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卞敏,一位低调、勤勉、热爱生活的学者
作者:李友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89  更新时间:2019-12-22 22:35:3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卞敏

  今年11月21日早晨,朋友圈一则卞敏逝世的讣告惊得我目瞪口呆。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了一遍又一遍!这么多天,卞敏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

  卞敏和我1962年至1968年同在扬州中学读初高中,高中毕业后又同时到兴化县林潭公社插队,但因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同一公社不同大队,所以并不熟悉。直到去年,插队在林潭公社的知青们建了一个“林潭知青群”,卞敏和我同在群中。后来我们又和100多位知青一起纪念插队50周年回到林潭省亲,还一起回到母校参加高中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才有了接触和交往。

  卞敏,生于1949年3月,扬州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卞孝萱之子。插队时曾做生产队会计兼治虫员,1973年被推荐上了大学。197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1981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分配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科研工作,曾先后担任主持该所工作的副所长,江苏省十佳社科期刊之一的《江海学刊》杂志社社长、主编等。1999年3月,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为参加去年10月8日的林潭知青返乡省亲活动,插友们纷纷撰文、回忆当年的艰苦岁月,或汇报自己取得的成绩,汇编成《青春水乡记忆》一书。而卞敏惜墨如金,未留下只言片语。去年10月20日,扬州中学180多位1968届高中毕业生欢聚母校,纪念毕业五十周年,一些学有所成的同学向母校捐赠了自己的著作和书法作品。而卞敏是在几天后的10月29日,回到母校,将其所著《哲学智慧的追问》《哲学与终极关怀》《中华民族精神研究》赠给学校。今年5月20日,他又来到母校,将其父亲七卷本《卞孝萱文集》以及自己的近著《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刘禹锡》进行赠送。直到学校网站发布了信息,大家才知此事。

  卞敏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耕耘,出版有专著10本、合著3本、参著12本,发表论文、书评近200篇。他去世后,家人整理其遗物时,发现有份尚未印行的30万字的书稿。逝世前,他还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完成了《冬青书屋藏名人书画选》的整理、编辑、校勘工作,并出版发行。

  卞孝萱自号“冬青老人”,“冬青”为其书屋名。卞敏在为该书所作前言中讲述了关于父亲和祖母的一段文坛佳话。卞孝萱不仅是名满天下的当代国学大家,也是出名的孝子。他出生于扬州的名门世家,幼年失怙,由寡母含辛茹苦抚养成才。大约在1943年,为报答慈母的养育之恩,庆贺慈母40寿辰,时年19岁的卞孝萱就将慈母抚养的恩德写入《征娱亲雅言启》,遍发给国内许多大学者和书画家,期盼借他们的笔将母亲的慈爱记录下来。包括齐白石、柳亚子、吴白匋等前辈学者们纷纷赐赠诗文、书画,一时传为美谈。《冬青书屋藏名人书画选》将这250余幅作品汇编成册,流传于世。此书的出版,了却了父亲的遗愿,也了却了卞敏的心愿。

  卞敏的弟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勤奋学习,是敏哥的优良品质。我父亲曾对我说:‘你哥勤奋用功,你要向他学习。’记得从年幼读书时起,他就是如此。自小学阶段开始,他一直都是三好学生。就是退休以后,他还在江苏文脉工程中申领了两个项目。甚至在外出疗养期间,都抓紧时间撰写。”卞敏确实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逝世前几天,11月16日,他在朋友圈中写道:“今天中午,去金陵图书馆还书借书。”11月17日,他又写道:“今天中午,趁冷空气未到,再来金图查阅资料。特藏阅览室(不外借的图书,可在室内阅读)只有我一名读者,环境安静,工作人员服务也好。五点闭馆前出来,银杏大道上已华灯初上。”这一次,他在图书馆有五六个小时。

  卞敏喜欢戏剧与音乐。在逝世前的三个月中,他观看了澳大利亚著名钢琴家菲欧娜·霍金斯独奏音乐会、省民乐团中秋民族音乐会、北方昆曲剧院的昆剧《牡丹亭》、南京话剧团的话剧《杨仁山》和省话剧团的话剧《家的年事》。他喜欢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对众多历史名人充满敬畏之心。在逝世前的一个多月中,他基本上是在外地度过的。

  卞敏原拟参加11月30日扬州中学校友及林潭公社插友在南京的聚会,没想到11月20日他竟离开了。我痛失一位挚友。在得知卞敏逝世后,与他插队同在一组的张中痛心不已,写道:“痛!痛!痛!我的好同学、好兄弟、好战友!”王诗源则对卞敏的人格推崇备至,写道:“今天我才知道卞敏有那么多头衔,有令人称羡的学术成就。他从未跟群友透露过,更谈不上显摆炫耀。学者,真学者,有丰富学术成就的学者,大概就应当是这样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