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信箱部门电话返回扬州中学主页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         ★★★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
作者:魏莉莉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14    更新时间:2015-7-10

致 我 们 逝 去 的 青 春

1965届初中  五三(6)班    魏莉莉

 

常言道,人生苦短,转眼即是百年。年轻时,我觉得这句话是贬义的,表现的是消极悲观的心态。时过境迁,光阴荏苒。现在的我,对这句话感触良深,时光过得飞快,不经意间我们都已成为老人,真是时间稍纵即逝,须珍惜如梭的光阴。

我们已过花甲之年,回顾自己几十年来的经历,有的阶段竟是那样的历历在目,犹在昨日。特别是在扬州中学读书的那几年,如今想来仍然是那么温暖明媚,青春洋溢,自豪感油然而生。

记得那是1962年,我正在备考初中。当时在我家隔壁就是颇有名气的扬州市第一中学,但是我没有考虑,心中有了更高的理想,我毅然决然地选择报考江苏省扬州中学——这所扬州人梦寐以求的名校,结果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终于让我得偿所愿。在金秋九月,满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开始了扬州中学的学习之旅。

初进扬中,看见巍峨的树人堂、整齐的校舍和硕大的运动场,领略到青春的校园气息,深感名校的气度不凡。扬中的老师们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讲课生动灵活,启发式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及标准高,同时,学生的整体素质也高,学习能力强,老师和学生上下相得益彰。能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生活学习,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几年的扬中学习生活,让我获益匪浅,使自己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工作能力,为我的未来奠定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

初中时几位老师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其中周镖老师是我们初中一、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记得在晨课上,周老师经常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引导至一个思想健康、方法正确的学习轨道上。他教学水平高,思路清晰,讲解透彻,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学生们易于理解,对数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学习兴趣。那段时间,周老师正在处对象。记得有一天,他穿了一件崭新的中式棉衣,戴了一个厚厚的围脖,刚进教室,同学们就轰然笑成一片,随和的周老师一点也不生气,自己也露出会心的笑容。他和学生关系融洽,是我们尊敬的、亲切的兄长。

胡兰芬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虽然只教过我们一年的课,但是她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胡老师上课时声音洪亮,教书兢兢业业,讲课认真细致,旁征博引,为我们打造了扎实的语文功底。特别是在讲作文时,都要进行细致的评鉴:学生的佳作,佳在何处;不足之处,为何不足。在课堂上,我们掌握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写作的潜力被充分挖掘。如此这般系统的训练,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发挥了我们的想象空间,丰富了我们的感情和语言,全面的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

杨希珍老师是位美女老师,也是我们初三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初三年级作为备战中考的关键时刻,杨教师将我们初中三年学习的课文和作文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我们的语文学习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杨老师外表严厉,对学生们其实特别关爱。最近的一次同学聚会,我们几位女同学讲述了与杨老师有关的、鲜为人知的故事。1965年中考后,我们五三(6)班有几位失利的同学要面临去向的选择。杨老师作为班主任老师根据当时的政策,因人而宜,最大限度的为每个同学选择好去向。陆和娣说,她离开扬中三年后,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处于人生最为黑暗的低谷。杨老师前往探视,给她送去了温暖和希望。我听了之后也感触连连,作为一个班主任,在那样的年代,冒着巨大的风险,如此真诚地关爱自己的学生,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那时期的扬州中学,校风和教风是那样的勃勃生机、积极向上,校园充满了正能量。校领导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思想教育的主题报告,主讲人是李久翔主任,他经常给我们讲解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重心长的督促我们,热爱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之人。他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培养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那段时期,扬中每年会定期召开全校学生运动会和学生文艺演出交流会,让学生们身心得到全面地发展。学生中人才济济,大家辈出,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和卓有文艺天赋的学生,特别是扬中的高中部文工团,演出具有专业水准。学生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多才多艺,青春活力四射。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使我初中时代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还记得那些高中部的学兄学姐们,他们非常优秀,堪为扬中的一代风流人物。尤其是那些学姐们,是我学习的榜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心中的偶像。每届高中只有三个班,每个班上最多只有10名女生,她们都是名副其实的精英,很多人都考上了国家重点院校的名牌专业。扬中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对学生们潜移默化,熏陶并成就了怀揣梦想的一代又一代学子。

    我们完整地、顺利地完成了扬中三年的初中学习,那个时间段是时代的关口,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停课闹革命,后来虽也复课,但与文革前的学习氛围已大相径庭,一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才回到正道上。后来,我们这几届学生有了一个特殊年代的称号“老三届”。

    2013年,我们班级组织了同学聚会,分别了近半个世纪的老同学终于相聚一堂,虽然我们分别于少年时代,再聚首时已为花甲老人,但是同学的友情不变。见面时,仍然亲切如初。我上学时家离学校较远,步行约30分钟,有几位同行的老同学陈明玮、宗余庆、谈新丽等,每天我们一起上下学,有时探讨学习,有时展望未来,还经常背英语单词。后来我初三开始住校,和孙华颖、柯敏、余桂芳、陆和娣、刘大莉、吴月华等几位同学同住一个宿舍,可谓同住同吃同学习,这一切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和纯真的友情。还有一些老同学数十年未曾谋面,有的更是音信全无,如李惠华、刘大莉、宗余庆等等,我心中时常挂念。特别是李惠华,初中毕业后即下放插队,不知近况如何,这次能有机会见面叙旧,了却多年的心愿,甚感欣慰。

    我们老同学能相聚在一起,特别要感谢许国华等几位同学。他们为联络各位同学,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他们在筹备同学们明年“毕业离校50周年的庆祝活动”,在此非常感谢他们的热心、坚持和执着,使我们五三(6)班又成为一个集体。

几十年过去了,在扬中的学习生活虽已远去,每每回首当年,我心中仍充满感激和感恩!今天,我写下这几段文字,记录当年的青春美好,并把这份美好珍藏于心!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