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难忘树人堂下六十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48  更新时间:2018-5-14 17:52:3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纪念大会筹备联络组供稿  刘国怀、张世俊执笔

  4月7日上午,扬州中学1958届初中毕业、1958级高中入校60年纪念大会,在母校第一阶梯教室隆重召开。校友们从北京、天津、上海、石家庄、济南、西安、武汉、合肥、杭州、南京等地赶来,参会者130人,其中年龄最小的74岁,年龄最大的83岁。

  在热烈的掌声中会议主持人热情介绍了出席会议的严济良校长、谢松林老师、邵刘金老师和夫人以及当年在校医务室工作的陈志俊医师。9时40分,纪念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紧接着,同学们怀着庄严肃穆的心情,追思已故的张卓如校长等领导,全国先进工作者邱子进等恩师,已逝的同学成忆静、周仰文、朱万福等。缅怀完毕,向母校敬献礼物,丁素珍校友代表大家写了一首感恩母校的诗,并请47届校友、扬州文联前主席、扬州市首届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丁家桐书写,精美装帧,献给母校。向恩师敬献花束,同学们簇拥在恩师周围合影留念。

  严济良校长首先致辞,他对校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亲切的问候。他介绍了学校近况和未来发展构想,希望校友们常回母校看看,为母校发展出谋献策。

  接着,同学代表丁素珍发言,她表达了大家的心声:在扬中学习的几年,是同学们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时期,学校的教育栽培,恩师的谆谆教诲,奠定了我们人生基础,以此为起点,我们努力奋斗,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离开母校60年,魂牵梦绕树人堂。

  紧接着,张世俊,朱俊明,黄为一,张培元,刘国怀等同学围绕“感恩母校,感谢恩师”讲了许多当年在校时校领导和恩师关爱学生的动人故事。

  张世俊说:“1958年大炼钢铁,学校也燃起了小高炉。59年高考,扬中成绩滑坡,张卓如校长及时采取措施,狠抓高考。60届毕业生高考成绩有了起色,在此基础上,张校长要求61届要更上一层楼,老师们积极响应。化学老师杨公穆对我们高三(1)学生说‘我宁可掉10斤肉,也要把你们化学成绩搞上去!’师生齐努力,成绩大翻身,在省内名列前茅。那几年,国家遭遇严重灾害,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61年高校招生缩编为十五万人,比今天江苏一个省招生人数还少得多。那年扬中升学率达80%左右,高三(1)班达90%,远远超过了南京、苏州等地的名校。”……

  朱俊明同学接着介绍张卓如校长担任高三(2)班主任两年,始终以一位普通老师的身份随着我们出操、听课,参加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习上严格要求、着力培养,生活上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他那“严师”“慈父”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铭刻在全班同学脑海中,永远难忘。

  黄为一同学回忆说,恩师的故事伴随他成长,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和择业选择,走上了从事微生物学教学和研究的道路。他成了高等学府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高三(4)班张培元同学和刘国怀回忆了一段终身难忘的故事:1960年秋,国家遭灾,物质匮乏,加上学习紧张,高考体检时,有20多位同学被查出患有肺结核,不能参加高考,我俩名列其中,真是晴天霹雳!正当我们一筹莫展之时,学校研究决定,一个也不放弃,成立简易病房,在树人堂北侧(即现在的“慕林楼”原址上)的两大间房屋内设立“康复室”。一间让生病同学集中住宿,另一间房内放有乒乓球桌,以便我们适当锻炼。我们边休息、边治疗、边复习,重要的复习课,我们戴着口罩到班上,坐在后面听讲,下课后回到康复室。慈祥可亲的张校长为了让我们尽快恢复健康,亲自到康复室来看望鼓励我们,组织全校力量,处处关心照顾我们。医务室陈志俊医师经常来送药、量体温,查病况。每天上午九时半,食堂师傅总会将热气腾腾的豆浆送到康复室,每周二午餐,食堂总要给我们添加一份荤菜,常常是红烧肉。在极度困难时期,城镇每人一年只发二斤猪肉券。当时,党和国家领导都带头降低伙食标准,最喜欢吃红烧肉的毛主席当时也戒肉了。可想而知,学校为了我们早日康复,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经过100多天的努力,我们都逐渐康复了,悉数毕业,或进入大学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母校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给了我们为报效祖国而奋斗的不竭动力,我们尽力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感恩母校,感谢恩师!故事讲到此,会场里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树人堂立德树人,硕果累累;六十年同窗情谊,终身难忘。”会场内一百多位老人沉浸在无比幸福的回忆中,纪念大会在欢声笑语中和热烈掌声中顺利结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