莘莘学子,唯有祝愿母校永远年轻,朝气蓬勃,青春永驻! 岁月渐远,此情正浓,就让我们把握和珍惜这次难忘的相聚,重叙往日的友情,倾诉生活的苦乐,互道别后的思念,尽享重逢的喜悦。
(四十多年后的合影-摄于2016年5月28日) 让我们记住这:2016年5月28日难忘而美好的日子。相聚是短暂的,师生友情是永恒的。让我们保重身体,和母校一起成长。让我们年轻的心,张开双臂迎接和拥抱美好、幸福的老年生活。岁月锤炼了我们,时代改变了我们,不变的是:母校永远是我们心中难忘的回忆。 (王奇供稿) |
||||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