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扬中数学竞赛到创建中国版本的电加工机理新新观点 | ||||
作者:朱怀义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22 更新时间:2010-10-13 | ||||
作者 1957届 朱怀义 1956初,毛主席在中央关于知识分子的会议上的号召“科学进军”,华罗庚为响应此号召,倡导举行中学生数学竞赛,以促进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热情;京、津、沪、汉地举行了数学竞赛,华罗庚还参与出试题,不仅在北京市数学竞赛发奖大会上给优胜者颁奖,还在总结文中说:“参加竞赛的同学不但会代公式,会用定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地掌握已知的原则,和利用这些原则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于创造出新的办法、新的原则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要求,可以很正确地考验和锻炼同学们的数学才能”。 一向重视教学质量的扬州中学也随之自行举办了数学竞赛,并为报名参赛者带购回《数学竞赛试题》的单行本。那时学生们都有“学好数理化,走片天下都不怕”的观点,报名参赛者很多。在竞赛前的许多天来,我们深入复习数学课本,钻研每一道竞赛试题的解答方案,在课外,我常常与贾天祥同学一同躺在学校南边高高河堤的草坡上,一边远眺长江中的焦山,一边讨论《数学竞赛试题》的解答方案,一时解不开的,留作下次再讨论,一直到将每个题都简单扼要地标记出解决方案为止。后来我获得扬州中学第一届数学竞赛第二名,学校还奖给我一个硬皮的笔记本:写有“奬给扬州中学第一届数学竞赛第二名朱怀义”,并盖有江苏省扬州中学印章。 毕业后考进上海交大,大学毕业后到中科院电工研究所从事“电加工机理及应用”的研究。我在科研中,与国外同行进行“解难科技题竞赛”,运用在扬州中学数学竞赛时培养的思维和不放弃的精神,灵活运用已知的原则及创造出新的办法来解科技难题,从而创建了中国版本的电加工机理新新观点,推动了电加工技术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苏联专家顾问团团长是电蚀加工发明人拉扎连科院士,在他的顾问下,不仅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组建了电加工研究室,还亲自培训了中国电火花加工的技术骨干。我1962年由交大分派到电加工研究室,主要任务是从事电火花加工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电火花加工的机理的主流观点是苏联学者ЗАЛОТИХ的[流体动力液相滞后抛出说,简称流体动力说],并由他本人及中国学者的对放电区的《高速摄影照片》所证实:在一尖一平电极于油中放电时,电火花击穿处形成放电通道,并在通道周围形成气泡,放电结束后气泡不断膨胀和冷却,直至气泡内气压远低于大气压,于是被放电加热熔化的材料在流体动力(即负压)作用下抛出熔坑,并在照片上看到此材料抛出过程。但我对其特征是[液相滞后负压抛出]说,不以为然,因为实际的电火花加工状况是放电区阴阳两极之间空隙很小,根本无法形成气泡。另一位苏联学者的电火花加工的机理的观点是[电动力说]:放电产生的冲击力使放电熔化材料冲出熔坑;其依据是[月球表面带有环形山的坑与电火花放电坑形态相似,而月面坑是被高速陨落物的冲击而形成的];但我在天文台观察到的月面坑内表面很光滑,而显微镜下许多单次火花放电坑形态虽然周边也有凸起,但坑内都是高低不平,坑内还常见到更小的坑,故用月面坑比拟并不恰当,虽然放电冲击力可使熔化材料抛出,但我计算出的放电冲击力强度比过热沸腾抛出力小很多。还有一位美国学者WELIANMS提出 [静电相互吸引力] 是使电极材料发生破坏的观点,但我计算过在通常电加工条件下两极的[静电相互吸引力]强度很小,无力将金属的晶格破坏,而且我用强度很脆弱的金属锑,作电极,放电后只见熔化破坏形态,根本未见机械破坏痕迹。也有人说电火花加工的机理是[热爆炸]造成的,但是未能提出严谨的科学依据。因此创建[中国版本的电加工机理新新观点]成为我孜孜不倦追究的目标。 我根据气体分压定律,根据物质被加热到的温度,就可推算出其分压或沸腾的压力:如铁被加热到5000°K,其沸腾的压力为300kgf/C㎡;铁被加热到7385°K时,其沸腾的压力为5000 kgf/C㎡。这种强大的过热沸腾抛出力,应当是引起材料抛出加热区的主要动力。 但是计算电加工条件下铁及铜被加热到的温度很困难,国内外学者发表的文章中大都认为放电加热的机制主要是体积热源--导体电阻产生的焦耳热所致,有的还断言:[一个脉冲的4%时间内,焦耳热能熔化金属],或[至少在放电初期,热传导来不及加热金属]。为此,我必须在同等加热电流密度下,计算出两种不同热源对放电区加热温度场的变化过程,定量地计算出放电坑在各个时间段、不同深度处被加热的升温的数值,以搞清放电区加热的主导方式。计算体积热源加热升温公式为△T= 0.24J²tγρ/c;(其中J设立几个数值;如果考虑材料的电阻温度系数对电阻率ρ的影响,计算公式更复杂)。我将有关参数与变量提交给电工所计算机室的姜明资,他在新研制出的PDP11计算机上,输入相关参数后仅几分钟就打印出系列结果。如:在放电电流密度J=此外,我将对电加工机理研究的认识,应用到电火花线切割工技术的研究中,选择出较易击穿的且清洗性好的自创《DX-1乳化液》,可节省击穿能量,使其更多地用于加工并将电蚀产物带走,从而克服了线切割技术推广应用之初的[切割效率低,切后料易断丝]两大通病:取得减少断丝及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效果,推动了电加工技术发展,先后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推广,又在全国线切割会议上报告并进行现场联合表演。于是《DX-1乳化液》被列入[中国机械工程手册]第47篇为《推荐使用工作液》,国外也有生产,供从中国进口线切割机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放电力的新现象与电蚀加工机理研究新观点 《电工电能新技术》1991年第4期 作者简介:朱怀义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退休高工,从事电加工机理研究、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研究及开发约30年; 曾任中国电加工学会的名词术语委员会委员,发表研究认文及技术报告20多篇;有线切割专利2个;翻译<日本微细加工技术> 1983年科学出版业;首创DX-1乳化液,被北京市及全国推广应用,机械工程手册第47篇列为《推荐使用工作液》并在国内外生产;帮三个大工厂开发大型线切割机床;曾带队参加离子注入机研制会战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放电力的新现象及电蚀加工机理研究新观点论文被第十届国际电加工年会录用;首倡《缝中彺复多次切割法》来保证大型线切割机床的加工件的尺寸精度、光洁度与速度的结合。主持设计建造中关村高技术标志—DNA钛金雕塑。 |
||||
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